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缤纷多彩的新职业,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想被“格子间”束缚的你,不妨参考以下五大要素:
【互联网基因】共享经济造就了共享单车运维员、共享办公管家、共享房屋房东,平台经济带来了专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时下最热门的创业领域,大多有互联网的基因。随着互联网不断“连接一切”,人们的职业版图正在被迅速刷新。
当下的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和服务领域。随着互联网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制造业和农业深度拓展,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工种还将不断涌现。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互联网时代的新职业有一些新特征。任务碎片化,劳动时间不固定;劳动关系多样化,平台和员工之间已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劳动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細分再细分】一份食物,光有营养不行,还得好吃。光好吃不行,还得好看,于是,食物造型师华丽诞生了。不得不说,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细分领域,造就了一个个新职业。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借着消费升级的东风,新的需求不断被激发:跑步锻炼有陪跑师,出门旅游可以私人定制……在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面前,任何一项小小的需求,都可能蕴含着无穷的潜力。
【“无人”背后的人】无人驾驶、无人超市、无人机送货……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无人”的概念备受关注,也让很多人担心自己变得“无用”。“未来十年50%的工作将消失”之类的说法吓到了很多脆弱的心灵。
其实,再发达的人工智能,再多的“无人”技术,其背后还是有人在研究、操控。只不过,他们的工作由台前变成了幕后。从长期来看,科技带来的就业远大于失业。拿人工智能来说,其背后的算法工程师正处于极为紧缺的状态。因此,与其担心将来被取代,不如现在赶紧充电。
【爱好即工作】几年前,老人会说“幽默不能当饭吃”,也没有人把“爱讲笑话”当成一份工作。而今,“段子手”真实存在着。几年前,喜欢二次元文化、擅长做弹幕视频只是一项消遣。而今,“UP主”的工作室已经在三次元的真实世界里完成商业变现。
把爱好变成工作已成为很多90后、95后的新选择。没那么多指令,也没有严格的指标考核,凭着兴趣做事,“玩着玩着就把钱给挣了”。
【老手艺回春】听起来,新的职业往往和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有关?也不完全是这样。人总有一些刚需,比如吃饭,从古代的庖丁到现代的厨师,职业的“马甲”在变,但追寻美味的内核没有变。
所以,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老手艺回春”的故事一再上演,有手艺的人甚至比以前活得更滋润。共享单车火了,忙坏了制造车间和修车师傅;街边的裁缝少了,上门订做的老师傅却吃香了;一度被视为冷门的兽医专业毕业生,现在成了宠物美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