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8-06-11 10:48高鹏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德育中职

高鹏

[摘 要] 德育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而德育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职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都归结于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在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使学生开拓创新意识,提高道德意识。

[关 键 词] 德育;中职;语文课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240-01

德育是人类思想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学校工作中,培养学生做人比作学问更为重要。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德育不仅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更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德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中职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一)中职语文课德育渗透的科学性

对语文教学来说,将德育渗透于其中是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并达到解决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就不得不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选择德育的最佳时机和结合点至关重要。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完成思想教育。这就体现出在中职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科学性。对学生来说,掌握课堂知识已是重要的环节,而思想教育本身就是复杂而特殊的任务。这种德育渗透工作对学生来说既不能影响其对课堂知识的把握,又不能添加学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做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将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同时也不能忽略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不偏不倚。

(二)中职语文课德育渗透的艺术性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必须具有艺术性。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只能来源于教材,从教材中引出。对教师来说,德育渗透的内容不能随意安排,必须灵活运用教材,真正做到将教材内容与德育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德育内容渗透的时间不能随意安排,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制定的位置出现德育内容。不仅如此,对德育渗透的形式、方法都应做到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有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体内的感觉,让德育渗透的种子深深扎入教师和学生心中,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美丽绽放。

二、中职语文课德育渗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龄对德育渗透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教师的教龄对德育渗透存在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挖掘教材中德育内容、扩展课外内容、爱国爱人民教育、渗透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龄的不同呈现出的一种外显属性,而最根本的不同要归为教学经验的不同。教师教学经验直接影响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二)德育内容理解程度对德育渗透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理解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具有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挖掘教材中德育内容、扩展课外内容、渗透爱国爱人民教育、利用阅读教学以及渗透团结友爱、尊敬师长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理解较好的教师实施德育渗透的程度较高。因此教师对教材认真的分析、对待教学态度严谨则有利于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教师个人的责任心、主观能动性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直接联系。教师本身对德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带入教学活动中,进而影响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

三、中职语文课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树立德育为首的教育观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因此也应该成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既然如此,德育也应该是各学科的最高目的,对人文学科的语文来说,德育更是如此。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文学科,因此他们内在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挖掘德育内容,发挥德育的作用,并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将德育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完善人格放在教学的首位。将道德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备课中,让德育渗透成为教学的必要环节。

(二)开发课外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要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也要更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一定要通过课外阅读和一些真实的事例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例如每节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到讲台上给全班学生讲一个德育小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集体的德育水平。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中间也要不断树立值得学生学习的道德榜样,这样学生向身边的榜样不断学习,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四、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注重让每一位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尽力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努力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自主合作与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致力于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吴锋,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语文课德育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语文课文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