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潇潇
[摘 要]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生存于世界上的必要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是广为社会所关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等水平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摇篮,施工专业教学的效果更是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因此如何提升中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效果,成为备受广大教师瞩目的一点。对中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进行简要探究。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96-0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大批量中等职业技术专业人才的摇篮,为社会上对专业化、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与实际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之间尖锐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但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习惯方面没有较好养成,在学习方法上也没有形成正确的理念,从初中阶段因为成绩比较落后而备受同学的歧视,所以对学习怀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也不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中职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并高度重视学生实训教学的开展,为学生的理论、能力、习惯、理念、思想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使用媒体设备提高教学直观性
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都属于那些成绩不是十分理想的一部分,学习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低,学习意识不强烈,因此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大量的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忽视,对自身的发展没有明确目标,所以产生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此学习能力更差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其实很容易,来帮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例如在学习基础施工中的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设備进行教学,首先把地下防水工程施工需要注意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梳理,把施工需要遵守的标准进行明确,然后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提纲挈领,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感知。其次,把从网络中搜索到的地下防水工程施工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从施工之前的各种设施设备、施工材料的准备,到具体如何进行施工的整个过程,到各项等级标准的掌握,都有一个更加明确而又具体的表现,同时也把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融入了施工过程之中,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结合实际生活提高教学形象性
毕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性,需要在实际当中加以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形象性,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门窗工程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楼等不同建筑的门窗的构造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也可以对自己家中门窗的风格、建筑特点、整体建筑风格等进行观察和调研,并把最终的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活动贴近实际,并给学生一个把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生活关联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提升了教学的形象性,保证了教学效率的更大提升。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对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将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具体工作内容,而工程施工又是一项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工作,所以从学习当中教师就应当注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保证教学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在混凝土工程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和学校联合办学的混凝土搅拌站,走进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的观摩和考察。在这种更加贴近实际施工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施工进行紧密的关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混凝土工程在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和安全运用等方面的具体标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理解,实现了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开展,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行业的充分了解,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要求奠定了更加牢固、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施工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国兴.浅析新形势下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3(10):154-155.
[2]李正军.浅谈中职学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8):72.
[3]单春明.浅谈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2(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