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伟 李骁航 罗俊松
摘 要:本文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城乡差异的不同表现方面探析了农村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的客观条件。从教育投入资金、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条件、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开展的困境,并着重从教育经费投入、认知层面、学校锻炼环境与体育课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达到促进农村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城乡差异 体质健康 学生 农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200-03
以社会经济与公共设施为典例的城乡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所存在的问题[1],采用并实施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代表的一系列改进措施[2]。但学生的体质健康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在农村学校尤为明显。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为开展农村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理论参考,推动农村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开展。并以此为契机,丰富校园体育,推动素质教育在校园的蓬勃发展。
1 城乡差异的不同表现方面
通过对城乡教育的资金投入、家庭、学生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农村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的城乡差异背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城乡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城乡教育的资金投入差异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制度,及这种社会制度所造成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分配差异。具体表现为城区学校获得教育经费的途径更宽广、获得教育资金更多。同时,我国教育经费的划拨主要是以学校规模、学生数量为主要的经费划拨标准[4]。由于城乡间学校的学生人数与办学条件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教育资金投入侧重于城区学校,而农村学校教学经费比较紧张的局面。具体表现为:⑴城区学校的教育经费数额远远高于农村学校;⑵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要优于农村学校,特别是学校的办学硬件设施;⑶城区学校的师资配备要比农村学校更完善。
1.2 城乡教育的家庭差异与学生差异
由于城区以教育场地设施、师资配备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教育也相对完善,使得城区学生所享受的教育条件也远远优于农村。同时,城区家庭的经济收入与教育认知优于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投入相对较高,使得城区学生的家庭教育及由家庭所负担的教育投入也优于农村。如:家教、课外辅导等等。同时,城市家庭对于教育投入的意向与费用远远高于农村,且城区存在众多的教育辅导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区学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对背景:“城乡教育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可看到城乡教育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城乡教育的差异化是有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全面的了解农村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的困境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农村学生体质健康开展困境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相关措施的深入实施,使得以教育政策为指导、以教育行政机构为督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对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所建立的体质健康体系日益完善。但与城区学生相比,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体育与健康课堂简单,且效果不明显
由于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与器材不足、专业体育教师的普遍缺乏、以及学校文化教学时间比较紧等原因,导致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且低效,不能以体育与健康课作为主体课堂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同时,在每一年的学生体质数据测试与上报中,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师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对测试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与做法,对数据上报存在着造假的行为。
2.2 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具有盲区
与城区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接触到体质健康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匮乏,以及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家庭教育大量缺位,对于体质健康的认知存在片面化。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地影响了农村学生对娱乐与体育的认知,使得农村学生越来越爱好娱乐游戏,不愿進行体育活动。农村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偏差与缺乏,使得其健康意识薄弱,健身动机低下,体育锻炼消极,锻炼效果较差。
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意识的匮乏,与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基于各种因素,既没有合理地传播体质健康理念,也没有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同时部分教师跨专业兼任体育课堂教学,导致体育课堂中学生的运动体验效果较差和体育健康理念传播范围有限。
2.3 农村学生缺乏锻炼条件
与城区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体育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师与器材设施。体育专业教师的缺乏,既导致体育课堂质量的低下,也使得体质健康教育开展活动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同时,无论是从数量与质量上而言,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器材都难以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要,导致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缺少场地与器材的支持。这也表明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的开展既离不开体育专业教师的指导,也需要一定的体育场地与器材。
3 影响农村学生体质健康开展的因素分析
3.1 城乡经济差距因素
有数据表明:在教育公用经费上,城区比农村高两倍。特别是在流量投入方面,城乡教育的经济投入差异趋势在不断增加[4]。43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费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区,教育经费投入少于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经费保障、指导教师配备都存在着短缺,直接制约着体质健康的开展,导致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滞后。
3.2 农村家庭因素
出于家庭经济上的考虑,农村家庭出现了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儿女在家乡学习与生活,形成了孩子成为留守学生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利弊皆存。而弊端在体质健康方面表现为:在生活中,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饮食无规律、爱吃垃圾食品、挑食和偏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同时留守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作息,影响身心发育。在心理上,父母与孩子异地分居,疏于关爱;导致留守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体质健康对自身身心发育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形成害怕吃苦、意志力薄弱的心理,进而不愿参与体育锻炼活动[5]。
3.3 农村学生认知因素
农村学生对体质健康认知较低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认知水平较低;二是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较低。[6]受生活、学习环境的限制,农村学生了解身心健康信息的渠道少、信息收集不全、以及生活中不注重营养科学,导致农村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水平不足,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在农村学校大行其道,使得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智轻体”的现象,且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针对性的传授体质健康知识,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 建议
4.1 增加教育投入,保证必要的开展经费
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生体质活动的开展。当地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城乡实际情况与经费预算,适当地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标准,从而缩小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只有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学校开展体质健康活动有了经费,才能优化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保障体育与健康课堂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应完善相关法案与文件,拓宽教育经费支持范围, 设立体质健康专项基金,让农村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活动正常开展的经费从制度上得到保障。
4.2 多方协同,优化体质健康认知
广大农村学生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在温饱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享受;但学生对于自身的身心发育和健康认知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学校为宣传平台,以家长为参与主力,多形式、多渠道的向学生宣传体质健康相关理念,普及体质健康的理论,从而提升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农村学校的相关领导不仅要对学生体质健康有着科学的认知;也要遵守教育部的相关体质健康政策法规,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把握正确的健康认知和专业的运动技能,使其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学校在严禁造假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体质健康的检测与分析,并采取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
4.3 优化锻炼环境,为农村学生进行体质健康锻炼提供优良环境
农村学校体质健康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达不到相关要求。从学校教学制度方面,农村学校应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活动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为提升途径,以体质健康检测数据为评价结果,建立完善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从学校体育环境方面,应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增加体育器材并定期更换。从体育基础设施与器材方面优化学生进行体质锻炼的条件。
同时,体育教师应当就地取材,对体育器材与规则进行合理的调改,从而优化运动项目,既使得学校体育器材资源能够物尽其用,也能引导学生参与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体质健康锻炼。
5 结语
城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此要有正确的认知。农村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开展一定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多方协同,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校园体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07-5-7)[2018-4-10].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
[2] 教育部.国家学生健康标准[EB/OL].(2014-7-18)[2018-4-10].https://baike.so.com/doc/4257065-4459621.html.
[3] 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查新[J].教育研究,2009(11).
[4] 田志磊,袁连生,张雪.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43-48.
[5] 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7,43(6):83-89.
[6] 王献英.学生体质健康增强的难题与协同促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6,23(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