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低头族”成因及教师对策探究

2018-06-11 10:48余东先曹再辉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低头族课堂

余东先 曹再辉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之而来的“低头族”也成了高职院校课堂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令无数家长和教师痛心疾首。

[关键词]低头族;课堂;教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262-0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无线WiFi的全方位覆盖,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从早到晚,在上班的路上、公交车上、超市、火车站,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手机,教室课堂上自然也离不开手机。高职的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加干预的话,“低头族”就会一个个冒出来,手机的诱惑力让很多教师“甘拜下风”,教学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急剧下降,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一边是教师演独角戏,另一边是“低头族”。如何改变这一窘境呢?作为教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一、概念界定

“低头族”,英文名为“Phubbing”,是由澳大利亚麦肯和Macquarie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Phubbing”由phone(手机)和snubbing(snub冷落的进行时态)两个词语组成。“低头族”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是一个现象的负面描述。“智能手机强迫症”“屏幕人”“手机依赖症”“手机强迫症”等词语都是对该现象的真实描写。“低头族”现象在社会上和学校十分普遍。刚开始“低头族”只是针对手机依赖群体,后来扩展到一切具备电子屏幕的产品,如iPad等。本文所说的“低头族”主要指高职院校课堂上埋头玩手机,不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

二、“低头族”现象严重

关于课堂“低头族”现象,很多机构组织和研究者都做了相关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2014年麦克思公司通过腾讯教育频道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节课(45分钟)使用手机为5~10分钟的学生占29%,超过30分钟的学生占15%。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的占70%,玩游戏、看视频或听音乐的占45%,获取新闻资讯的占43%,还有23%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辅助学习。陆治名、张红杰在采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四所大学共1500人进行问卷结合访谈进行调研,结果发现高达54.7%的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倾向,男生高于女生,文学类专业依赖现象比较严重。梁俊花、王丹丹对重庆某高校4个年级发放问卷540份,结果显示每天使用手机4~5个小时的人数比例最多,占42%,8个小时以上的占15.4%。83.4%的人高频率使用社交功能,75.1%人使用娱乐功能,33.1%用于网购。他们的调查显示一节课(45分钟)玩手机10~15分钟的人数占34.5%。上课玩手机的频率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程度,课程总体评价呈正相关,但与课程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严春蓉对某高校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5份,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频繁,46.7%的学生表示机不离手,上课一半时间以上都在看手机。81.85%的学生表示常在非专业课程上玩手机。47.04%的学生认为“低头族”实在浪费青春和资源,而41.8%的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笔者身为一线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同样发现“低头族”在高职课堂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学生上课如果不强制要求带教材,一部分学生是不会带教材的,但“三件宝”(手机、充电宝、耳机)却少不了,大班课堂和理论性强的课堂更甚。

三、“低头族”成因

关于“低头族”成因,也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通过和学生深度访谈,笔者发现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造成了学生可以在神圣的课堂上毫无顾虑地玩手机。首先是教师课堂管理松散,使学生没有敬畏之心;其次是课堂吸引力不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再次是学生的从众心理;身边的人都在玩,自己看到也会随波追流。最后是课程评价方式。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一般都会过,没有实质性的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不过,毕业前清考会过,不影响毕业。这将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学生自制力差,抵制不了诱惑。

四、教师应对策略

手机是一种工具,近年随着各种APP的出现,包含交流、学习、购物、导航、理财等功能的日常生活必备工具。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必须带上手机。手机并不是“低头族”的罪魁祸首,一部分学校采用进入课堂没收手机的措施,甚至有些学校宿舍不能充电,笔者并不认为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可行。像大禹治水一样,对“低头族”宜疏不宜堵。课堂没收手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控制学生不玩手机,但是学生可能会以另一种姿态出现,睡觉、看课外书,依旧没有摆脱“低头族”。学生变了,教师也必须变。“低头族”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教师,必须做出应对,让教育更加有效。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有效的课程建设

