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颖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文章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创业观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文化交融激荡,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1]。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既能够帮助人们创造财富,又能实现自身价值。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和家庭无法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不能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校园内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也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其次,由于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动机。最后,学校创新创业类课程不多,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没有接受专业的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日常教学,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如何创业、大学生创业准备等介绍性课程,在学生心里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第二学期开设创业导论、公司财务、营销与促销等课程,第三学期开设管理会计、企业运营技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规划等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企业运营、企业评论与分析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各项技能。
(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想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不仅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还要取得外部力量的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想法、设计方案,与市场需求对接,真正做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针对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要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假期深入相关企业参观学习,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商机,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自己未来创业的方向,帮助学生把想法变成产品。此外,学校要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基金、场地等,制订合理的创业休学机制,在办学机制和专业设置上综合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围绕提高学生创业执行力的目标,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革新、内容设置、模式创新等工作。
(三)培养积极的创业观
缺乏良好的创业观念是众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许多大学生虽然极具创业热情,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的打击,就一蹶不振,进而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学校举办讲座,通过真实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让学生多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经验积累而不是逃避困难。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态度,勇于大胆创新,避免创业的功利性;坚持将创业教育与个体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量体裁衣,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
三、结语
綜上所述,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流趋势,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创新思维、具备创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易开刚,厉飞芹.“双创”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环节与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22-28.
[2]茹宁,沈亚平.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三项设计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