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彭颖
[摘要]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交通高职院校承担着未来交通领域“守护神”的重要作用。交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程平台,有效培养交通院校“美丽中国”发展意识。
[关键词]绿色发展;交通高职院校;生态情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08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以自然的“主人”姿态过分改造自然。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沙化、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相继产生。“有些事情不会自然地发生,只有我们努力去研究——如果我们决心关注那些渐进的或几乎无法察觉的变化——我们的困境才会明了,凸显出来而让人震惊。”“它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只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趋势,一个必须通过深入分析才能让人们理解其重要性的趋势。”
(一)从伦理关系出发,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技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技术途径。虽然当今社会科技成果显著,但是生态伦理并未与之同步发展。“每样东西都有工具性价值,但唯有感情是内在价值的居所。”因此,需要培养人的绿色发展意识,实现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意志品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之一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和新技术开发、使用的主要群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肩负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新时期的新任务,也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认知,丰富生态情感,提高生态行为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和塑造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丰富民主法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
培养民主参与能力是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特色内容之一。马尔库塞认为,生态教育学不但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而且是一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改造教育并支持受压迫者的生态学。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民主的实现更加全面。通过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建设人类未来社会,公民素质普遍提升,提高了公民民主参与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大学生在学校的素质提升及民主参与能力关乎社会发展进步。因此,高校生态教育与民主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五)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关心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维护人民的最根本权益。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
人类对支持生命存在的地球造成了严重的、日益加深的负面影响。但是,生态问题是渐进累积的过程,与“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并作出反应的事件相比较,也还是一个相当缓慢的变化”。因此,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必要的、紧迫的、意义重大的。
二、交通高职院校培育“绿色发展”意识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职业院校是未来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因此,交通高职院校应为社会大力培养优秀的“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执行者。为完成此任务,学校须遵循绿色发展建设的要求,完善教学、科研体系,全方面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教学、科研各个环节中。
(一)绿色发展意识的培育符合当今交通行业的需求
交通运输部在2013年出台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高职院校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育,职业技术的培育与交通行业的政策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交通类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应与新时代交通行业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具体的、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工作岗位中直接、有效地维护生态环境。除了专业技术的调整,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贴切交通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交通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
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学习相比具有较大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加强实践能力一方面能具体地展示理论,强化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生加深对理论学习的印象。交通职业院校对高职生的教育应注重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真切、直观地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养成绿色的生活习惯。
(三)交通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
绿色发展意识培育是一场“持久战”。学生的意志力培养有助于绿色发展意识教育。交通行业是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但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同样也需要长久的坚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表示交通院校高职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方面“下工夫”,有效促进绿色发展意识教育。
三、思政课实施绿色发展意识培养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绿色发展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是对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学生是未来“美丽中国”“绿色交通”发展的落实者,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研究“绿色发展”理念、德育模式及其规律,同时融入交通相关专业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全校各个年级,覆盖面积广,因此绿色发展意识的培育目标群体具有普遍性。对广泛的受众群体,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认知目标和落实绿色发展行为入手加强绿色发展意识教育。认知是绿色发展实践的前提,绿色发展行为又是绿色发展认知目标的具体表现。
(一)重視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的作用
1.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对学生进行“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把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科技观、法治观纳入思想政治课程的讲授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绿色发展意识。通过各门课程的讲授重点进行专题研究探讨,让学生参与其中,普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态认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讲道“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解决生态文明的核心,解决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着重讲“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科技、法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则从实践和法治观入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2.网络是思政课堂的课下延伸。绿色发展意识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政的课时中,交通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政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进行生态问题探讨,将实践和调查报告结果及时公布上传,提高宣传力度。
3.实践活动是理论转化行为的重要载体。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思政课堂中设置合理的活动,调动大学生对绿色发展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巩固和深化大学生对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加强交通高职院校学生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落实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二)提升交通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情感
1.深刻体会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是大学生生态培育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如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展示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及教训,引发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思考,结合现实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师进行知识的引导和意识的强化。通过讨论和讲座形式邀请生态专家走进思政课堂,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树立学生“像山一样思考”“敬畏自然”的生态情感。
2.生态情感的树立是生态行为转化的重要前提。在生态情感树立的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力的提升。在宣传力度和实践力度提升的同时加强监督机制,考查和巩固高职院校学生生态行为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力求达成生态情感和意识的持久养成。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绿色发展意识的培训教育
学院管理部门应为思政教师搭建和提供绿色发展培训平台,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平台。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生态学、环境学背景的教师比例少,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因此,应加强生态相关专业背景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培训应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互动,切实提高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及课堂教学质量。良好的教育输入有助于教师高效地将理论成果及时输出给学生。
总之,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交通高职院校承担着未来交通领域“守护神”的重要作用。交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程平台,有效培养交通院校“美丽中国”发展意识,并依该类课程特点,结合北京交通的特点和实际,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以课堂、校园小实践、社会大实践为依托,探索相应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总结普遍性的经验,为北京交通输送人才,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斯·N·汤森.珍惜地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