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型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实践与探讨

2018-06-11 10:48贾世平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装配式工业化实训

贾世平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针对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空缺、相应实训基地建设缓慢等问题,以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简述本案例建设情况。

[关 键 词] 新型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现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36-02

一、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住房城乡建设部则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这一比例则要升至50%以上。

要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目前企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现场施工能力较弱、人才培训未受到重视等问题,而培养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正是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调整的灵活性等特征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使高职院校将成为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校内实训基地是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早在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出了重要部署。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依托相关院校、骨干企业和公共实训基地,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建立若干装配式建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企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开展相关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十分重要,是保障工业化建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同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仅有少数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有装配式技术、BIM技术、综合管廊技术等专业,较多兄弟院校偏向于在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下开设相应的方向。不论新专业还是新方向,均通过大量调研,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均做了不少工作,有些院校已與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校外工业化实训基地,而基于校企合作建设的校内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相对甚少。

目前还未见到集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与铝模板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高职院校校内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较多的是政府指导建设的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少数院校建设的同类实训中心功能单一。可查到相似的实训中心只有南通职业大学成立的南通市现代建筑业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以该校BIM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常规建筑结构和绿色建筑等四个专业为基础建立,通过政府购买实训成果等方式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动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条件、运行机制、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和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激增,对掌握新技术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要求新进人员能够真正“零距离”上岗,需要引入真实的实际企业工业化建筑项目进行教学,这些真实企业项目的实施应用于教学,就需要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和运行机制来保障。结合上述需求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重硬件轻内涵,“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随着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资逐渐增加,有些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呈现出重硬件投入、轻内涵发展的怪象,硬件建设不是以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主流趋势为导向,而是盲目追求高、精、尖,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真实的实训环境和设备,需要配备真实的建筑工业化训练项目;校企联合开发行之有效的实训课程资源库以及相应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更需要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大多职业院校教师仅仅去企业镀金几个月拿一个称号而已,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需要建立起合理的运行管理和共享机制。

2.校内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很多建筑类高职院校通过多年与企业联合办学,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联合办学,在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在校内实训基地,虽然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企事业单位派专人和学校共同制定建设方案等,在后期教学运行过程中,却缺乏有效机制让企业不断投入,使教学项目与真实的项目有一定差距。

3.服务与共享意识薄弱

现代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除了教育实训功能、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等常规功能外,还应强调开放性和共享性,要有生产服务功能、承办技能大赛功能、技术服务功能和应用技术推广功能。目前各实训基地的共享从根本上讲仍是一种被动共享,而不是各高职学院的主动分享,原因在于共享实训基地的建成及共享运行,其主要推手仍是政府政策支持,各高职院校并不愿意将自己优质的资源主动拿出来共享。

三、实训中心建设实践

本文基于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项目的建设实践展开论述。

(一)中心概括

本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定位为区域共享公共实训中心,由校企合作共建,建设三个实训环境真实的实训基地:装配式建筑、地下综合管廊和铝模板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共享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达到集技术教学培训、技术技能竞赛、技术职业资格鉴定、技术研究开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校企共建、开放共享、技术一流的公共实训中心。(中心构成如下图所示)

其功能定位为:本地区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及周边地区建筑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建筑工业化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建筑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二)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1.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建设

針对目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特点,依据国内相关最新规范与标准,建设集“教学、培训、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层装配式实体建筑,该装配式建筑采用装配整体式砼框架结构的预制体系,建筑面积为300~800平方米。上下两层均采用装配式结构,其中第一层节点浇筑,第二层可拆装示范操作。PC构件包括立柱、主梁、次梁、楼板、楼梯。框架柱采用套筒灌浆连接,主梁、次梁及楼板均为叠合构件,梁柱接头为现浇节点。实现安装全过程可操作,预留安装接口,可满足100人同时参加实训。

2.地下综合管廊实训基地建设

选取有代表性的市政综合管廊,按相关规范与标准,建造一段实体地下综合管廊,管廊断面由管线安装空间与检修通行空间组成,断面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3.6 m×3.6 m,该管廊建设总长度为20~30米,均保留好施工现场,以便实训使用。管廊内部管线及管沟需安装到位,做好附属工程设计,如防火分区,照明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检查口、投料口及通风口,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的设置。

3.铝模板实训基地建设

从铝模板的计算、设计、支模、安装拼接、回收利用全过程进行实训,由我方出建筑结构、设计图纸,由资深铝模厂家按图设计配模安装了一间约60平方米一室一厅的样板房,建设有铝模板设计室、加工室、安装拼接支模、拆模场地、模板下一循环利用及回收利用场地。

(三)实训基地软件建设

在以上硬件建设基础上,着重开展五方面的配套软件建设,即实践教学共享资源库的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公共实训中心管理和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等。

四、建筑工业化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虚实结合,引入虚拟仿真教学

在建筑工业化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要考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加强虚拟仿真教学,利用VR和AR进行虚拟仿真实训,解决某些实训经费投入大、实训操作困难的实训项目。如建筑构配件工厂生产的仿真、某些在实训场无法实现现场安装操作等项目的仿真。

(二)融入BIM技术应用,助力建筑工业化

加强BIM技术在各项工业化新技术中的应用,采用BIM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和构件的零件化、标准化,在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有天然的优势。建筑工业化的管理要求,与BIM技术所擅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工业化住宅建设过程中也有对BIM技术的实际需求,如住宅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优化、减少错漏碰缺、深化设计需求、施工过程的优化和仿真、项目建设中的成本控制等。

(三)坚持校企联合建设,变“走出去”为“请进来”

把建筑企业的生产场所引入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建立“校中厂”,形成企业员工定期到校培训机制,提高中心利用率,实现与产业对接,极大提高校内实训教师教学水平。

(四)完善社会服务与公共共享功能

作为省级公共实训中心,其社会服务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为完善其服务功能,可在这几个方面重点展开工作。首先,搭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加快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步伐;其次,面向社会开放实训资源,建立开放共享运行机制;最后,中心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现实训中心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与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及一线技术骨干共同开发契合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的培训课程与实训体系;鼓励教师深入建筑企业挂职锻炼;实训中心要积极承担本地区建筑企业员工的工业化技术培训业务,并邀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担当培训导师,在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培训,使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玲.建筑类高职建筑产业现代化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建筑,2017(8):34-36.

[2]张亚英,杨欢欢,安泽.“装配式建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35-37.

[3]丁莉萍.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要素[J].职教论坛,2014(25):50-54.

[4]曹玉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83-87.

[5]宋朝晖,谈雪梅,丁华峰.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的共享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20):46-49.

[6]邓志勇.基于装配式建筑的新型工业化教学研究[J].教师,2017(2):68-69.

[7]雪见.BIM助力建筑工业化发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7(1):18.

猜你喜欢
装配式工业化实训
居住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经济性分析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关于高层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施工技术探讨
浙江省为装配式建筑划分等级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