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加快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在借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具体而言,应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创设高端产教融合平台;以专业发展为引领,构建特色高水平院校和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以內涵发展为依托,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升级;以师资建设为保障,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
[关键词]特色高水平 高职院校 优质院校 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陈群(1981-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05-07
2018年年初,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梳理和部署了新一年全国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以及优质高职学校建设之后,国家层面启动的、旨在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又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将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并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广大高职院校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工作要点》文件精神,抓住新时期国家启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契机,努力开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推动高职教育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要全面深入地贯彻《工作要点》文件精神,顺利达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的目标,各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就必须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和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出既契合本校办学实际又有利于特色高水平院校及专业建设的路向选择和办法策略,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一、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
启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分析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1.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空间环境、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保障,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要素、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撑,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可以说,如何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社会经济与高职教育之间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使之应用于实践指导,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行动计划的提出,既是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互动规律理解的外在体现,也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第一,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需要发展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全社会人力资源供需脱节、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愈发突出。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尚不充分,高职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导致我国产业人才整体上处于供给结构失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因此,要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质量,助力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大力发展具有特色化、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特色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常态。毫无疑问,人的城镇化指的就是农村迁移人口的城镇化,而要顺利实现农村迁移人口的城镇化,根本在于提高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让他们能在城镇中安居乐业。农村转移劳动者要获得良好的就业创业能力,接受有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最佳途径。第三,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支撑。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具有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体系,而这必然要依托于特色化、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
2.高职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同步,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传统的高度集中式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以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进入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动期,高职教育由此进入由计划培养向市场化培养变革的探索阶段。《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要求“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国家层面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下放激活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为我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新阶段。从那时起,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大举合并,国内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大、办学实力增强,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高职教育规模也在这一时期持续扩大。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高职教育……以加强基础能力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等政策措施纷至沓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其本质是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诉求的回应,是我国高职教育从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外延式扩张一路走来的历史必然。
3.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规划的接续。“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教育部在2000年6月和2001年6月先后下发了《关于确定北京工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等学校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通知》和《关于确定北京联合大学等高等学校为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通知》,总共确定了31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建设院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建成了一批特色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专业和实训基地,这是我国开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先声。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遴选出100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以带动全国的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在2006年确定的三批次共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验收完成以后,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决定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在三年内再次遴选100所左右的骨干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此后,为了巩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成果,教育部在2015年又编制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决定开展优质学校建设,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院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经过十余年的重点高职院校建设,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明显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不过,尽管国家示范、骨干、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远称不上“尽善尽美”,仍旧遗留了不少问题,如国家重点建设院校区域分布不合理、院校之间发展程度不平衡、部分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总体办学效益仍需提高等。为了进一步扩大国家重点院校建设的成果,并解决以往在重点院校建设过程中遗留的深层次问题,2018年1月底,教育部颁布了《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由此可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国家高职院校建设长期规划的自然接续。
二、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
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本质上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延伸和深化,对通常意义上的内涵发展而言,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与之对应的是院校建设的内容更加多样、目标更加多元、任务也更加繁重,但其主要内涵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当地离不开”是基础。众多周知,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用型教育,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作为高职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向区域和行业提供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职能,还发挥着技术服务中心的作用,并且能向行业企业提供包括研发创新、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等多种多样的专业服务。可以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职业院校未能较好地承担起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存在着高职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的问题。正因如此,国家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时才着重强调达到“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当地离不开”,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建设要面向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来办学。具体而言,要建设“当地离不开”的高职院校,重点要实现“两个适应”:第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设置专业。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布局与设置时,应当紧跟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度超前规划专业布局,并做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牢牢“捆绑”。第二,适应产教融合需求,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应然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实现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地推进校企合作,持续扩大校企合作范围,挖掘校企合作深度,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共谋发展、共建共赢的办学格局。
2.“业内广泛认同”是要求。如前文所述,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是一体化关系,前者面向后者展开,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的弊端,很多地区的高职院校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情况,人为割裂了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之间的联系,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行业认可度持续走低。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并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与行业产业的联系,增强行业影响力,提高行业认可度,切实为我国经济转型做出贡献,这也是国家对“高水平”高职院校所寄予的希望和要求。高职院校建设要获得行业认同,关键要实现两个“高水平”:第一,人才培养高水平。培养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能否为行业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决定了业内是否认同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彰显办学水平,首先要狠抓教育质量,在做好常规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强化办学的开放性,积极探索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二,技术研发高水平。高职院校要提高行业认同度,就应当积极发挥本校的技术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加大行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为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和先进技术支撑,进而树立起自身在行业产业中的地位。
