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洁
[摘
要] 随着汽车行业的逐步发展,汽车维修专业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教师的关注,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越来越多教师开始探讨将实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这其中企业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简要阐述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汽车维修;实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01-01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个极其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在汽车维修专业渗透实践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并没有给予实践课程充分重视,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
一、高职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基地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合作意愿不强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并不愿意和高职院校合作开展汽车维修实践活动,这主要是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并未形成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所教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没有及时更新所教知识,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总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符。此外,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到企业合作往往会提升企业的运行成本,这会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损失,这也是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合作的重要原因。
(二)实训内容单调,管理不规范
学生参与汽车维修实训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是为了从实践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但许多高职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并没有科学规划实训内容,也没有结合新时代汽车行业的要求在实训内容中加入新的项目。单调的实训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此外,许多教师没有及时跟踪、记录学生的实训情况,疏于管理,这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无据可依,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高职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方案
(一)强化实训基地作用,加强学生管理
实训基地是学生参与汽车维修实践的重要场所,各院校应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基地更符合学生实践的需求。如合理调用资金更新实训基地的现代化设备,使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到汽车维修行业的前沿技术等。为提升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中设置专门的讲堂,邀请工作在一线的汽车维修工人与学生密切交流。各院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保证学生基础的实践时间,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为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服务。
(二)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
各高职院校不仅要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还要完善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为提升学生对专业实训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应当提升实践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的占比。为了防止学生在期末综测时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平时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重视实践结果又要重视实践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应当尽量全面,不可忽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学校还应当完善针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提升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保证本专业的课堂质量,高职院校应当适当延长教师的实习时间以保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全面了解某一教师的教学特点。为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各高职院校还应当在校内开展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如鼓励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学习外校教师的高效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率;在校内开展调研,鼓励不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并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教研會上进行总结并共同探讨改革的方法等。
(三)与企业发展对接,促进实训教学的改革
在企业中学习各种汽车维修专业技能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但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成实训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只注重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忽略了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过程。学校在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前应当先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防止学生在低效率的企业中实习,浪费学习时间。学校还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监督,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践过程,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往后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总之,高职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更多社会对汽车维修专业的需求,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现实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从而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谭克诚.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4(5):215-217.
[2]郗玉平.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校外实训教学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266.
[3]周宝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7(18):152-153.
[4]朱永宏.浅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2(25):143-144,242.◎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