课堂的载体是课程,教师进入课堂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学生来到课堂是更新认知,提高能力。就像商场一样,顾客所需,商场有,价格合适就可以形成交易。课堂也一样,如何让课堂有效,课程是最关键的。

1.教学目标明确,难度适中

针对每门课,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都要精心去设计,力争目标明确,难度适中。尤其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数量和难度都要适中。难度系数一定要适中,太容易学生觉得枯燥,太難学生不愿意深入。教学环节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

2.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让手机变成教与学的助推器。目前各种教学APP如雨后春笋,功能越来越强大,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很多利器,如蓝墨云。笔者经过近一年的使用,课堂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少,可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修炼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功,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设置各种趣味活动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实践表明,即便是站起来阅读材料,也不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上来。

3.加强课堂管理

没有批评的教育就是渎职。良好的课堂学风建设离不开严明的纪律,教师要在第一节课上说明课堂纪律,具体的课堂行为的底线以及相应的惩戒措施。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执行,说到做到,做到教学中的“信”。人都有避害心理,一旦课堂有了铁一般的纪律,学生自然不会轻易“低头”。

4.教学内容不离社会,不离生活

任何教育都要遵循不离社会、不离生活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取非常重要,无论哪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素材,即便是理论性很强的哲学课,或者是某某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除了文字外,图片、音频、视频等都可以,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素材的制作中,摆脱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与时俱进,让学生学以致用。

5.有效的课程评价

评价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教师在第一节课时要规划好一门课程的评价方式,建议加大形成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至少占课程总成绩的60%。课堂表现、作业、参与度、出勤率等要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成绩的计算方法可以采用相对积分制,如班级最好的学习行为是100,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最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际得分,在班级中形成竞争势头。建议教师定期展示学生成绩的排名情况,至少每个月展示一次。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可以采用雷达图的形式,对特别落后的学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对先进的学生适当表扬。对挂科的学生,杜绝清考全通过弊端,一定要设置过关难度,如延迟半年拿毕业证,让学生切实体会付出才有收获,摆脱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二)强有力的激励措施

“低头族”的形成原因无外乎在于手机的吸引力。方便快捷,满足了需求。其主要内驱力是提高社交满足水平,需求刺激和好奇,提高成就感。作为教师,如何激励学生脱离“低头族”群体呢?

1.加强引导,促使学生合理管理时间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制力相对来说较差,仅仅依赖学生自己摆脱“低头族”很难。学生在学校接触最稳定的成员是同学和教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低头族”的危害,养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管理,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提高自身的能力,平衡学习、娱乐、健身、社交四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确定好自己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合理地利用时间和工具,让手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2.赏识教育

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和一双慧眼,用心去观察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入学成绩不高,但是思维相对活跃,社交能力强,同样信息化技能较高。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冠军,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多鼓励学生,学生被关注,就会亲近课堂,自然而然会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

3.开展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

教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与课程、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比赛,让学生利用课堂、课外时间积极准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如个人演讲比赛、小组辩论赛、宿舍竞赛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放下手机,扩大视野,深入现实生活中。

4.积极参与家校共建

青少年一旦步入大学,家长大多就会完全放手,这对那些自律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学校教师,包括给辅导员和家长还需要适当合作,尤其是对那些手机成瘾的孩子,家校沟通非常有必要。现在通讯技术非常发达,创建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非常便捷,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这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课堂“低头族”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一线教师可以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方努力。同样教师也是人,一样需要激励和支持,尤其是院系方针政策的支持。面对高职院校的“低头族”,一线教师依旧有发挥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姜飞.“低头族”现象的心理学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9):39-42.

[2]严春蓉.大学生课堂“低头族”现象调查以及对策探讨:以重庆某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6(6):98-99.

[3]颜利飞,王积超.“低头族”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6-21.

[4]陆治名,张红杰.保定市大学生“低头族”存在现狀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8(8):225.

猜你喜欢
低头族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