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善计
备课包含“显性备课”和“隐性备课”2部分,教师除了需要备好教学过程、方法之外,还需要考虑许多隐性因素,如,教师自身准备、安全问题及应急措施等,而这些因素却又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忽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尴尬与麻烦。因此,为了确保体育课堂安全、高效地开展,教师在进行体育备课时,需要树立“四种意识”。
一、树立教材意识,实现高效课堂
笔者对泗洪县54所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调查发现,9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度研究,安排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随意性。有的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有意选择一些简单而又容易组织的教学内容,如,跑类教材、前后滚翻等,几乎一年四季如此。而对于一些稍有难度或容易发生意外的内容,如,单杠、双杠、足球、山羊、跳箱、跳马等项目,体育教师都选择避而远之。其实,不同的运动项目因活动形式、动作要求各有不同,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中的每一学段内容的设置,包括内容安排的顺序等,都是经过专家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严格论证、筛选而来,他们对课程、教材的理解,以及课程教材意识理应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纵观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些内容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安全隐患系数较高,但体育教师不能因此而逃避。教师应加强对不同学段教材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教材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或者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拓展、延伸、重组等,灵活搭配教材。如,把传统的单杠动作“跳上支撑-前翻下”“屈身上”、双杠的“肩倒立”“跃杠下”等动作,降低难度改编为“吊黄瓜”“双手吊杠交替前行”“骑撑接力”等游戏融入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对学生的协调性和上肢力量的训练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安排外,还要注意教材的安排顺序问题,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存在教学内容安排无计划现象,教师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教学目标没有梯度,教学内容失去衔接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安排的内容,关注每一学段中教学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需要适时合理调配,真正做到用足教材。可以选择同一教材分课时集中在同一阶段完成,增强学生动作技术练习的衔接性;也可以把2个不同类内容交替设置进行教学,注重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因同一内容学习时间过长而产生厌倦的心理。
二、树立目标意识,追寻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学生学习所达到的预期境地或结果。目标制订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它对教学起着支配、指导的作用,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既关乎到教师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关乎到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得怎么样。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备课中目标却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有的仅仅是教师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实现无法估计;有的只是照着教案抄一抄,并没有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目的就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教案的可见性、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追寻有效教学,教师树立目标意识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中要想制订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需要打破以往的“从始至终”的意识,即开始制订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确定教学方法及策略。不妨采取“以终为始”的设计形式,从学习结果入手进行逆向思考。从通过某些活动,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术、达到什么样的能力,转变为先反问自己:本节课或本单元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那些地方需要引导?如何确定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教师要做评估员,设计适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评估指标,以便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证据,用实证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并思考,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通过逆向思考,制订出的教学目标才算是源于教学内容、贴近于学生,这样的预设目标才是有效的。
如,笔者在执教(水平三)五年级《蹲踞式跳远》第1课时,特别注重“如何确定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这一细节,依此制订了本节课的技能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发现问题,开展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95%以上学生可以掌握踏板的动作要领。上课伊始,通过游戏“障碍跑”(其中用垫子模拟沙坑,给学生活动形成障碍,要求可以踏板跳过垫子,也可以绕过,由于2种情况导致时间上的不同,制造矛盾冲突,引发思考、争论……)。为达到检验效果,在课中还设置了重玩“障碍跑”游戏环节(增加踏板技术要求),把之前纯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上升到有技术含量的活动体验,以达到增强趣味性和目标检测的双重效果。
三、树立学生意识,回归学生本位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自己学会以自己的经验去体验学习,学会自己发现、分析、思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基于这种新的学生观,教师应该从新的视角去重新发现学生,努力促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切不可刻意地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更不应该把教学视为学生一味的模仿练习。教师不妨引導学生先做、先会,让学生在建立理性的认识前,使他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便于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的技术。
如,笔者执教(水平二)四年级《前滚翻》一课时,笔者就先让学生分组去尝试完成(你认为“前滚翻”该怎么翻,你就怎么做),学生一边做一边互相讨论动作的方法和要领,然后各组将自己总结的方法和要领说出来并进行汇报表演。有的学生认为完成前滚翻动作的关键是“低头、团身”,也有的学生认为“蹬地”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有的为了说服别人还不时地做动作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最终还是无法统一。最后,学生把“皮球”踢给了笔者,并要求笔者做一个示范。笔者不禁暗喜,因为此时学生正在一步步走进笔者的“圈套”。于是,笔者爽快地答应,并在学生的鼓励声中呈现了一个较为规范的示范,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此时,笔者抓住时机适时地分享了自己完成动作的感受。对“前滚翻”动作要领——“低头、团身、撑垫、蹬地”4个细节也进行了详细讲解。学生听了如获至宝,不少学生似乎有些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学生带着疑惑和期待投入到再练习中,体会将更深刻,动作掌握更快。与传统的教师先示范、讲解,再让学生练习,最后小结的教学模式相比,显然这种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更有激情、更有情趣、更容易接纳和掌握动作要领。
实践证明,教师在日常备课中除了需要考虑教材的组合外,更应该用大量时间去进行教学准备。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讲解、示范同一个动作,好比让学生从不同的门进入一个房间,这时会发现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一是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更多地理解学生,二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动作技术,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习惯。
四、树立自省意识,提升教学效果
谈起备课许多教师一直错误地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其实不然,教师备好自己也是备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基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教师示范教学占有一定比例。但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尽相同,有的来自体校或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他们专业能力强;有的本身并不是科班出身,他们许多是现学现卖;还有的因年龄增长、伤病等因素,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示范能力都在不断下降。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教师本身水平的差距,所以教学中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所有示范都能得心应手。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备自己就显得较为必要。
如,笔者在执教《技巧——头手倒立》一课时,由于这个动作以前经常做,对动作要领早已烂熟于心(先蹲撑,然后头手撑垫成近似等边三角形,同时肘关节内收;接着一腿上举,一腿蹬地,并将两腿并拢伸直,束腰、夹臀;最后成头手支撑倒立)。因此,在课前笔者并没有做太多准备,结果第1次示范就发生了“意外”,由于自己大意,在举腿时髋关节过于松散,还没等身体打开就直接翻了过去。笔者尴尬至极,真后悔自己课前没有提前练习。但此时后悔已晚,笔者硬着头皮敷衍了幾句,小心翼翼地开始第2次示范准备。笔者开始紧张起来,为了保险起见,暗自地把动作要领重新揣摩了几遍。第2次示范,虽然双腿在空中摇晃了几下,但幸运的是笔者控制住了……
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身技能准备不足,这一点往往被多数教师所忽视,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完成这些动作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案例中笔者课前也有同感。殊不知,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体能逐渐退化,运动技能水平已今非昔比,有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即使是年轻教师也不例外,由于长时间不练习,动作技能也同样会退化……加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内容越来越具有新颖性、要求较以前也明显提高。如,以往只要求学生了解的运动技能或运动项目——武术、五禽戏、踩高跷、攀岩、街舞等,现在已被列入必修教材的范围。面对这些教材中所涉及的动作,明显具有一定难度,有的动作甚至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试想,如果不做好课前准备,“眼高手低”现象就会较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