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萃
【摘 要】为了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笔者尝试进行《小学品德实践活动作业优化的实践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带来了研究的惊喜。本文主要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春天的种植》一课为例。
【关键词】实践智慧 品德实践活动作业 合作 探究 核心素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是各领域的学科知识,而是融合性的实践智慧。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也有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再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具本质意义上的回归。”
细细思量,这不正是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品德课堂绝不能止于40分钟,品德教学也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认识再认识!德育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品德课堂中的孩子更需要在我们的引领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围绕着“做人”这一核心目标,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以及明智的“决断”为基础的“做”,使这一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为了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回归生活,“实践作业”是实现本课程向课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长知识、长德性、长智慧的作业。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才能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本人进行了市级立项课题《小学品德实践活动作业优化的实践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也给我带来了研究的惊喜。本文主要针对《春天的种植》一课为例。
一、我们的研究方案
《春天的种植》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组织本校二(1)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小种植、小研究、布置植物角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同时鼓励学生能为保护周围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试验,共同分享。我在课前进行学情调查,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后,专门设计了一份《春天的种植》实践活动作业单。见下图:
二、我们的行动和收获
二(1)班38位同学参与活动,由于孩子比较小,根据需要,我建议孩子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和帮助,活动历时两个星期。在中途的课堂上,我们进行了3次集体交流,了解实践的进度,并给其它孩子予以指导和帮助。本次活动参与的家庭虽然为38个,但参与的人数,含长辈共达到了130人左右;孩子们的活动地点也很分散:公园、花市等都成了他们的实践场所;孩子们亲自动手,有的上网查阅资料,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有的用手机及时拍下种子和植物的变化;还有的用画笔、用尺子测量,记录了种子的成长……
从实践活动作业中,能欣喜地看到大家研究的成果和努力的足迹。家长和孩子们都是收获满满。
三、家长和孩子的收获
以“资源、生活、活动”为依托,设计品德实践作业,激励孩子体验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只有真正让孩子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才能让学生真正过上有道德的生活。整个活动,从两方面入手,提高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也在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实践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实践作业形式呈现新颖性和选择性。学生在活动中学生一定要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感受,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强化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深刻感悟和充分体验。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參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第二,实践作业内容呈现了开放性和探究性。本次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提示下,百花齐放,种下了各种植物。针对不同的种植对象,孩子们自主探究不同植物不同的特性,获得知识。孩子与家长,与老师,还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品德课程基于活动作业的作品评价之探微[J].中小学德育,2015(03)
[3]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