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 要:柔韧素质训练往往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跆拳道运动,可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优美性,可保质保量地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力量和动作速度,避免出现运动损伤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跆拳道教学中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其次,分析了跆拳道教学中有效的柔韧素质训练方法,同时,还探讨了柔韧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跆拳道 教学 柔韧素质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a)-0031-02
跆拳道项目属于一项具有较强对抗性的运动,跆拳道运动员既要较力斗勇,又要较技斗智,更需要坚持“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精神,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危险和隐患,其中,运动损伤则是最为明显的,而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强柔韧素质训练,它会对跆拳道高难动作的掌握,以及跆拳道动作的完成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文章就跆拳道教学中的柔韧素质训练进行研究。
1 跆拳道教学中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
柔韧素质训练往往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跆拳道运动,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身体柔韧性,才可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优美性,才可保质保量地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力量和动作速度,避免出现运动损伤问题。具体而言,跆拳道教学中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动作速度及力量
柔韧素质训练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动作速度及力量,尤其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肌肉收缩能力与韧带弹性,为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跆拳道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柔韧素质训练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关节力量和身体灵活性,这样一来,无疑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运动伤害。
1.2 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
在跆拳道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年龄特点等,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课时安排量不大、运动基础较弱等问题,尤其要侧重于分析对柔韧素质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因素,以及哪些身体部位的柔韧性会直接影响到跆拳道运动,并且将其作为跆拳道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柔韧素质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髋部、腿部等多个部位的柔韧素质训练,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来将其柔韧性予以提高,让其动作变得更加规范、更加标准,进而为提高跆拳道教学质量奠定基礎。
1.3 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跆拳道教学中的柔韧素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再短时间内实现。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学生由于韧带拉伸而带来较大的疼痛感,如果学生难以对心理压力与身体疼痛进行克服,那么必然很难让柔韧素质训练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相反的话,如果学生能够做到长期坚持,那么必然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跆拳道教学中柔韧素质训练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较强的作用和意义。
2 跆拳道教学中有效的柔韧素质训练方法
2.1 静力性拉伸
静力拉伸是指将人体的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利用缓慢的拉伸来进行拉长,待拉到适当位置之后就静止不动,以便能够让人获得持续被拉长的刺激。被动拉伸、主动拉伸均是静力性拉伸的主要方式,若要较好地实现静力性拉伸,那么就务必要对人体的拉伸临界点搞清楚,只要处于拉伸临界点以内均可拉伸。第一,在拉伸临界区内开展无痛感拉伸,每个部位持续拉伸20~30s;第二,再逐步增大拉伸强度,但是务必要让学生注意放松对抗肌。大量的实践证明静力性拉伸对于柔韧素质训练是极为有效的。
2.2 动力性拉伸
动力拉伸是指将人体的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采用同一动作反复持续的方式来进行拉伸练习。与静力性拉伸相同,被动拉伸、主动拉伸也是动力拉伸的主要方式,但是通常都是在完成了静力性拉伸之后再开展动力性拉伸,并且还要注意叮嘱学生避免出现运动损伤。无论是收缩速度太快,还是拉伸时用力太猛,均不会达到较佳的训练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人体会有两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可起到保护作用,第一类神经细胞会在出现“过度拉伸肌肉”的状态下向大脑中枢传递信号,第二类神经细胞会出现“拉伸反射”。若拉伸时用力太猛,那么就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不断地对拉伸肌肉进行收缩,一直要持续到肌肉被拉伤为止。但是跆拳道项目的特点就在于急速的拉伸,如果学生要开展快速拉伸练习,那么务必要先开展静力性拉伸,而后再将对抗肌进行有意识地放松。
2.3 PNF拉伸法
PNF拉伸法是指重复开展静力性拉伸与等长肌肉收缩,进而让肌肉在静止状态仍然可以出现更多的延伸,通常而言,每一次等长收缩的时间保持在6s左右。运用PNF拉伸法应注意到等长收缩不是爆发性的,陪练人员在等长状态只提供阻力,在静止状态略施以轻微的助力。等长收缩的6s包括逐渐增加阻力的2s和保持时的4s。
3 柔韧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
3.1 柔韧性训练要有恒心
柔韧性训练实际上属于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若想短时间内突击是很难达到效果,而且若一段时间不训练,柔韧素质就会很快消退,所以柔韧性训练要有恒心。柔韧性训练质量又会对跆拳道技术动作的好坏造成影响。所以,柔韧训练要在课堂和课余时间都要贯穿,建议在入门阶段每日都开展柔韧性训练,待进入到保持阶段之后,柔韧性训练可控制在3~4次/周。
3.2 柔韧性训练要注重方法
跆拳道项目的教学时间往往较为有限,很难利用课堂45min时间就明显改善学生的柔韧性,因此,教师在指导柔韧性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尤其是要让学生能够独立掌握这些方法,以便能够在课余时间也可练习,这也是“终身体育”的要求。
3.3 柔韧性训练要妥善安排
若能够在柔韧性训练时予以妥善安排,那么既可提高柔韧练习效果,又可节省时间,还可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通常而言,柔韧训练在最开始阶段可以占用较多的时间,教师既可将柔韧性练习作为跆拳道教学之前的准备活动,又可在完成了热身活动之后就立即开展柔韧性练习,但务必要注意训练强度、训练幅度、训练内容的循序渐进、由弱到强。若将柔韧性练习作为跆拳道教学之前的准备活动,那么柔韧性练习时间要达到15~20min,并且还要柔韧性练习身体的各个部位。此外,在完成了跆拳道的主要教学内容之后也可适时开展柔韧性训练,以此来达到促进机体恢复、身心放松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柔韧性练习不可采用动力性拉伸,而要以静力性拉伸为主。
3.4 柔韧性训练应采用多种方法
在柔韧性训练的过程中,要结合练习部位、训练目的、训练时间、训练时的天气情况等来适当选择具体的训练方法,或静力性拉伸,或动力性拉伸,或PNF拉伸法,或结合两种及以上方法。但是通常而言,教学开始阶段采用PNF拉伸法、静力拉伸法,待学生进入到运动状态之后再采用动力拉伸法。
参考文献
[1] 朱丽华,刘柏,赵鑫,等.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整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76-178,182.
[2] 竭晓安.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56-57.
[3] Zetou E.Mountaki F,Malliou P.et al.Injuries in Taekwondo Athletes[J].Physical Training,2006,46(2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