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想要快速入门,请个电竞解说员手把手传授经验;晚上一个人跑步觉得孤单,可以请人专门陪跑;家门口找不到共享单车,几天后便会有人过来投放……新职业层出不穷,不仅是中国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人们在择业与就业观念上的多元化、自主性趋向。随着毕业求职季的到来,你想尝试一下这些新职业吗?
新职业让人“脑洞大开”
8月15日,某视频网站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招聘面试。4位进入面试环节的候选人不仅要回答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问题,还要对着电脑屏幕分辨上百张明星脸。他们应聘的岗位是以看剧为日常工作,给爱情戏桥段打标签的“吻戏鉴定师”。 “吻戏鉴定师”的专业岗位术语叫“数据标注师”,通过训練机器识别 “打戏”“接吻”等镜头,让机器更加智能化,从而实现画面搜索和智能编辑。
张离是一名IT工程师,这次来应聘主要是为了尝试一下新奇的工作。“我平时喜欢看网剧和电影,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有一些了解,这份工作可以一边追星一边做技术,非常适合我。”
面试官吉恒杉是该视频网站的一名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师,他所在的团队目前有8个人,他们需要观看和研究很多典型场景,比如哭戏、打戏,接下来还要鉴定体育比赛中的射门、扑球、投篮、庆祝等画面,让用户享受到更多样化的网络视频内容。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和电脑看网剧、电影和体育比赛。”吉恒杉发现,大家的需求不再是简单地看剧,还想有选择性地看一些精彩有趣的片段、集锦,主动找到自己最想看的明星或场景。
除了数据标注师,近几年还出现了月薪上万元的酒店试睡员,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爽职业”;随着民用无人机的加快应用,优秀的无人机飞手越来越吃香;某网络平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网络主播正在成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还有共享单车运维员、共享办公管家、信用管理师、量化交易员、家庭收纳师、食物造型师、陪跑师、基因检测师……新职业“脑洞大开”的程度超出想象。
新经济“魔术”:从360行到3600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职业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是孕育这些新职业的沃土。
虽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新经济”的覆盖面极为广泛。不仅指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包括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家庭农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近两年,“新经济”加速成长,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魔力”: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的就业指标(包括新增就业人口、调查失业率等)在全球63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
毫无疑问,由“新经济”催生的“新职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不断更新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显示,就业岗位正从原来的360行向3600行迈进。新职业层出不穷,不仅是中国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人们在择业与就业观念上的多元化、自主性趋向。越来越多的人在发挥个性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集中于服务业,折射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物质层面,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渐升级,推动着社会职业的增减变化和新老更替。一些传统职业走向衰落,另一些新兴职业蓬勃发展。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牵头修订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在涉及第二产业的“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大类中减少了24个小类、526个职业,同时在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大类中,职业数量分别增加了11个和81个。
为何新兴职业大量出现在服务业?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陈宇表示,中国经济正从生产型主导向服务型转变。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减员增效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则呈现出增员增质的趋势。这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往往有很多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工种和岗位。不仅如此,越发细分的市场需求,不断催生出很多生机勃勃的新兴职业。因此,服务业在吸纳、创造、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中国出现的一些新职业,在服务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已比较常见,中国只是追随者。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业态在我国的快速崛起,催生了网店设计师、网络主播等大量新职业,中国正成为引领者,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
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悄然改变
“毕业那会儿,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很热门,我却没考虑过。”90后大学毕业生郭旭峥曾在一家大型企业从事市场运营工作。工作半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更想做“有创造性的事情”,于是选择做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主要设计活动海报、线上活动的平面素材等。“我觉得,就业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只盯着能挣多少钱、是否稳定或有前景。”郭旭峥说。
和郭旭峥一样,越来越多90后、95后在择业时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工作, 公务员、教师等稳定工作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工作”的内涵正从过去家庭的生计来源,变成年轻一代眼中自我定义、自我实现的方式。
“新兴职业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就业形态,冲击了传统的雇佣关系。”陈宇认为,非全时工作、灵活就业方式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改变着人们以往的观念。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这种工作方式和劳动关系未来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新兴职业方兴未艾,规范与发展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网约车管理新政,将网约车公司和驾驶员纳入出租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体系。未来,公众可在公共信息平台查询网约车平台和司机的信誉考核情况。不久前,上海市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新兴职业职称试点,如网络文学、社会工作、医学工程、景观造型设计等职称评价,并进一步疏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的职称申报渠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陪购师等新兴职业会像医生、教师一样常见,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能申请相应的职称,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