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调查报告

2018-06-11 10:39杨心兵马国良文光松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研组教研培训

杨心兵 马国良 文光松

摘 要: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研究高中教研组建设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建设效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提出加强教研组建设,以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加大投入,二是要完善教研激励制度,三是要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多措并举,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适应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杨心兵、马国良、文光松,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湖北 当阳 420582)

中图分类号:G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9-0035-04

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有十多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国家进一步实施新高考改革,并在浙江、上海试行,2018年新高考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新课改、新高考改革的系列组合拳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选择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打破原来文理分科的单一选科模式,实施“6选3”或“7选3”,增加学生的选科组合,开发和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能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采用分类选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带来学校方方面面的变革,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搞好教研组建设,积极响应时代要求,使学校教研工作更好地适应教改需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宜昌市教科院统一指导和部署下,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关于教研组建设的调查问卷,采用网络调研形式,对宜昌市部分高中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有262名教师参与此项调查。网络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操作便利,并具有強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结果可信度高。

一、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除了采集被调查者性别、教龄、职称、学校类型、任教学科等基本信息外,还从队伍建设、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课程建设、教研组建设的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信息采集。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校的部分老师进行访谈和小范围座谈,以使调查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被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均衡,教龄11年至30年的占78.2%,85%的老师的职称在中学一级以上,七成是省级示范高中教师,三成是市级示范高中教师,各学科教师分布均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客观反映高中教研组建设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各学校对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有系统、全面的教研制度,在常规教研方面都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策略,但与新形势对教研组建设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1. 关于教研组队伍建设。各校领导都高度重视教研组队伍建设,绝大多数被调查者(82.4%)都认同各学科要有领导蹲点。学校领导和普通教师一样参加学科组教研活动,亲临教学一线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又能及时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拉近和老师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学科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水平。同时,领导站位更高,视野开阔,观念新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具全局性和前瞻性,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校对教研组长的培训非常重要。教研组长和普通教师不同,他们是学科组的领头人,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品德修养在组内应该是首屈一指、有极高威望的,其学识和见识应得到组内普遍认同。但是,教研组长也有一个成长过程,各学科组情况不同,有些老师还没有足够的历练就勇挑重担,承担组长重任,他们还缺少在岗位上淬炼的过程。再加上我国近十多年教育改革风生水起、日新月异,各种流派的理论、各种矛盾的观念风涌激荡,是否具有独立潮头的勇气、是否具有对教育基本规律坚守的胆识、是否具有去伪存真的魄力,教研组长尚需不断学习。各级培训机构和学校都应重视对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工作。

调查显示,各校教研组长培训形式以工作研讨(77.9%)和外出学习(64.9%)为主,专家辅导仅占39.7%,甚至有8.8%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对教研组长没有特定的培训。教研组长的专项培训是教师专业队伍成长的牛鼻子,不能用常规的教师培训替代教研组长培训。对教研组长培训频率的调查表明,每周一次的占比是20.2%,每月1~2次的占25.2%,每学期一次的占19.1%,三项合计64.5%。但实际访谈表明,多数被调查教师将教研组长专项培训等同于普通教师培训,学校每学期能有1~2次教研组长专项培训算是最好的情况。在大变革临近之际,如何适应新高考改革,如何构建各学科的课程体系,如何依托本学科开发出丰富的课程资源,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91.2%的被调查者对学校每学期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帮助年轻教师成长给予肯定,说明各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

2. 关于教研制度建设和实施。各校都很重视教研制度建设,从常规教研的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建设制度,到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教师岗位培训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等应有尽有,教研制度体系建设完备周全。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都很重视教师基本功,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比武,促进教师教研能力和教学素养的提升。市县级教研部门、各校教研部门每学年或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类教学比赛,包括各学科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班班通使用比赛、实验操作比赛、微课制作比赛等。这些比赛逐步制度化、系统化、常规化,对促进教师整体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功不可没。

95.4%的老师认同学校使用教学、研修的网络资源平台,从一个侧面反映近几年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飞跃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在教育领域备受重视。但经常使用的比例还不够高(76.3%),19.1%的老师只是偶尔使用,尚需通过一定的手段进一步促进“e”教学的推广。

