杨小燕
借古讽今是一种经久弥新的写作手法,它产生的很早,兴盛于西晋,阮籍、嵇康、傅玄、陆基、潘岳、左思等人,把这种写作手法锤炼得非常成熟。
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是由作者身临其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的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感抱负。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王昭君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而作者杜甫的一生,虽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一生,也未得施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上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获救,却终被疏远,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晚年的杜甫陷入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境地,甚至于湘江的船上去世。享有绝世才貌的王昭君,拥有沉鱼落雁之容,却只能“独留青冢向黄昏”;享有诗圣美名的杜甫,拥有“达”的本钱,却只能“凭轩涕泗流”,命运所给予他们的只是无休止的思念和悲苦。
作者借王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叹自己的不幸,在对王昭君的千载之怨寄予深厚同情的同时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惆怅。二人可谓是同病相怜。
二、雄姿英发VS早生华发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周瑜文武兼备,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对三国的鼎立和孙吴政权的巩固影响很大。他指挥若定,善扬长避短,出奇制胜,作战不畏艰险;而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职位低,无实权。苏轼在他的《自题金山画像》中也说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可謂是少年得志;而此时的苏轼却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以在这首词中,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旧瓶装新酒
其实,借古讽今的手法不仅在必修三和必修四中的这两首诗词运用的很成功,其在必修三的《过秦论》以及选修的《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这些文当中也运用的很成功。
贾谊的《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名为过秦,实则过汉。通过叙述史实:秦崛起时之雄心勃勃;秦扩张时之所向披靡;秦统一时之势如破竹;秦因施暴政使民怨声载道导致秦之覆灭。秦兴时所向披靡,亡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攻时势如破竹,守时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当年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如今始皇余威震于殊俗,而陈涉只是氓隶之人,迁徙之徒也,却亡秦族矣;况山东之国与陈涉不可同年而语矣。几相对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自然就出来了。而贾谊生活的年代,表面上看似太平,实际上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如诸侯王的封建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匈奴屡次入侵和西汉人民希望安居乐业之间的矛盾,劳动者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作者看出了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且从秦王朝覆灭的历史史实中意识到人民的力量的伟大。他希望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借古讽今,使汉王朝接受历史的教训,从而改革政治,调整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杜牧的《阿房宫赋》同样是想通过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之事来讽谏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而用之如泥沙呢?以此来警告当世:要戒奢爱民。
苏洵的《六国论》围绕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展开论述的。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弊在贿赂秦国,来劝勉宋王朝“无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亲历北宋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他们时时侵宋给北宋朝廷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北宋的统治者对他们妥协退让,每年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得到的却只是一夕安寝。古之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虽弱却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今之北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则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借后唐庄宗兴衰之事,发出感慨,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15年得天下之可谓壮哉;3年失天下之何其衰也!说古论今,目的在于告诫当时宋王朝的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通过比较这四篇文章,我们发现,历史是惊人的相似。《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同是以秦的灭亡为历史教训,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过秦论》侧重讲的是秦施行暴政而导致覆灭,《阿房宫赋》侧重讲的是秦贪欲而导致其覆灭。但归根究底都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六国论》和《伶官传序》虽作者不同,但两个作者却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只是借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来劝宋王朝的统治者奋起反抗,要居安思危。
最后,引用《贞观政要》中的一句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杜甫和苏轼以古人为镜,明白自己的得失在何处。贾谊、杜牧、苏洵、欧阳修则站在国家的高度,以历史为镜,看清了历史的兴亡,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兴替,创作出千古传诵的名篇。贾谊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的“戒奢爱民”;苏洵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及欧阳修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等不仅警戒当朝人,亦警戒于后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