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2018-06-11 16:10吴若云
智富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思想

吴若云

【摘 要】杜威创造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的教育思想,并影响了一个世纪的人,影响着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遥远的东方之国的教育。五四运动后,杜威来到中国,教育思想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大力提倡。学生陈鹤琴、陶行知等也将其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大陆上付诸于实践,文章将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为例,阐述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教育;杜威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创立者,也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精神领袖,认为美国的传统教育已经脱离了社会的发展,也脱离了儿童的实际所需要的教育。所以在当时他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为思想武器有力的批判了传统教育阻碍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传统教育思想不同的新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改造”包含了三个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包含了“儿童中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思想观念中,杜威突出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尊重儿童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和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自从五四运动后杜威主义思想在中国大陆蔓延。早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杜威的学生中国教育家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积极宣传其思想,中国教育家们在这时深受杜威的影响,纷纷对中国教育现状分析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些很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无论成功与失败,总之,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教育历史上,早在夏商周时期教育工作已经是国家的的重要事务,这时的教育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教育并不是很普及,仅是官府或者是贵族弟子能进入学堂,完全是“学在官府”的局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时,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和“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中国讲学之风。中国古代教育经历过无数次的变革,自从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后一直沿用到清朝。中国进入近代后,各教育家们提出并进行过多次的改革。自从五四运动,杜威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中国教育家对其思想并联系中国的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思想,包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冲破了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状况。

一、“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因很推崇杜威先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故名行知。

陶行知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思想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创造性的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主张。他在自己的《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指出:“当初,生活教育戴着一项‘教育即生活的帽子,自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试行以后,渐渐的觉得‘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行不通,一年前,我们便提出一个‘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来代替”。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教育时曾这样鉴定过这个概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強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自然、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处事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由此可知道生活教育主张包含了五层含义: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二是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由人类生活产生便就有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的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三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四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五是“生活即教育”是终生教育,是与人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以社会为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来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即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二是“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依据杜威主义中的“做中学”。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学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受教的地位,转变到自觉主动学习的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的“活教育”主张课程要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探索中国儿童发展及教育规律,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其中就包括“活教育”的主张。

“活教育”即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其坚持“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教学方法论,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教育,而是为了使民众获得更好的教育而教育,为了民众能更高的提升自身的素养而教育,为了和谐的社会而教育。陶行知在其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的依据是中国传统教育以及杜威实用教育思想,由此可见,其教育目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主义的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并得到大力的提倡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使中国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杜威思想占据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发展中也了解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弊端,例如太过于注重实际生活,其理论过分的强调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严重的忽视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成效太慢等。也为以后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外国教育史》,张斌贤、王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4]《教育学》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G1 月刊 2014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杜威陶行知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杜威归来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