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粼
[摘
要] 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创新,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全国高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的赛项内容与要点进行深入剖析分解,将技能大赛的理念与成果运用到课程建设中来,把学生技能培养重点突出在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上,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成效,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课赛融合”。
[关
键
词] 技能大赛;课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42-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适应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因此,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新世纪下创新高职教育的重要推动手段,也推动职业院校技能型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012年,教育部新增全国高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由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截至2016年为止,共举行4次。2018年该赛项由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承办,这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75支队伍参加角逐,所有的选手都是经过校赛、省赛层层选拔后,才进入国赛的,最终获奖率达61.33%。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职農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已经成为食品农产品专业职教界的盛事,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助推校企更好地合作发展。该赛项的开设,为食品农产品检测类专业建设指明了“构建以技能教育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探索技能教育教学模式,全力推进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才”的方向。本文以检测类专业核心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探讨职业技能大赛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的具体做法。
二、职业技能大赛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模块设置不合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是高职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与食品检测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掌握典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对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添加剂进行检测,为其后续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监督等方面实习、工作提供知识与技能支持,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原来的授课内容主要是按传统的方式进行,主要分为样品采样、预处理、上机、数据处理和报告出具五个模块。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个模块的项目是割裂的,如第一个模块分别讲固体和液体采样,第二个模块分别讲怎么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样品进行预处理,第三个模块分别讲气相、液相、原子吸收上机检测,第四个模块专门对数据进行分析,第五个模块专业讲报告的出具。如苹果中有机酸的测定、蔬菜中有机磷类农残的检测都分别在五个模块中涉及,很不连贯。
2.课程实施方法单一
传统的授课采用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穿插一定量的多媒体视频。由于大型仪器的价格比较昂贵,多数学生只停留在看一眼,进一针的阶段,没有真正做到独立上机检测,很多知识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以上情况造成了学习与就业之间的严重脱节,影响了质量安全检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改革迫在眉睫。
(二)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
1.课程内容的变化
职业技能大赛由行业牵头,企业专家参与了赛项的命题,所以大赛的项目要求是以企业实际岗位情况来考查选手。在技能大赛筹备阶段,组委会通常会收集和整理人力资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找出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职业素养,职业特点加以分析,然后结合企事业单位该职位的实际情况,确定赛项名称、赛项内容和赛项规则,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全国高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共分为三个赛项,分别为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畜禽肉中抗生素类的检测。课程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把比赛的三个项目分别作为该课程的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在“基于工作过程”和赛项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样品预处理、上机检测、数据处理、报告分析等环节。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对企事业单位检测类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
但是,课堂中引入赛项内容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大赛中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由于比赛时间关系,样品是直接消化好的,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这些都是由检测人员自行准备。所以,在该模块的授课过程中,预处理环节要加上茶叶样品消化的内容。
2.对课程团队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下,课程组教师深入到检测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操作技能,并将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最新检测技术带到课堂中去。同时,为了取得更优异的大赛成绩,课程组邀请专家一起研讨项目操作技能要点,细到移液管的正确使用与天平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职业与执教能力。
3.教学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授课方式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即使是实验课,由于受到仪器台套数的限制,也只能是教师演示,学生走一遍流程,而对仪器的一些具体操作没法进一步展开。引入大赛项目后,学院领导对比赛比较重视,配套了更多的仪器设备,同时教师也对每一个赛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分别进行了项目拍摄,同时配套制作了微课、微课件、微测试等,上传到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更多地可以在课堂下反复观摩,对于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平台讨论区或课堂上直接与教师交流。
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培训学生,达到多训、多练,出成绩的效果,开发了一系列仿真模拟软件,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欧贝尔联合开发了大型仪器仿真训练软件,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液相色谱、液质联用、原子吸收以及原子荧光等六大类常用大型检测设备,并且将实际的企业检测项目通过建模和建库的方式设计嵌入软件。通常在学生真正上机课前,先用该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训练,训练的同时,软件还能实时给练习的学生打分,最后可以通过总评知道自己在哪些环节有不足之处,然后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4.引入技能竞赛的评价机制
结合赛项评分模式,课程组把考核变为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在三个模块的具体授课过程,按照学生的表现和操作要点打分,占比50%,期末考占比50%。三个模块的操作要点打分的衡量指标是根据比赛规则来定的,分别为样品预处理50%,上机操作20%,数据处理20%,安全操作10%。由于打分细则是专家根据检测机构检检测过程中操作规范以及可能造成的误差程度来制定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实际意义,所以,引入这个评价机制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接检测类岗位,为将来更好地适应检测工作打下基础。
5.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提高了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课程参与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很多学生在选择农产品检测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检测岗位的技能要求认识不足,因此缺乏对学习应用的重视和兴趣。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每年都先开展院级农产品检测技能大赛,面对专业相近的全体学生层层选拔,从初赛到决赛,最终入选参加省级技能大赛,然后再晋级到全国技能大赛。通过“院級—省级—国家”三级联赛,这种全范围竞争选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技能水平的舞台,对专业的认可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6.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
技能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实操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大赛而言,最终进入决赛的学生名额有限,但是把大赛项目融入课程后,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接触到比赛项目,产生了内在动力,会更努力地完成课程内容,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动手能力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7.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由于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将技能大赛的实训项目引入到课堂,培养学生在这些项目上的操作技能,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该项目的技术要求并及时作出调整,逐渐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和形成职业能力,为接下来的顶岗实习企业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更早地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第一次参加全国高职农产品技能大赛到现在,已经整整6年,课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最初实训模块的建立到最近模拟仿真软件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团队在不断壮大,通过以老带新、以传帮带等形式,越来越多年轻教师通过大赛的平台,教学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个人综合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升。
实践表明,职业技能竞赛引入到课程建设,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效果显著。正确剖析、消化赛项内容,并嵌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实现大赛对高职教学的引领作用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同时,教学团队也可根据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赛结合”,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葛新旗,周虹.职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整合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会计技能竞赛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105-109.
[2]吴志立.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技能型 人才培养对策分析[J].职教通讯,2013(26):25-27.◎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