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红
【摘 要】本文主要以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探究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全国音乐学科质量检测的内容,从教师有效引导教学,学生高效思考音乐,动静结合参与实践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让音乐课堂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 民族器乐 欣赏教学
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紧密,学习环境和气氛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教与学都有一定难度,学习效果缺乏保障,因此,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魅力,或者是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包含了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这几大领域的内容中,民族器乐的欣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作用
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时教师通过音乐和乐器的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和欣赏音乐器乐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小学生音乐教学的重要形成部分。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就是以听为主为音乐和器乐进行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小学生自主能力和控制能力薄弱,教师要积极运用民族器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器乐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欣赏挖掘内在的文化和精神,感受民族乐器音乐的魅力,促进其发展,从而提升音乐素养。
二、小学民族器乐欣赏教学方法
1.教师有效引导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进行民族器乐欣赏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民族器乐欣赏中呈现出自身魅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热爱音乐,喜欢民族器乐。教师要在民族乐器导入、器乐、教学计划等多个环节进行充分准备,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欣赏音乐教学情境,教師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与民族器乐欣赏音乐融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各个感官上都能感受到民族器乐的美丽,以乐器独特的魅力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欣赏欲望和兴趣。
例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渔舟唱晚》时,在条件允许下,将古筝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亲自演绎曲目,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欣赏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制作微课,巧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段关于渔舟唱晚古筝曲的演奏视频,音画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提升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能力。教师通过乐器实物、视频播放、音画结合,能够满足学生视觉、听觉共同赏析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欣赏水平。
2.学生高效思考音乐
民族器乐欣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倾听民族器乐时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音乐内涵和不同,在音乐中进行思考,在欣赏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有目的欣赏和探索问题。在民族器乐欣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进行想象,鼓励学生在能够根据自身优势发挥想象,发散思维,增强对民族器乐的欣赏和认识。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情景进行想象很重要,因为想象力能够推动学生的发展和理解程度,而且是音乐欣赏内化的过程。学生在对民族器乐欣赏时,教师要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带着疑问欣赏音乐更有目的性。
例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百鸟朝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乐器的音色、音乐的旋律、力度等是如何设置的?采用别的方式可以吗?”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对音乐进行欣赏,然后进行讨论,通过不同的要素表现音乐,将其表现音色、音乐结构和体验感受进行分析和对比,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和想象力,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边听边思考,才是高效的思考,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否则,学生听完后也是一片茫然,不知音乐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唢呐乐器这样表达?
3.动静结合参与实践
音乐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的听觉感官,当音乐作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听觉感官时,才能让孩子对作品由生疏到熟悉,从而产生感情,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依据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心理特点不同,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乐器、动画、故事、舞蹈、游戏等,通过调动学生多元感官欣赏音乐,亲自参与实践体验音乐,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带领学生主动加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动静结合、亲自参与实践,加深对音乐欣赏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在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巧妙设计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或者设计音乐故事表述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例如:在欣赏小学三年级上册《金蛇狂舞》这一课。教师出示划龙舟比赛的激烈现场图,教师在第一遍听赏时配上一首优美轻柔的《童年的回忆》钢琴乐曲,第二遍换成中国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引导学生产生视觉、听觉联想,体验音乐的情绪,开始静的思考。有了情绪体验再让学生从主题音乐中,找到具有中国民族五声音阶的骨干音,进行唱一唱。会唱了进一步融入民族器乐演奏,享受别具一格的韵味,从中体验到快乐。最后配上适合不同主题得动作,将音乐用形象化的体态语言表现出来。学生不仅掌了旋律的走向,表达了音乐的情绪,同时将从音乐中获得的心理反应。通过敲锣、划船等动作呈现,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更培养了音乐作用于身体的控制能力。学生边听边看边动,轻松融入音乐活动中,音乐、语言、动作三结合,为今后初中、高中的音乐欣赏学习打好了基础。
欣赏民族器乐时,有效的音乐欣赏方法,可以将小学生内在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音乐实践活动方式显现出来,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主动地接受知识并参与音乐活动,从而表达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持久兴趣,发展学生终身的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怡.传统民族器乐曲中的文学性因素与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2(3):34-34.
[2]莫华红.小学音乐欣赏及教学方式探究[J].学周刊:c,2010(7):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