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悦
摘 要:系统梳理了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归纳出新型高校智库独立性、非营利性、教育性和专业性等四大特征特征,提出新型高校智库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智库研究。
关键词:新型高校智库;智库建设;内涵;特征;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056-04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和重要的决策部署。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一直鲜明的指出要推动新型智库建设。高校智库所具备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实力,对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深化我国经济社会改革,推进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学术界虽然对新型高校智库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新型高校智库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未体现出新型高校智库的丰富内涵。因此,对新型高校智库的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找准高校智库的定位,促进其健康发展。
1.1 智库
智库,也称“思想库”,早期称为智囊,1964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以“Think Tank”为其正名,沿用至今。在西方国家,智库是科学精神和理性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非营利性和独立性,在政府重要决策和政策制定、评估、调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我国,早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而是带有历史色彩的“师爷”“谋士”“门客”等表现形式。现代智库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国际影响力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中对智库的解释是目前学界公认较为权威的概括,即智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2]由于智库多由各学科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独立性较强,客观公正,因此智库出具的相关政策研究报告或开展的第三方评估,往往能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1.2 新型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也称为大学智库,是高校内的研究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3]一般而言,高校智库是由高校单独设立或与其他机构共同创立的。高校作为新型智库机构,相比其他类型智库更具有人财物的优势:(1)高校内研究人员充沛。高校内各类专家学者齐聚、两院院士数量众多,研究生队伍庞大,研究实力雄厚;(2)高校内研究方式便捷。高校智库可以方便地开展定性定量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协同研究,迅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3)高校内技术条件成熟。高校内藏书丰厚、数据库众多,学术资源充裕、实验设备先进,为开展战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新型高校智库,就是依托高校特色学科,整合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围绕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的现实问题,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对策报告、政策咨询等智庫类产品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新型高校智库之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新高度。中央对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非常重视,把高校智库建设从政府规划层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把高校智库建设的意义从推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层面,提升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上来。(2)新体系。与其他智库相比,新型高校智库更加关注系统性和整体性,充分理顺高校内的研究资源,整合研究机构和研究力量,开展交叉研究和系统研究,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新型高校智库体系。(3)新目标。中央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的高端智库,新型高校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承担着智库建设的历史使命,建设目标更加高远。
2 新型高校智库的特征
2.1 独立性
独立性是智库最本质的特征,只有保持智库的独立性,才能确保智库研究成果的客观性、智库决策咨询的公正性。这里的独立性包括思想上、经费上以及政治上的独立,即在思想上围绕公共政策开展研究,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经费上来源渠道多元化,不受单一的经费来源方的干扰;政治上不受政党左右,遵循客观规律开展研究。相较于直接由政府举办的智库,新型高校智库在独立性上更具优势。高校智库的独立性来源于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遵循着现代大学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从康德开始,诸多理想主义思想家即视学术自由为学术研究和大学生存的必备条件,但对于学术自由的主张则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直至19世纪初,洪堡提出的“大学独立与学术自由”的思想在柏林大学中确立后,才明确了大学始终应以真理探索为使命,学者只服从于理性、服从于科学,不服从于任何政治和宗教机构。尽管,现代社会高校与政府、社会互动频繁,但“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依然依然存在,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依旧是理性思维的专业人员,基于知识和学科,在其专属领域开展研究,形成学术高峰。高校智库的财务资金来源愈加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校友会捐赠、公众和基金会资助愈发成为丰富的资金来源。高校智库的人事任免不由政府部门掌握,对政府部门的依赖程度较低,不受其左右。因此,新型高校智库虽然设于高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但仍然拥有较高的独立地位,以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独立的观点和研究结论,以此影响政府决策。
2.2 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又称之为公共性。高等教育是典型的非垄断性公共物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是寻求公共利益,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实现公共目标。高等教育实现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价值决定高校就是这种社会公益性质非常明显的公共产品,这与高校追求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是一脉相承的,符合大学学术活动的本质特征,符合知识生长传播的特点,符合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智库的非营利性正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延伸。因此,新型高校智库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秉承着高校的公共性,其所具备的非营利性也可谓是“浑然天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新型高校智库的“非营利性”并不是指高校智库不能产生利润,而是指新型高校智库的运行不以商业性的利润为生存目的,这与高校智库通过自身专业劳动产出智力成果和决策建议获得的回报收入并不产生矛盾,相反,高校智库需要这些利润维持一定的生存发展,这对高校智库的建设不无益处。但新型高校智库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始终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盈利而非营利。
2.3 教育性
高校智库的教育性是高等学校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并不是所有的智库都具有教育性的特征,与其他形式的智库相比,新型高校智库的教育性要更加突出。首先,从高校的职能上看,作为大学四大功能之一的人才培养是其首要职责,高校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人才培养运行的教育性机构,延伸到高校智库,教育性自然不言而喻。其次,从高校智库的人员来看,其研究人员组成与其他智库机构不同,其他智库机构一般有着专门研究人员从事专业研究,而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大多由高校内的教师组成,具有研究和教育的双重身份。作为科研工作者,高校智库人员既自己从事科学研究,也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探索;作为教育工作者,高校智库人员既传授专业知识,又传授研究知识的方法,融科研和教学一体。此外,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道德品行也有一定的教育性。他们对于真理和科学知识孜孜不倦的探求,对破解现实难题坚定不移的决心,对现有事物坚持不懈的突破创新,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4]
2.4 专业性
