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大江之滨,嘉陵之津,在上午的8∶30分许,伴随着动听的《春之声》舞曲响起,重庆南开中学的学生们高兴地跑向操场集合,开始进行特色的课间操活动。在教师和领操学生的带领下,学生们欢快起舞,随节奏而律动,每天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南开学子都意犹未尽。
因为特色课间操,重庆南开中学在网络媒体上“走红”了,学校也被网友羡慕地称为“别人家的学校”。
早在2012年,重庆南开中学就抓住《江南style》流行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将流行舞曲引入课间操中,打破了以往课间操仅停留在身体动作本身的局限。继《江南style》之后,重庆南开中学每6~8周推出一套新课间操,包括网络流行舞曲、西方经典舞曲以及民族传统舞曲,如,《小苹果》、维塔斯《歌剧二》、踢踏舞《大河之舞》、藏族的《我要去西藏》、土家族的《太阳鼓》、蒙古族的《策马扬鞭》等一系列健身操。重庆南开中学体育教师赵利介绍说,在具体实施中,体育教师会提前一天培训各班的领操员,全校学生则在课间操时间进行集体学习。从重点动作到特色动作,从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学生通过2天的学练基本可以完整掌握。
同时,在课间操的准备环节,值周的体育教师还会根据自身专项特长带领学生做不同的准备活动,不仅达到充分活动各个关节和身体预热的效果,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特点,促进身体协调发展。
课间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部分,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集体体育活动,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在我国,几乎每所学校每天都会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部分学校仍是以集体跑操或集体统一做操类动作为主。由于重复的动作编排以及单调的配乐,中小学生较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学生对课间操产生厌倦情绪,动作不规范,缺少实际健身效果的现象很常见。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重庆南开中学以改进课间操为切入点,将艺术与学校体育活动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命的律动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加强对自我身体的关注,在兴奋、愉悦、热情中拥抱体育活动。如,在练习《邰搏操》成套动作中,强调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声,做到身体与精神的统一,让个人融入到团队的交流中,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认知和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在民族传统系列课间操中,摆头移颈、拍手抖肩的新疆舞,翻身旋转、摆袖撩步的藏族舞,高山族的踢踏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通过丰富的身体体验开阔眼界,充实胸怀。
在短时间内,全校学生同时学习一套新操,每名学生都会经历陌生、新奇、勇敢、羞涩等不同的心理过程。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专注于自身的动作,将个人情感融入团队氛围中,会使学生提升对自己和集体的认同和尊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化教育。
课间操活动是一所学校体育开展情况及教育理念的缩影。近年来,重庆南开中学坚持健康第一思想,在创新体育课程、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据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介绍,学校通过实施选项教学及体育必修课程“走班制”,开展球类、体能类、韵律操、舞蹈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类、新兴运动项目类等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组织丰富的体育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各层级体育竞赛,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融合的特色体育活动体系。
与此同时,通过体育教研活动也能一窥一所学校的体育开展情况与追寻的价值所在。
当下,体操课在很多中小学日渐式微,而重庆南开中学申请的“在中学开设体操课程的实践研究”在2017年被批准为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家庭教育对足球运动的影响研究”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家校合作中。近年来,重庆南开中学坚持“教体”结合,重视家校合作,学校足球队不仅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学生球员也成为各高等院校争抢的“香饽饽”。
2017年,重庆南开中学获批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该项目负责人、重庆南开中学体卫处主任肖素华告诉本刊记者,此次体育课程创新基地项目将包含体育运动课程的建设、运动队建设和竞技体验、学校体育类选项课的建设和体育类学生社团的建设、校园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的建设等内容,较全面地覆盖了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基地创建,学校的体育活动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让每名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素养;让全体体育教师参与赛课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出版高中专项课程教材,引领重庆高中体育创新课程。
重庆南开中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主张,教育重在造就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不可偏废。优秀的传统一直在传承与發扬。现在,即使是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年级,重庆南开中学依然把体育课开到5月底的最后一节课。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遵循与方向。教育中,体育不能缺位。在当下,学校体育依然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需要在理念与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