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瑜
摘 要:我国排球运动借助于女排优异的竞技成绩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然而一线体育教师和排球从业者在从事相关科研活动时,仍面临着文献资料、著作等不充足的尴尬境地。不少有关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给出了意见和建议,而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故本文以此为着手点,研究我国核心期刊中排球文献的情况,以期能对我国排球科研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排球文献 核心期刊 发展现状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a)-0195-02
排球在习惯上与篮球、足球并称为三大球。面对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指导意见和利好政策,中国排球无疑正经历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国家级裁判,笔者感受到,除了应该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更需提高学术能力。排球相关的文献数量少、专著少、主题单一、外文引文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此现象,部分学者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从文献数量、文献主题及特征等方面对排球文献的现状做了整理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排球文献遇到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笔者以此为着手点进行探究,以期能找到造成这一现象仍未得到改善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我国排球学术文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核心期刊中排球相关文献和排球文献研究的现状
以“排球”为关键词和主题,以16个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为来源[1],发表时间范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中国知网中搜索,统计结果如下所示。
以“排球”并含“文献”为关键词和主题,以所有中文体育类期刊为来源,发表时间范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知网中搜索,共141篇文章,18篇的题目和内容为排球文献研究相关,比例为12.77%。
从以上数据可知:在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包括体育类普通期刊在内,针对排球文献研究的文章仅18篇。
对这18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可知,在对排球的文献研究中,计量学分析为主流,占38.9%。
从这7篇文章的内容来看,6篇基本囊括了我国从2000—2016年排球文献研究的现状。综上可知,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排球相关文献和排球文献研究的数量、形式以及内容等各方面发展仍不充分,即使是在体育学科的球类运动中,也可以说是处于弱势地位。
2 发展状况的成因
2.1 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954年,国际排联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协为正式会员。1976年,重组排球国家队。1981—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2004年中国女排雅典奥运会夺冠。2014年女排世锦赛亚军、2015年亚锦赛冠军、2015年女排世界杯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2]。在中国知网,以“排球”为关键词,对1950年至1986年的排球相关文献进行搜索统计,结果可知,在中国排球取得重大成就的年份,排球相关的文献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排球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排球学术研究的发展。
2.2 影响我国排球学术发展的经济因素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效果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逐步增强的综合国力,使得由此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不断优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2.3 影响我国排球学术发展的教育和文化因素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文化做基础,在体育学科中,学校体育、群众(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的概念广为人知,内涵不断扩充和深化,本文将学校体育理解为体育教育,将群众(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理解为体育文化。
(1)体育教育。我国最普遍、最直接的体育教育方式体现为体育课及升学考试。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都是必修课程,还有每个学生必做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可以说这一体系满足了基本的体育教育。然而,我国体育课程种类较单一,特别是中小学阶段,无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选择,个性化不足。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方式也有待提升。在体育与升学考试挂钩后,学校、家长等愈加注重学生的体育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和家长过于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最初的教育目的。进入大学后,由于从小未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未能掌握足够的运动知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没兴趣或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的情况较普遍。
在这其中,对于排球这一专项的普及更是少之又少。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带动了排球运动在大众中的普及,然而之后逐步萎缩,时至今日,对排球不甚了解甚至从未接触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对选择排球专项课的2017级学生100人进行隨机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1份,有效回收率91%。调查结果如下所述。
17名学生曾经在学校学习基本排球知识,占比19%;5名学生曾经作为运动员参加班级、年级或校级及以上的排球比赛,占比5%;3名学生曾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过学校的排球相关活动,占比3%。由此可见,排球运动在体育教育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由此而导致的排球运动后备人才不足也就不难理解。
(2)体育文化。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当属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提到:“(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3]。”从政策导向到国家队的成立,联赛发展和职业化程度来说,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都算不上处于优势地位,排球在我国的发展并未与辉煌的竞技成绩成正比,由此而致的排球文化传播不足也就不可避免。
2.4 学术政策及奖励因素
视线回归到体育学术活动,我国体育学术的主要研究者为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从业者。在这其中又以高校体育教师的学术研究为主体。在绝大部分非体育类高校中,体育教师们承担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和学校大型体育活动,留给学术科研时间不算多。我国体育学科大多数时候被划分为社会科学,然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等方向仍需配备与自然学科类似的实验场所,非体育类高校实现这些条件,困难重重。面对国家和学校给出的出国深造、学术奖励等利好政策,体育教师们更加有了向前的动力,然而有限的学术条件和资源,分布到处于非体育类高校边缘学科的体育,再分布到排球项目,再加上自身在学术成长过程中有待提高的方面,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朱强,戴龙基,蔡蓉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高玉花.我国排球竞赛发展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17-119.
[3]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Z].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