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
摘要: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方式、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及读者接受度的把握。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翻译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大数据支撑下的语料库、信息化支持的团队合作、计算机辅助翻译等,给译者的主体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关键词:信息技术;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
在传统的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既需要理解源語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体和暗含的文化意义,又需要考虑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有学者认为,译者的工作就是在贴合源语文本的文体、风格、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人们对译者的诸多称谓中,如“媒人”“摆渡人”“戴着镣铐的舞者”等[1]也传达出翻译工作的崇高以及译者在不同语言文化间来往穿梭的工作特点。翻译是美的再创造,译者在翻译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目的语读者感受源语文本的意境和文化之美。
一、译者的主体性
对主体性的研究起源于哲学对内在自我的认知,区别于对自我之外的外界事物的认识。它标志着人类的思考方向由自然到个体内在的转变,代表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强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翻译领域也不例外,译者的主体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翻译活动中译者使用的翻译工具与翻译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主体性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翻译界对主体性的讨论往往围绕译者进行。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译者的主体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源语和译入语国家的政治生态、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另外还受译者自身的价值观、语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深刻理解源语作者的基础上,结合译入语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度,利用字典、资料、机器等翻译工具,凭借自身的语言功底、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源语作品进行再现或再创造[2]。
二、信息技术的力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传统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并参与翻译全过程,决定着源语文本、翻译手段、翻译方法的选择和译文文本的读者接受度。而如今,信息技术加速了网络交流、大数据处理以及信息整理,改变了译者的翻译环境,促进了翻译工作的革新。
(一)翻译工具和语料库的更新
在传统的翻译活动中,译者的翻译行为主要依靠纸笔和翻译词典,他们往往需对源语词汇的目的语进行不断揣摩,查阅词典、文献,从而耗费了大量时间,可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现代计算机系统大大提高了译者的翻译效率,比如电脑取代纸笔,成为译者主要的输入工具,文字的转换几乎可在瞬间完成。电脑还可以存储源语和目的语文本,方便译者随时修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大数据的存储、分析、提炼和智能处理系统使语料库不断更新,不同的译者作品不断被收录进语料库。网络上使用频率高、权威性高的词语或句子也被收录其中,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方便译者提取资料,从而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效率[3]。
(二)翻译的产业化
传统翻译模式下的译者曾以个人之力联络作者和出版公司,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翻译。而信息化时代译者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翻译活动不再是译者的单独活动,而是包括出版社、译者、原作者、读者在内的活动链条。译者仅仅是这一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另外,翻译活动都以项目化的形式呈现,翻译不仅局限于某一位译者,而是多位译者的分工合作。在翻译公司的统一安排下,一个项目由项目组的译员们共同完成。语料库和信息技术加速了翻译的产业化进程,开启了翻译的项目化运作模式。从项目的设立到与出版企业的合作,再到译者或团队的翻译活动,翻译公司全程参与翻译过程。
三、信息化时代下的译者主体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科技和团队的力量得到凸显,译者不再居于主导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发生了许多变化。
第一,从翻译过程来看,传统翻译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由译者自行决定文本的选择、翻译方式和翻译策略,并根据自己对源语文本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翻译经验进行语言文字转换。在互联网时代,出版商、译者、目的语读者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联络,甚至译者还能与源语作者和源语读者就译文进行探讨,译者不再是独自跳舞的“舞者”,而成为整个翻译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翻译语料库不断更新,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词汇,翻译软件的应用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方式。目前,翻译软件和智能翻译机器开始运用于翻译产业。语料库资料可以用于译文与原文、源语文化的比对,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有助于译文的达意且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
总之,翻译软件和语料库的应用代替了部分人工翻译工作,大大削减了译者的主体性。当源语文本输入翻译软件之后,真正进行翻译工作的是机器而非译者本人。那么,现在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呢?在文学翻译中,除了针对文化内涵使用语料库外,还需要译者对译文有一定的理解;而在进行非文学翻译时,同一个翻译团队可以利用翻译软件进行一致翻译,但是译者的工作是软件无法取代的。
四、结语
信息化技术给翻译工作带来的转变正在逐一显现,它给翻译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译者始终是翻译的主体,其翻译工作的本质并没有变。新环境下译者要利用不断革新的翻译工具,持续提升翻译效率,做好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桥梁。
参考文献
[1]蓝红军.译者主体性困境与翻译主体性建构[J].上海翻译,2017(3):21-27,93.
[2]易明.文化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解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7(1):109-112.
[3]刘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海外英语,2017(2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