新型高校智库的专业性是高校智库最具特色的属性特征,是高校智库独立性的必然结果,是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必然产出。新型高校智库专业性的表现为三个方面:(1)研究队伍的专业性。研究队伍的专业性是新型高校智库专业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高校智庫的研究者们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既定程序遴选出来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接受过本领域内的专业教育,其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均处于专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是一支专业性较高的研究队伍。(2)研究问题的专业性。研究问题的专业性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新型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如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他们有着既定学科的研究范围,并且是该研究范围或领域内的权威,遵循着专业的研究方法,结合自身学科研究优势对本领域内的问题开展研究,提供该问题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政策建议。(3)研究程序的专业性。研究程序的专业化是保证高校智库研究结果准确、实用的制度保障。[5]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活动在遵守高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轨迹有序运行的,从项目申请、项目中期研究到项目结束、项目经费的使用,都是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执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专业性。
3 新型高校智库的定位
新型高校智库从应然出发,其所具备的独立性、非营利性、教育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决定了新型高校智库的基本定位,也就是高校智库利用自身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实力,为政府提供对策咨询、政策报告等智库类服务,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系列问题。然而,新型高校智库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困境,因此,对高校智库正确定位,回归理性,积极开展智库研究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3.1 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误区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意见》之后,全国高校对高校智库的建设热情高涨,一时之间,各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等高校智库机构纷纷成立,数量呈井喷之势。虽然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亦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一些高校一味追逐智库建设潮流,把高校智库建设当成是一项政治任务或是获取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手段,忽视了以高校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正是出现了这样的非理性的建设误区,导致一些高校智库定位不准、力量分散、研究实力参差不齐等情况的发生。
3.2 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困境
由于高校智库成立之初的非理性和逐利性,在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1)新型高校智库缺乏顶层设计,系统思考不足,专职研究人员不多,研究基础不扎实,运行经费不充裕,在尚未完备的制度下,高校智库很难产出有针对性的智库研究成果。(2)高校智库成果针对性有待加强。高校内的研究成果一般偏于理论化和专业化,能够符合国家治理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的决策建议类报告却很少。智库成果应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只有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才能实现智库功能。(3)高校智库评价机制单一。目前,高校智库在运行中仍沿用的是大学学术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全面的跟踪评价体制,尤其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产生的对策性成果没有制定专门的评价标准。(4)高校智库人才机制尚不完善。目前,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大多以校内教师兼任,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经验不足;有相关工作经历、专职开展咨询研究的人员较少,人才交流的“旋转门”制度尚未建成。[6]
3.3 新型高校智库的理性回归
总体来说,国家是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参与到新型智库建设中去,但在高校智库兴建的浪潮中,也要防止走入建设误区,避免为建而建。这就需要高校智库建设回归理性。
1.正确把握高校本质,指明高校智库的建设方向。高校的两大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也就是说,高校是培育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学术探究与传播的地方,這是高校的本质。无论在现代社会大学功能怎样演化延伸,这两个首要职能不会改变。在此之外的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能都是对其基本职能的拓展,究其最根本的职能还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离开了这两大职能,大学将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学。因此,高校应始终以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为使命,高校在智库建设过程中,也需以此为使命,抛开两者因名利而追逐智库建设,实际上是舍本逐末,误导高校智库建设方向。
2.科学定位高校智库,积极开展智库研究。要对新型高校智库合理定位,就要充分把握其内涵和特征。前文已对此进行了分析,即新型高校智库应该在立足中国实践、体现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理论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开展智库研究,服务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有以下四方面:(1)坚持开展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发挥高校特色优势,为政府提供有针对性、应用性的决策类智库成果;(2)开展长期性、战略性的研究,鼓励高校智库积极探索、开展持续性研究,为国家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政策支持;(3)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通过协同合作等方式,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4)开展多元化的研究,在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融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通过智库成果的转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7]
4 结语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既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建设高校智库,不是仅仅寻求政府资助或是高校荣誉,而是要整合各类优质的专业资源,为政府科学决策、合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政府影响力。因此,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就要立足于高校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特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作为高校智库管理者,应该把握以下三点:(1)高校智库不同于一般性社会智库,高校所具备的人财物等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决定了其朝向高端智库发展的目标;(2)高校智库应与社会性专业智库错位发展,聚焦优势学科,对基础性、战略性问题开展长线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亮点和特色;(3)高校智库要善借外力,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建立畅通人才交流机制,弥补高校纯学术研究的不足,确保产出实用性、针对性的智库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德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调发展研究——兼论江苏新型智库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2):7-14.
[2] 2013中国智库报告.2013中国智库报告[R].上海,2014.
[3] 中华人民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 /93704.html.
[4] 全守杰.高校智库的涵义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6(1):38-42.
[5] 刘金松.我国新型高校智库专业化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42-47.
[6] 刘 峰.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实然困境与破解路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6):76-80.
[7] 姜朝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内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55-60.
责任编辑 晓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