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内容摘要】板书以凝练的语言,直观的方式,不仅清晰明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和课程设计的思路,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生物课程的核心素养。如何使板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教师不断钻研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布局,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生物课程
人工智能时代日新月异,新技术,高科技的发展使众多的老师丢弃了板书的书写,而板书是师生上课互动的凭据,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主线,它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严谨的思维逻辑结构,开拓智力,优化思维。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板书的作用,彰显核心素养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研读教材,确立核心素养
生物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对生命观念的深刻理解、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对科学的热忱探索以及理性思维的构建[1],是生物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是教材内容的高度升华。所以核心素养的确立还要以教材为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为例,本节课以渗透装置为导例,接着介绍了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最后介绍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那么在精读和整合教材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确立以下核心理念。
首先,可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按照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来启发学生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展现科学探究这一理念。其次,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分析,让学生观看渗透现象的微课,得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发生的条件,运用学生的理性思维类比推理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也相当于渗透系统,以及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通过思维的类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再次,在课堂的结尾抛出问题,让学生参与不同生境中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讨论,以淡水生物草履虫和海水生物杜氏藻为例,分析二者在生存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对策,使学生建立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最后,将课堂的内容升华,引进社会中的热点话题,以袁隆平所研究的低镉水稻为例,将社会责任纳入到课堂中来。进而突出主旨深化立意。所以教材中核心素养是如何体现,怎样又可以展现在板书之上,需要教师去研读教材,精心构思。
二、整合内容,构建板书框图
高中生物知识点零散,教材内容栏目设置较多,所以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全局去统筹把握。深刻领会栏目设置内在含义,挖掘潜在的知识关联,将教材内容有机的整合,将知识以系统化,网格化的形式呈现在板书上,这样既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的理解记忆又方便巩固复习。而板书的设计绝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照抄照搬,而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融汇于生物核心素养的理论创造。
所以这样的板书设计还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板书框图的设计也是学生头脑中理性思维构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它加速学生对概念的生成和培养学生科学化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所授课的类型精心设计板书,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简单的知识精巧化,提高学习的效率促使思维转变。而且在板书设计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设计,大胆进行创新,对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具有有效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三、针对学生,精心设疑启发
另外,板书的设计还需使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相结合。学科逻辑是指学科自身知识体系间的内在联系,而心理顺序是指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编排板书设计,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大胆的设疑启发,激发创造,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板书的设计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做结构性的调整,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还要适当的留白,引领学生去参与设计。所以在这个期间需要教师去精心的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化解学生存在的疑惑,择取问题的关键点,完善板书的结构,使其起到思维引领的作用。
四、主副相应,二者相辅相成
板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往往分为正板书和副板书,而许多教师只重视正板书的书写而忽视副板书的存在,即使是意识到正板书的作用,但正板书的书写也是杂乱无章。所以板书在书写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书写美观之外,还要合理安排正板书和副板书的布局。正板书处于核心区域,浓缩知识要点突出问题主干,而副板书处于动态生成区域,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说明,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内容时要考虑二者的作用,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板书最大的效用。
总结
总之,板书设计是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凝聚着教师的教法和学法,照顾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贯穿着生物课程的核心素养,所以在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挖掘板书的内在潜力,使之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J].中学生物学,2016,32(12):52-5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