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聚贤 刘树端
摘 要:通过中美学校体育改革身体运动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近几年体质监测出现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呈现出身体运动弱化的趋势。而美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计划,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特别是在强化身体运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美国把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归功于学校体育改革中的身体运动的强化。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强调以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运动”为突破口,才能遏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问题;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体育需求能力。
关键词:中美学校体育改革 身体运动 比较研究 中国弱化 美国强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129-03
儿童、青少年身体与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多维系统,在一系列改革过程中是否重视强化身体运动是最重要的。我国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近几年出现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不足”造成的,运动不足是目前世界比较公认的影响儿童、少年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而中国儿童,青少年“运动不足”的原因,就是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儿童、青少年不重视身体运动而出现弱化所造成的。本文所探讨的身体运动特指运动培育、锻炼和养护[1],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儿童、青少年需要身体运动,而身体运动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手段,也是培养儿童、青少年体育兴趣的手段,是习惯养成和提高运动技能的最基本途径。相反,美国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强化身体运动的实践证明,如果儿童、少年离开了身体运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则是失败的,体育运动便无从谈起。
1 中美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弱化与强化的比较
1.1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弱化的特征
1.1.1 中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中身体运动的弱化
我国1992年制定颁布的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大纲是把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该大纲明确的提出学校体育通过身体运动教学向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又在目标体系上,构建了按1-3年级和4-6年级分别提出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每个项目教材的要求,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各项身体运动素质和技能考核标准等具有多层次和纵向、横向有序的体系。而这套体育教学大纲从颁布到使用几乎将近10年的时间,却在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作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例一是将1995年与1991年相关身体素质数据相比,中国城市学生中,速度素質在7~12岁年龄中出现了下降,在13~18岁年龄段出现了平稳;力量耐力、力量爆发力以及耐力素质则在各年龄段均出现上升。例二是将1995年与2000年调查数据进行相互比较,这一时期各项身体素质呈现全面下降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在10年间的两次全国学生体质鉴测调查中,同一大纲对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发展的效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证明是该大纲中由于对身体运动弱化的问题,是造成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1.1.2 初中、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中身体运动的弱化
中国在1997年又对1987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由于1997年大纲增加了理论教材的比例,这样就造成了体育课程身体运动的实践部分课时比例由1987年的94%左右下降到90%以下。而又在实践部分发展身体素质的课程中,把田径课程的课时比例又在1987年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幅度2%~4%的提升,占到总课程的18%;而把体操课时的比例从1987年的19%~23%大幅度减少到1997年的14%~15%;另外,我们注意到,经过修改的1997年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又单独增加了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练习一项,但却没有增设身体运动课程练习的课时。在体育课程每周2课时不变之下,实践部分总课时比例的减少,身体运动的比例必然减少,这就是中国初中、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大纲中身体运动弱化的地方。
1.1.3 “新课标”实施中身体运动的弱化
我国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则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重视儿童、青少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重点,调动儿童、青少年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为目的;并且要关注一部分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儿童、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受益为设计原则[2]。如果按照竞技项目的内在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就是根据竞技项目要求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选择适宜的身体运动,而《新课标》则要求根据学生身心需要发展的水平、领域目标来选择身体运动的内容与方式,我们认为《新课标》突显了身体运动的基础核心地位,但在打破原有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之时,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新体系还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建全和完善。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新课标》在提升学生身体运动方面出现了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度弱化身体运动。
1.2 美国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强化特征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克罗斯-韦珀”测试标准,对全美中小学学生进行了体质状况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中小学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并震惊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引起了美国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深刻反思,导致美国学校体育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美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计划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特别是在强化身体运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美国把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归功于学校体育改革中的身体运动的强化。近年来,美国则分别于1995年、2004年、2013年出台了3个中小学体育课程国家标准的文件,这些文件的特点就是强化身体运动,是引领美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2.1 美国《K-12课标》小学阶段强化身体运动特征