3.“国际可交流”是目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实推进,不仅需要大量适应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大量拥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思维、通晓国际事务、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在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优质高职院校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更要与各类国际教育机构同台竞技,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因此,在我国高职教育深化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国际可交流”之所以是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就在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不仅要取得与国际性职业教育机构在共同市场上进行竞争的资格,更要在广阔的国际教育市场上树立品牌、打出优势,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因此,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要以国际化思维看待和理解高职教育办学,一方面要借助“一帶一路”等国际战略实施推进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加强与各国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扩大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4.办学有特色是核心。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独特性、优质性、创新性风格。近年来,彰显办学特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普遍追求的发展状态,这一方面是源于国内的高职教育市场已经渐趋饱和,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另一方面是源于国内高职院校总体上从外延式扩张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以后,打造办学特色已然成为其在新时期的工作重点。可以说,办学有特色既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大趋势,也是高水平高职院校理应具备的办学特征。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理念有特色。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纲,高职院校要形成办学特色,首先应当研究并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当在充分尊重高职教育规律、遵循“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教学条件、生源特征来树立差异化的办学理念。二是院校治理有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应当在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高等院校治理特色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校的管理工作实际,大胆探索,持续创新,形成适合本校校情和办学理念的特色治理模式。三是专业建设有特色。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强本校强势专业建设,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以及特色专业群;另一方面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及时开发设置新兴专业,以新促特,以变求强,构建特色化的专业格局。
三、新时期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路径选择
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在深刻理解特色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和内涵基础上,全面加强院校建设的工作力度和强度,既要针对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既有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补足短板,也要聚焦专业亮点和办学特色综合施策,巩固优势。
1.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创新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保障管理和教学秩序正常稳定的基础框架。新时期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促进高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前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政策文件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更加适切、灵活和有效,但总体上,国内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封闭僵化的问题,亟须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大高职院校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第一,要调整优化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提升院校治理能力。高职院校要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完善院校治理的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围绕校长管理核心建立院校治理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实行院校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另一方面,要构建院校治理的民主之维,建立师生参与学校民主治理的机制和渠道。第二,要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高职院校应当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构建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外部力量的评估反馈优化自身的教学体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师生的自主评价发挥院校质量责任的内在自觉性。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办学机制的灵活性,积极创建特色学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国家政策,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积极创建吸纳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的特色学院,不断壮大本校的办学实力。
2.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创设服务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高端产教融合平台。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性思想。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就全国范围内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的原则、目标做出了规定,并指出了具体的办法和路径。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辦法》,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更加具体的校企合作事务做出了详细指导。现阶段,国内的优质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则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来。为此,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应当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加快创设有利于优质高职院校向更高办学水平迈进的高端产教融合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在具体措施上,第一,高职院校应当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区域产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建立互尊互信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有利于院校与企业发展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深化产教融合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社会性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搭建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治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第三,高职院校应当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打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等。
3.以专业发展为引领,构建特色高水平院校和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专业是高职教育活动开展的立足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载体。对于一所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其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是决定其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可以说,抓好了专业建设,就为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突出建设高水平专业的基础地位,以专业发展为引领,构建起特色高水平院校和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以高水平专业支撑高水平学校建设。在具体办法上,第一,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研判,紧跟产业、行业跨界技术交融的趋势,在专业建设上主动适应产业格局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过去注重单一专业建设向专业集群建设转变,树立专业集群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群、产业链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能力。第二,高职院校要创新专业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推动专业资源整合来提高专业建设的工作效能,构建起主次分明、结构有序、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专业组织生态,全局统筹课程设置、专业管理和实训教学等各项工作,实现专业间流程化和单元化的共享融合。第三,高职院校要强化本校优势、强势专业的引领作用,集中资源和力量重点提升优势、强势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综合运用教育项目联合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教学经验交流推广等方法,不断夯实优势、强势专业的发展基础,并发挥出其示范辐射作用。
4.以内涵发展为依托,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扩容升级。内涵发展的重点在于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来挖掘高职院校的办学潜力、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其本质是高职院校以“向内求”的方式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其潜在教育资源,这是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扩张的根本区别。实际上,内涵式发展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只能“向内求”,外向式内涵发展同样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应当在传统意义上的内涵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发展的“内涵”,以内涵发展为依托,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扩容,打造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升级版”。为此,第一,高职院校建设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提高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按照“院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强化资源配置,建立契合我国国情的线上高职教育服务平台,开发和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优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高职教育”体系,推动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扩容。第二,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为目标,积极跟进“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教育教学对接国际标准,大力推动和拓展对外交流,探索与国际优质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路径和模式,引进国际性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品牌,通过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来强化自身对境内外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在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强势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并加强本校优势专业与国际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科研机构、高等职业学校的技术技能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承接区域性或国际性的建设工程、科研项目,为高职院校利用更广泛的国际性资源创造机会和条件。
5.以师资建设为保障,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教师队伍是支撑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力量,一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人才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办学水平和实力,是建立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和公信力的决定性因素。新时期建设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师资建设为保障,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以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努力拓宽人才聘用渠道、制定高效率的人才引进策略。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依托本校的优势、强势专业,加强自身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科研工程,大力开发社会服务项目,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产业、行业的联系,扩大高职院校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接触面,进而拓宽高水平师资的聘用渠道,同时也为本校师资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开辟空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教师激励机制,注重校风学风建设,通过灵活、人性的管理制度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校任教。其次,高职院校要持续优化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注重外部人才的引进,也要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人才的内部培养有校内培训与校外进修两个途径,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本校的优秀教师或邀请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研修班等,帮助专业教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扩展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机會和条件,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脱产学习,如选送优秀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推荐青年教师报考定向或委培研究生、选派优秀教师到办学实力强的高等院校或者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和进修等。总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并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帮助教师群体提升专业能力,并将各项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制度化、长期化,构建起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董刚,胡正明,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6).
[2]赵居礼,龚小涛,贺建锋,等.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内涵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
[3]陈衍,郭珊,李阳.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地方政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8(2).
[4]钱闻明.对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的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