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研究综述

2018-06-11 06:30徐芝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

徐芝芳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教学模式、重视程度、评价体系、专业师资力量上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从构建体育特殊教育体系、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完善学校场地设施等方面,提出了针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弱势群体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a)-022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许多学生的锻炼时间短、营养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体质下降尤为明显。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逐年下降。“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强调体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当代,如何更好地让体育课程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服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迫在眉睫。

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概念的形成与界定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还没有出现。有资料显示,“弱势群体”的概念出现于20世90年代,当时陈云开提出的“特形生”,主要是针对于身体形态过于肥胖的学生。刘成在1999 年把“特形生”这一概念进一步进行了拓展,并提出了“体弱、特形”的概念,到2003年2月,才正式提出了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体质弱势群体”是指无法更好地完成当前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张晓峰认为体质弱势群体,是指一群学生在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活动方法以及身体素质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生。于晓东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界定为包含病、残、弱三类学生,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将其划分为两类群体。罗华认为,“体质弱势群体”是一些学生由于身体形态过于肥胖、残疾或体弱等原因,无法完成某些体育技术动作。

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由于现代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多,这给当前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幸的是,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来,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但是,体育保健课一直是以身残病弱的学生为主,教学内容和方法太过简单。

2.2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适当的管理和干预

研究表明,虽然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体育健康课程,但实施并不乐观。在课程安排上,体育保健课在整个体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普通高校对体质弱势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人文关怀和正确的指导方式,甚至忽视他们在教学中的存在。结果,体质弱势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也越来越差。

2.3 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考核内容简单,考核方式和内容单一,给出的成绩跟普通学生差距较大。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受到自身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导致课程评价体系标准缺乏公平、公正的态度。参加保健课程的学生最高只能获得70分,这种评价方法很容易降低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4 专业师资的匮乏

从当前的教师队伍和师资的培养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从事普通教学,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较少,尤其是特殊体育师资的培养几乎为零。这就使得体质弱势学生没有机受收到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

3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3.1 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生活方式中,交通和通信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取代了人们繁重的身体活动。营养过剩会改变人们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也就是说,热量摄入过多导致肥胖,偏食严重导致的瘦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因此,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不断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3.2 教育升学因素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在参加完中考的体育加试之后开始体质变弱。而且有的学校为了学生高考,常常占用体育课时间。因为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迫使一些学生接受了这种错误的观念,他们也觉得上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这样就导致了“不上体育课成习惯→体质差→无意识锻炼→体质更差”的恶性循环。

3.3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身体因素主要是指身体形态和身体健康,在身体形态方面多为体重超标、身体瘦弱、发育不良等,身体健康是指身体疾病,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像正常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造成运动能力低下。叶培军在心理影响机制中提到,体质较弱的大学生受到学习和生活中失败挫折感,从而导致抑郁、距离和孤独。这些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内心冲突必将影响细胞对能量的利用、破坏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削弱神经系统。

3.4 国家政策导向

贺秀云提到,由于受《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免测的政策影响,一些健康学生依靠國家政策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照顾,借此机会寻找各种的理由逃避《大学生体质测试》,这种现象是对政策的曲解,并导致他们认为自身不适合参加体育活动。国家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照顾体质弱势的学生,使他们避免因不适当的体育运动造成伤害。同时,国家政策并未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系统地组织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这是导致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逐渐远离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改革措施

4.1 构建体育特殊教育体系

由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必须从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等角度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借鉴其他国家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结合我国当前学生体质状况,逐步去完善“体育特殊教育体系”。努力建立一项合适的、科学的特殊教育体系。课程目标和内容应该多样化,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将特殊体育课程正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之中。

4.2 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由于当前评价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尤其是体质弱势群体课程不受重视。这需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两种方式,以进一步了解干预机制运作中的效果与效益。此外,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过程中要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还要有认知层面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应该怎样选择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促进自己的发展。

4.3 专业师资的培养

由于体育保健课程涉及许多领域,如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保健与康复学等,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储备。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教师还不能满足体育保健教学的需要。因此,应加强针对体质弱势群体教学方面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包括对学习关于体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理论。

4.4 完善学校场地及设施

目前,高校没有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杨俊威在2017年曾提出,各大学应增加资金投入,购买设备,升级场地设施,以满足弱势群体特殊体育教育的需要。

4.5 学生心理因素

陈丽英提出了消除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心理障碍的五点建议:第一,明确目标,摆正位置,做好编导。第二,成功激励,师生平等,课堂有声。第三,评价客观、中肯,负荷合理。第四,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规范动作。第五、调整关系,增强合力,陶冶情操。吴旭东也提出了三个克服心理因素的教学方法,一是移情性理解学生,消除心理障。二是强化意志品质的培养,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勤学苦练的精神意志。三是运用赏识手段激励学生,消除他们的胆怯,建立自信。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克服心理因素提出了很多建议,他们认为只有把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了,生理因素的问题自然也会迎刃而解。

5 结语

(1)目前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开设的课程还不太受重视,课程內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这需要建立特殊教育体系,将特殊体育课程正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之中。

(2)高校开设的体质弱势群体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并且缺乏公平性。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3)体质弱势群体课程包含的学科众多,这就需要培训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4)要想进行教学改革,硬件措施是基础,必须完善场地设备,这能够推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云开.对体院“特形生”竞技体操动作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2):68-73.

[2]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5):72-74.

[3] 张晓峰.大学校园中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方法探析[J].才智,2013(35):154-155.

[4] 于晓东,李雪峰,钱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5):90-92.

[5] 罗华,胡思远.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9):42,64.

[6] 董先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及体育教学方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71-72,99.

[7] 戴亏秀.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课程革新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14):155.

[8] 陈洪武.对普通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86,88.

[9] 贺秀云.浅析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5):201-202.

[10] 潘燕.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1):19-22.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