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海燕
【摘 要】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其次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瓶颈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不足之处,最后结合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的多元化传播策略,旨在为进一步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遗产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瓶颈;策略
非物质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涉及到了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建筑、及其他非物质文化等。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象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世界的广泛认同,我国也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方面的价值特征,一方面是文化价值,它继承和沉淀了一定的社會文化信息,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理想观念等都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体现了经济价值。当前国家和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有效措施和手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融合,通过倡导政企联合,集中民间力量,成了初步的非物质文化产业链,建立起了优秀的多元文化信息产品与交易的创新互动平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我国整合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点。如楚雄州已设立了三百多项保护名录,种类丰富,既有彝族火把节、彝剧梅葛、大姚彝剧、姚安坝子腔、彝族九歌、彝族左脚舞、大刀舞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彝医药、元谋彝族摔跤、彝族服饰、武定老滔村“赶鸟”习俗、麻布纺织技艺、拨云锭传统配方等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瓶颈和不足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虽然在有序进行,但是逐渐进入到了瓶颈阶段,难以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思考其中的原因,探索和选择新的传播策略。
(一)传统生活环境和方式的转变
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传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之中,并受到其制约,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活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了文化的创造与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上,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主体,这些环境由于对生活方式有制约作用,因此也使生活方式会随之改变。比如大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都会给当地人民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伤害。另外,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也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有影响。大量民间艺人是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忽视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支持,就会使某些非遗消失甚至造成传承断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念的割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但我们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缺少了文化创意思维,传承下来的主要是形式,缺少了核心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非遗传承的理念应该要多元化,围绕民众这一传承的主体的生活形态,进行创造性传播,结合地域特征,发扬本土文化精神和时代情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象狭隘
非物质文化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转变形式和内容。传播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要体现出时代特征。我国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口传身授为主,这种方式具有耗时长、范围小、波动性大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的技艺一般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通常采用家族世袭制来进行传承。但由于传承人的限制,以及社会发展对这些技艺的需求不足,现代青年人不愿意去学习这些技艺,这就很容易造成技艺的消亡。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庸俗的商业开发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开发。但是一些地区利用了“非遗”的名号,打造出形式上的非物质文化产业,但实际上却充满现代商业化气息,丧失了朴素、天然的资源和特征。原本的风土人情是通过文化积累和传承的,商业化的开发虽然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但损害了其精神内核。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策略
(一)大众传播与全民参与的非遗开发
大众传播涉及到了多个传播主体,首先是教育传播,高校是传播文化内涵,弘扬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高校中可以通过讲学、教育的方式提高学生人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在开设选修课方面,可以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习,比如剪纸艺术等。这不仅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还可推动非遗相关学科的建立,增加社会群体参与文化服务的理念。
从当前就楚雄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来看,楚雄州分国家、省、州、县四级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的有11项,传统项目省级的有20项,同时还设立了省级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10个,其主要依据当地民族特色,建立了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还有双柏彝族老虎笙艺术之乡和牟定彝族左脚舞艺术之乡等两个省级艺术之乡。在对传承人保护的这一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其中有国家级项目彝族梅葛代表性传承人郭有珍、彝剧代表性传承人李茂荣、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普顺发、查姆代表性传承人方贵生、彝医药代表性传承人余惠祥等5位国家级传承人,82位省级传承人,171位州级传承人,1075位县级传承人。
除了教育传播,还可以开发民众的自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当地人的社会活动过程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间传承和民众约定俗成的情感模式,要加强这几个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促进地方文化交流互动,建立文化展示平台等方法实现。同时还可以利用电视和网络媒体进行文化传播,通过非遗节目和网络宣传达到加强传承的需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我们利用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打造创新产品,还可以引入品牌策略,对传统手工艺品等可以结合现代生活,加强其功能性,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而品牌效应可以提高民众认同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四、总结
当前中国应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以持续的价值观来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当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上应该主动扩大传播渠道,从教育、民众、媒体等各方面促使使社会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的认识,加强非遗产品和品牌的打造,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促进非遗进一步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孟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选择[J].兰台世界,2016,(7):31-33.
[2]黄仲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传播策略研究[J].中州学刊,2014,(12):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