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澄
摘 要:在当代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被日益放大,体育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尤其是对正值青壮年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体育社会化功能的提升,成为了完善大学生体格和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方式的探索,深入探讨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角色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 社会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147-02
有关“社会化”的学术探讨,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社会的问题”一文中,最初之意只是为了探讨社会群体的形成过程。随着相关探讨的深入以及时代的变化,社会化的含义日益丰硕,近来逐渐特指通过社会互动,个人的人格逐渐得到学习和成长,从“自然人”蜕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最终实现适应社会生活的目的。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教育更个体成才的重要阶段。因此,本文就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化概述
1.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在大学就读期间,大学生通过受教育、学习实践活动等具体历练,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寻得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和目的,则是完善自我内在的社会价值标准,学习人际交往规范,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完成自己社会角色和行为的互相印证。大学生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动态发展的时代[1]。因此,对于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如何进行有效鉴别、如何融入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化社会价值观念、促进个体健康发展、提升生产生活技能成为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1.2 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化过程具有典型的生命周期性质,正如人类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儿期、少年期、青壮年期、老年期一样。大学生处于青年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阶段,观察分析、学习效仿、身心融入,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大学生社会化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典型性。
其一,主体性突出。经过多年科学文化教育的派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更加乐意主动参与,自立、自信、自强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性格标签。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已经不再是那种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育,而是需要自我认知、自我探索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自我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阶段。
其二,特殊性明显。大学生群体是我国青壮年群里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大学生社会的主要体现在基础特殊、任务特殊和社会期待特殊三个层面。介于大学生群体属于我国青壮年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价值取向较为科学,除了凸显自身的优势之外,还得承受更多的社会期待和社会压力。
其三,个性化明晰。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更能为熟练,便于利用网络表达自我的个性和主张,并利用网上资源不断学习而完善自我。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个性的完善,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完美契合,从而满足时代对各式各样人才的能力需求。
2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自身优势
高校教育不仅包括大家常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学生体魄也是重要的一环[2]。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有效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展现出来的活力与激情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替代的,具有独特且明显的优势。
第一,具有目标优势。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是高校教育培养的没目标之一,因此,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成为了高校体育“本体”任务。第二,具有育人优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其形体美、仪表美等。第三,具有活动优势[3]。大学生的活动是实现其社会化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高校大量精心设计和组织的集体体育活动,将能够分析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从而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第四,具有隐性优势。体育活动带给学生的感受不像专业课程那样严肃刻板,因此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一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境界。第五,具有制度优势。高校的教育以培养优秀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而高校的培养途径和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则成为了高校体育教育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因此,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力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有高校体育制度的欠缺。
3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独特作用
根据现代社会学的研究观点,体育被归纳金社会文化的范畴,因而对人的身体、修养、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等社会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关系。体育不仅可以为专业的人员提供生活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在其中出社会活动其他领域所普遍通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
(1)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生产生活技能是人之所以为社会人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技能,其一是处理日常基本生活问题的技能,其二是进行劳动力转换,创造社会劳动价值的技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就连最为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也不可能从传统家庭教育中获取,而必须从社会中习得[4]。体育锻炼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生长,利于人体技能的开发与发展,利于提升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
(2)可以帮助大学生社会规范的建立。依据现有的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化就是个体的文化内化过程,自我意识、自我参与、竞争对抗、人际交往等,则是体育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体验方式。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中,更是需要严密客观的规则来约束参赛者和观看者的行为规范,并通过裁判仲裁媒体监督等途径进行有效监督。
(3)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是健全的人格三观中的一项。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取向、评价标准等具体层面。在社会学范畴中,还将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活动归纳在内[5]。同时,那些能够激发个体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相关因素都包括在内。
(4)利于培養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角色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划分标准,处于什么样的角色下,就需要做出符合改角色层次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此,在高校体育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大对社会角色知识的灌输,用一整套完备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对其进行约束,对构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人口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大学也是个体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阶段。加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将会是将大学生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因此,本文对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相关讨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亦期待后来人的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小妮.浅议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 新校园(上旬),2017(2):123.
[2] 余雪香.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读书文摘,2016(12):42-43.
[3] 佟显峰.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价值研究[J].电大理工,2016(3):105-106.
[4] 岳宁冈.构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与意义[J].林区教学,2016(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