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素养,对小学低年段美术教学中运用图像识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开展教学策略研究,以期为小学低年段美术课堂欣赏与美术表现教学提供一定经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图像识读;小学低年段;美术
作者简介:梁宇婷,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葵蓬小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9-0051-03
图像作为人类传播与交流的工具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随着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图像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至于有人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读图”时代。21世纪的小学生只有具备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各种各样的图像中甄别和获得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地观看、识别和解读,表现为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
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下,美术学科提出的图像识读虽然是较新的词汇,但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涉及相应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思想。图像识读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作力。图像识读通过对图像深入地解读和识别,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从行动上去创新,提高作品表现力。图像识读能力是新时期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毫无束缚地创作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一、小学低年段图像识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1. 在教学中,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客观刺激物,小学低年段学生表现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个别形象特征。如人的头部是圆的、鸟儿头部也是圆的、房子是由房顶三角形和房体正方形组合而成、树木是由树干长方形和树顶圆形组成……
小学低年段学生是刚刚结束幼儿教育的孩子,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比较幼稚,表现在画面上的形状、色块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代替视角的感受,不注重观察要表现的对象的自身造型和色彩变化。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很少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与比较。小学学龄前,他们已经临摹了大量简笔画概念图形或卡通图形,并在脑子里储备了这些图形。在课堂教学主题展开时,他们记忆里图形的迹象会即刻闪现,这些经验图形来自于幼儿园的美术学习,其审美观念逐步趋向模式化标准,画面显得拘束,往往因为想得多而实际画不出来感到苦恼。这些概念的、固化的图像经验,严重影响他们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
2. 小学低年段学生在接收教师要求对主题表现的任务后,往往出现无从下笔的状态,或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示范,或出现相互模仿图式。教师进行示范后,学生会立即跟进,照着教师画出的图形、方法、步骤、形式等低水平临摹。孩子一直处于模仿的状态,导致作品严重模式化,无个性特点。学生对图像识读的内容比较单一,只需对照模板去画,画得像就好,画得不像就是不会画画。
在幼儿期到小学低年段的美术技能表现学习中,临摹课型始终占据整个课程的主要部分。课堂上,多数教师靠自己的现场示范,让学生跟画临摹,或是在课堂上展示本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范画,学生按画临摹。临摹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问题是一味地示范、临摹,学生的画面美术呈现出来的是旧有的图形前概念和模式化的表现方式。他们对范画的理解和感受只停留在低水平的图像识读中,影响了读图的视知觉经验感受,定势了儿童的形象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缺乏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认识和掌握能力,从而限制了他们对美术表现和自我艺术欣赏评价的能力。
3.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一般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层面上,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他们虽然接触过美术绘画学习,但还处在零基础的位置,美术知识和技能积累少,美术表现力差,图像识读存在一定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的教材名家范作,小学低年段学生对于图像作品只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阅读,偏向喜好色彩丰富、画得比较“像”的客观世界的艺术作品。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艺术作品,最初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源泉、以自己的视知觉经验为前提。低年段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识图读图方式比较浅显单一,并不明白为何要欣赏名家作品,也无法引起审美共鸣和学习兴趣,以至于课堂上的名家范作欣赏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低年段提高图像识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1. 图像识读手段多样化。美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陈旧的教学方式,注重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创设情境,在图像识读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丰富的艺术素材,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断丰富和深化图像识读的教学内容,引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通过小组竞赛、讨论、合作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图像识读活动的程度,为学生创设对图像深入交流和互动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图像识读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例如,在湖北版艺术教材一年级“七彩阳光”的教学中,对于太阳和阳光主题的描绘,通过视频动画、照片、网络互动平台等资源展示彩陶中的太阳纹样和青铜器里的太阳纹样,再欣赏现代的阳光文化主题设计,让学生从中感受不一样的文化表达和表现效果。
2. 图像识读来源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设计也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图像识读中要抓住这一点,把课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美术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图像识读生活化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把图像识读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生活,逐步淡化知识框架,做到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表现,才能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图像识读中,教师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图像,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认识图像。以往美术教育过分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为图像识读积累情感经验,提升他們的学习动力。例如,在湖北版艺术二年级教材“花雨伞”的课堂上,创设下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打上自己的美丽雨伞,观察和欣赏雨伞的造型和色彩。
3. 图像识读表现信息化。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低年级美术图像识读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教学手段的改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表现形式,能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图像识读中,选取与图像识读相适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料,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无限想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增加其获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供学习途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使其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引导学生欣赏处理过的图片,知觉其中蕴涵的美术学科要素,再选择相应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自主表现。
4. 图像识读评价多元化。图像识读中,对学生的识读评价是重要环节,是实现图像识读目标的基本保证。识读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图像识读的始终,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学生识读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孩子在积极的评价中得到情感体验和美好熏陶。识读评价带给学生的不该是冷冰冰的分数或等级,这样简单的评定无法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满足和自信。教师要改变以往单调、草率的评价模式,采用图像式评价、表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引入个性化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图像识读评价体系,让识读评价从高处着眼,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
5. 图像识读方式游戏化。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看,图像识读可以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主要通过看、想、玩等过程来完成图像识读的教学任务。游戏活动作为小学低年级美术课程中图像识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他们进行美术知识学习和美术素养的培养。把图像识读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当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图像识读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低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情境中乐于学习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促进他们形成优秀品质,提升课堂注意力和关注度。同时,教师在图像识读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内容,保证游戏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质量。在湖北版二年级艺术教材“鱼儿的自由”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先观察真实的鱼儿,再观察摄影师照片下和画家笔下的鱼儿,知觉观察感受,并用拼图的游戏方式建构多种多样的鱼儿造型。
总之,只有从小学低年段便开始积累,不断强化图像识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读图时代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从知识、精神和情感上获得收益,真正形成视觉审美的基本能力,解决个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義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 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5]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 (美)迈克·帕克斯,约翰·赛斯卡.美术教学指南[M]. 郭家麟,孙润凯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