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2018-06-11 06:30李洋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李洋

摘 要:文章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对体育院校创新人才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了探析,并通过探析出的体育院校创新人才构成要素,对我国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建议。力图从整体上解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不足之处,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为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改革方向。

关键词:体育院校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004-0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akes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analyzes the spor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sports colleges in China. It tries to solve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as a whole,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vides a reform direction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创新人才培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中提及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要求创新人才掌握着更加广泛的基础知识储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很好的服务社会的人才。因此,对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促使创新人才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及体育事业的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育人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为搜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查阅到500余篇文献资料,为文章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一些全国知名体育院校的专家。就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分析进行了咨询,从而深入了解我国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

2 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内涵及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目前创新已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健的体魄。其中,創新意识是实现创新的前提与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以创新思维作基础,离开创新思维,创新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基本的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人才培养理念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建立结构框架的目的在于指导管理者和教育者从宏观上把握人才培养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而活动程序意在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性、可控性和可行性。通过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得出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3 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思想滞后,培养目标宽泛,培养规格单一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对于我国体育院校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项机遇。挑战和机遇共同存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教育思想滞后,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规格单一,这主要集中存在于培养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中。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运动健身场面火爆,大量需要各种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如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赛事相关的管理人员等,而体育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并没有详细的体现。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相对固定,缺乏灵活

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实施环节,在对200名不同体育院校的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访谈时,整理得出有182名同学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的课程较多,说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践是体育院校学生必修的实践性综合课程,是学生对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而经调查发现,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与就业结合不紧密

保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支撑,学校在各种保障如组织、条件、制度和经费等方面做得非常好,而在实地的就业保障上还是有所欠缺,如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方式单一、内容不全面,不能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明确的就职岗位。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侧重理论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对实践方面的评价,即无法直接的反映出毕业生培养质量及应该在那些方面需要学校去进行改进。教育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评价并欠缺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直接评价。

4 我国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4.1 教育思想应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关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但提升对现有精神生活的要求,并且也提升了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驱使体育向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发展。体育社会化必将会需要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人才。体育院校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应顺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着重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

4.2 培养目标应趋于明确化

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趋于明确化,覆盖更多的职业和领域。培养目标不再仅定位在技能和专业人员(如体育教师、教练、体育管理等),而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对各种类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创新体育人才。创新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落实学校的教育思想总体要求。这也要求我们设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实施全面发展体育专业教育的具体实践。

4.3 培养规格应趋于具体化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学生的规定。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是针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个要素。知识方面,掌握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拥有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技能方面,熟练掌握体育专业的各项技能,把能够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赛事管理、运动康复、体育翻译、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为最终目标;素质方面,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创新体育人才。

4.4 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应趋于灵活化

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是构建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根据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特征,建立多样化的课程目标,来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整合体育课程内容,通过对学科间或学科内课程内容交叉融合,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精简课程,把专业相关性较弱的课程、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的进行删减。优化课程结构,将体育专业课程分为“体育专业课程类、人文社会课程类、现代信息工具及研究方法类、实践类课程”四大类。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把选择选修课程及专业方向的自主权转交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推行双学位制和主辅体制,给学生更多自主选课的机会。在突出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同时,强化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将“业余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的“非课程”内容“课程化”。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突出以学生的主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5 保障体系内外部协调开展

体育院校培养创新体育人才的核心是创新体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而提高创新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创新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一直以来,我国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是重视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保证,却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监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并且内部与外部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在体育院校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下,为了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功能,提高创新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协调学校内部保证与社会外部监控相统一,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综合发展,构建出科学的、有效的、系统的创新体育人才质量保障体系。营造利于创新的学校人文环境,营造宽松的学术与学习氛围、树立宽容与批评统一的学术精神、营造个性张扬的情感氛围、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等。还要实行教师轮训制度,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以更新,以保证体育院校创新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4.6 评价体系结合内部和外部进行优化

我们要对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进行优化、革新。首先要改变理论考试的命题方法,运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分层次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实习、实践环节严格把关,并将实习、实践环节的评价作为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前提条件,使学生从思想上对实习、实践环节得以重视。丰富学生课外培养环节,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競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项目等,并把这些参与的课外活动作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硬性评价指标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和实践能力。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而忽略了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

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包括类型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反馈给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做出评价,正视培养中学校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5 结语

本文在对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访谈了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的基础上,总结出构成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要素,以及现有的各个要素的缺点和不足。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以符合社会需求为原则,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人才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做到创新和实践兼顾,培养创新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润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读本 2010-2020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许广坤,韩冬.关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5,23(5):103-105.

[3] 谷强宝.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智库时代,2017(5):179,181.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