美国《K-12标准》中对不喜欢和喜欢参加运动的儿童两极分化的倾向以及儿童体力下降的问题进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重点是如何提升儿童身体运动的兴趣和延长参加身体运动时间。美国新版《K-12标准》修订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亲近运动的资质和提高身体运动的能力为基础,这是儿童未来能否保持终身参与运动保障健康体魄的基础,也是身体运动能力提高的基础。为此,美国《K-12标准》提出:一是75%的儿童每周参加3次身体运动,每次20min以上;二是50%的青少年每天参加身体运动;三是小学体育课,要以游戏的形式不断提高儿童身体运动能力,才能不断促进儿童的体能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美国《K-12标准》)把身心合为一体,通过对儿童身体运动和健康、安全教育,培养儿童终身亲近运动的资质作为基础,其目标是增进儿童健康保持良好的体力并形成快乐、明朗的生活态度。从对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视到对目标领域中运动能力5个方面的策划,又到课程内容都是直接以提升身体运动能力作为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出以身体运动的能力提升为主线。并且在课程教学内容组建方面也有重要特点:首先,美国《K-12标准》在语言表达上具体清楚,使标准的结构更加具体完整,便于体育教师和学生阅读和理解;其次,以提升身体运动能力作为课程内容教学理念,让体育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充分体现小学阶段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练习的重要性;第三,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迁移,以身体运动能力的提升为主进行锻炼,为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水平提供前提保障,也为学生未来较快地掌握自己感兴趣项目的新技术打好基础,正如美国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小学阶段是基本身体运动能力的提高阶段,如果小学毕业的儿童没有扎实的体能基础,则是影响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学生参与运动兴趣的障碍,如果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的下降,掌握基本动作的运动技能的能力也会降低。
1.2.2 美国《K-12课标》初中阶段身体运动特征
在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已经进入把学生所学习的身体运动能力进入应用阶段,大多数学生开始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做出选择。学生能够把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战略、战术应用于改良后的活动中,在各种环境中展示自身的身体运动的基本运动技能,设计和实施增进健康的健身计划,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与同学合作,能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的感觉,因快乐而参加体育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平时养成参加身体运动的习惯,第一,在身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尽可能把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化,把提升学生的身体体能素质与预防疾病联系起来,特别对于那些经常感冒的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有目的的身体运动训练后,使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每年感冒的次数减少,这些在专门具有针对性的身体运动练习中,能够改变学生对身体运动练习中的枯燥无味的克服;第二身体运动课程设置的内容应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这里主要指在身体运动练习中,应重点提高男生的速度、力量练习,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男学生在一起运动时,经常比速度也就是看谁跑的快,看谁有力量,那么,对于学生中这方面体能素质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速度、力量课程练习之后,使初中学生在速度、力量方面得到不断增强,最后由弱者成为强者,使初中学生真正体现到只有通过速度、力量的练习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可以说,初中阶段有目的进行体能练习,将对未来一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非常重要,这就是美国新版《K-12标准》)初中身体运动教学特征。
1.2.3 美国《K-12课标》高中阶段身体运动特征
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把身体运动能力的提升日益变成个性化,基于兴趣、参与机会、动机和天赋,学生开始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技能的能力,这就是说把提高学生身体运动与技能发展结合起来成为终身应用阶段,主要表现在学生掌握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能力,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服务。第一,强调高中学生的“个人发展”、“健康”、“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体育教学要围绕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重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必须要通过促进身体运动才能获得,这就是“个人发展”,这样的形式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的练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第二,对于大多数高中的学生,他们也是处在身体素质快速发展阶段,提高运动技能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此,美国新版《K-12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也要改进,例如,在篮球的传球和运球技能教学中,让高中学生通过跑动练习来提高运球技能和跑动的能力;在投篮的练习中,结合俯卧撑练习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这些练习方法都有助于高中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的發展特点;第三,美国新版《K-12标准》)在高中阶段的身体运动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未来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主要取决于身体运动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身体运动的练习过程中,始终把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都作为提高高中学生未来平时参加身体运动的基础,学生通过这些身体运动的练习即可以提高运动技能,又可以不断提高身体健康的质量。
2 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身体运动的启示
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靠自己的体力和技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那时人类最受重视的是体力与身体表达的技能。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严重失衡,这是我们追求文明时万万没有想到的,它不仅造成生存环境的异化,还导致人类身体的弱化[3]。提高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则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基础,进而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深层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提升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入手,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所需要的基本素质都是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运动能力为前提,儿童、青少年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运动能力,才能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因此,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强化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用性,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改革,必须以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运动能力为宗旨,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为此,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应以强化身体运动为突破口,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未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强调以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运动”为突破口,才能遏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问题。
(2)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或参加日常身体运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符合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特殊品格和身体运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
(3)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体育需求能力:需求是人的能动性的动力源泉,任何社会现象皆以社会的需求和人的需求为生产发展及消费的依据。学校体育改革应正确认识这种供需关系,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参与身体运动的动力,引导儿童、青少年对体育的需求,完善供给,最终形成教与学相长的局面。因此,学校体育改革,应重视学生身体运动的需求与体育教学供给的一般规律,要改革过分强调学生兴趣的需求,是以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身体素质为前提的身体运动需求,只有提升学生身体运动的积极性、活动时间有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最终会形成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深.不让身体在文明进程中退化[J].体育学刊,2013,20(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