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琦
[摘 要] 以广州港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方向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为例,阐述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建设实践及成效,提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90-02
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拥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对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特色专业,要求特色专业对接广州市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社会紧缺类职业,或与区域传统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相关的职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就业前景。广州港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隶属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办的全日制省重点技工学校,承担着为广州港培养港口类技能人才的任务。随着港口向自动化码头的推进,现代港口电气控制技术在港口企业逐渐普及,现代港口电气专业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一个事实。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是学校重点专业,也是其特色专业。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学校也在不断建设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笔者作为学校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特色专业建设主要负责人,以下是该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和思考。
一、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本专业以服务广州港集团及其他港口企业,培养在港口一线能胜任港口机械设备电气安装与维修、装卸机械操作与维护保养、港口机械驾驶等岗位的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采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通过与广州港集团下属各港区企业合作,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适合工学一体的典型工作任务,建立特色的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一体化教师团队;构建教学、培训和学生创新活动为一体的实训课室;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将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专业建设成具有港口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成效
(一)确立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专业课程框架
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
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主要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本专业的技能人才数量、等级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学校通过对广州港集团下属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各等级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港口机械设备电气安装与维修高级技能人才。学生需要在满足电工中级、高级技能鉴定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港口电气普遍使用的安川(日本)电控系统,为今后的维修技术岗位打好基础。
2.课程框架确立
要确立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专业课程框架,确立其一体化课程是重点。学校依托企业办学背景,通过校企合作,遴选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人选,多次组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访谈会。由实践专家按职业发展阶段,列举各阶段代表性工作任务。通过归纳合并、反复讨论、多方求证,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一类工作。一体化课程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一体化课程,并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一体化课程等级,确定相应一体化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和顺序。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转化的一体化课程如下表所示。
(二)建设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专业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其自身素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建立一支专业的港口电气控制技术教师团队,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专业教师走出去:依托企业办学的便利条件,学校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专业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港口企业实践。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参与设备调试和检修,学习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行业新技术。学校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即在此基础上产生。学校还多次组织教师去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调研,了解企业用工信息,及时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
(2)企业专家引进来: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和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对企业生产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企业专家也多次参与到校本教材的编制,如《装卸电气安装与维修综合实训》校本教材,聘请广州南沙海港集装箱码头技术部主任担任主审。每学期期末,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维修案例的培训。
(3)校企资源共享:学校依托与广州港集团下属港口公司的友好关系,及时共享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用于教学。通过港区企业平台,搭建与设备生产厂家的联系,了解行业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并通过集团公司的审核,购买港口新设备的仿真设备,用于教学和培训,保证设备的先进性。
2.学习环境建设
学习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校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学校建立两个现代港口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分别是安川电控系统安装与维修实训室、故障检修模拟实训室。前者配有安川PLC和变频器、触摸屏、软启动器等设备及其他电气元件,该实训室既能满足学生对各元件的学习,实现独立的控制,也能够通过总线技术,对整套设备进行系统控制。后者仿真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岸桥、场桥和门机)的主要生产操作,且技术功能与广州最先进的南沙港区码头同步。该设备还配有CMS系统,该系统将大型设备各个机构实时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到电脑中,并将采集、处理、存贮后的数据通过一些仿真動画界面,来反映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该实训室具有现场化、网络化、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真实展现码头生产流程,能够很好地学习港口大型机械设备故障检修。两个实训室的建立,不仅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而且能满足培训、科研、创新、竞赛等活动需要。
另一方面,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求支持,在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上,大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深入港口企业技术工程部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通过与港区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学习中,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学生能够真实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情况,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增强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需要各级教育监管部门和学校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各学校精心组织,全力投入。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特色专业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人才,将工学一体落到实处,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一)企业专家的遴选
企业实践专家自身工作经历及对代表性工作任务的提取,直接影响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决定了一体化课程框架是否合适。学校需要事先了解该专家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和素养水平、个人对教育事业有无热情等。因此在组织实践专家访谈会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在组织第一次实践专家访谈会时,由于经验不足,部分专家选择不合适,导致整个访谈会效果不够理想。我们吸取教训,又组织了第二次访谈会,才达到较好效果。
(二)专业负责人要有足够能力
例如,在召开专家访谈会时,如何引导专家由代表性工作任务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于各专家自身的差异,意见有时不能统一,需要专业负责人适时引导和把控。笔者在访谈会过程中,深深感到自身的不足,很多地方需要持续学习和提高。
(三)机电一体化(港口电气)特色专业建设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将更多的维修案例编制成学习工作页,更多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的开发,将企业评价引入教学过程评价,制作微课以便线上线下的学习等。
综上所述,特色专业是体现技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品牌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特色专业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持续更新、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聿静.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改革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7-38.
[2]苏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建设探讨[A].中国职协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C],2013.
[3]陈罗凤.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方向建设研究[J].中国培训,2016(21):52-53.
[4]王天之.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J].科学中国人,2017(24).
[5]多曉燕.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基础进行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建设[J].职业,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