调查表明,多数学校在制度层面对常规教研中易于操作的方面做了硬性规定,提出基本要求,但一些调查项目的校际差别也明显反映出各校不同的制度文化。教研活动开展频次:①64.5%的老师反映学校对教研活动开展频次的要求是每周一次,14.5%的老师认为是每周两次,也有13.4%的老师回答是每月一次,3.1%的老师认为学校并无明确要求;②常规教学检查频率:学校对老师的常规教学(听课本、备课本、专业学习笔记)检查频率一般是半学期检查一次(占72.1%),也有少数是每月检查一次(16.0%);③听课要求:各校对教师每学期听课课时要求不等,6~10节的占30.9%,11~15节的占33.6%,16~20节的占26.3%,甚至有超过20节的(7.6%);④教研活动的记录:93.5%的教师同意每次教研活动要有较详细的活动记录;⑤评课与磨课:99.2%的老师反映教师公开课后都有专门的评课活动,89.7%的老师对学校组织一课多讲式磨课活动给予了肯定,表明各校教师在深耕课堂方面已经从制度要求升华为自觉意识,形成常态。

关于教研组织形式,教研组(98.9%)、备课组(98.1%)、师徒结对(83.6%)这些传统路子仍是主要形式,后起之秀是名师工作室(69.9%)。这说明教研组织形式除了因袭成熟的传统做法外,亟须创新,如走在新高考改革前沿的沪浙地区较常见的组织形式——骨干研修基地、学科研修基地等就显得十分不足(分别占11.5%、12.2%)。

3. 关于课程建设。新课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课程观的变革。教育改革的要义首先是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其次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一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资源都是课程的理念,课程既反映学校生活的丰富性,又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实施载体,学校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再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确立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為主的学习方式,有效落实课程改革理念。

关于新课程标准,76.3%的老师都认真学习过,20.6%的老师粗略看过。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涉及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从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贯彻好课标精神。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多数学校都有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占93.9%),校本教材一般由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开发(占67.2%)。但是,总的来看,校本教材开发存在诸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总体规划落实不够,能落实的仅占64.9%,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的只有49.6%,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校本课程占56.1%,而且一般没有形成学科体系。校本课程的实际使用效果获较好以上评价的仅占68.7%。探讨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占67.2%),缺乏体系(占59.2%),缺乏理念支撑(37.4%)。

因宜昌市教科院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加大对课程建设的强力推动,各校不同程度启动了课程建设。但由于政府没有专项经费支撑,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各校课程建设发展参差不齐,实际效果不佳,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2018年到来的新高考改革,将倒逼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课程开发,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4. 关于教研组建设的效果和评价。调查显示,教师对教研组的人际关系和教研活动的满意度还是认可的,人际关系评价比较满意的占98.5%,教研活动整体上满意度达到95%。从一个侧面说明新课改以来,在教研组建设方面有明显积极的变化。

教研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经费投入方面,77.5%的老师认为学校对教研组建设经费投入不够;48.1%的老师认为学校在制度层面对教研工作缺乏激励机制;43.9%的老师将问题归咎于自身对教研活动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19.9%的老师将教研问题解读为组织不力,流于形式;18.3%的老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教研组被边缘化。

对于如何改进教研组建设,排在前三的建议依次是增加经费投入(89.7%)、提供外出培训(72.5%)、加强校级交流(69.9%),增加课题研究的机会是认同率最低的,仅占30.1%。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网络研修和培训,网络教研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便利地运用大数据,大量节约人力和物质成本,共享优质教研资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网络教研在各校发展很不平衡,另一方面其实际效果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一是互动性不强(51.5%)或互动深度不够(40.1%),二是缺乏有效的控制流程(44.3%),三是组织形式单一(42.8%),四是脱离教学实际(42.8%)。在问卷表中此项答案是最分散的,说明老师对网络教研存在的问题看法不一,原因复杂。

二、讨论与建议

本次关于教研组建设的调查,是在新课改推行十多年、即将迎来新高考改革的前夜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引起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的系统变革,也改变了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研组建设也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促进教师吸纳、更新课改精神和课改理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研制度逐步完善并系统化,教研管理日趋规范化,常规教研活动已从制度层面逐步内化为教研组和教师的习惯行为,形成成熟的模式,教研组也被打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快乐家园。

但相对于即将全面推行的新高考改革而言,传统成熟的现有教研模式不能很好地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适应未来的大变革。众所周知,新高考改革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选择更丰富,分类走班教学会成为新常态。虽然各级教育研究机构、行政部门、学校等都高度重视对新高考改革的宣传,但毕竟没有实操训练,教师对新理念以及即将带来的影响都认识不深,其思考和理解更不可能细化到诸如教研组建设这类层面。为迎接新高考改革,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大经费投入,提升教研组地位。没有足够投入,不要说有价值地开发课程,就连走班教学所需要的师资、教室、设施设备都捉襟见肘,遑论有效教研。教师可以负重前行,学校可以向内挖潜,但不可能有大的格局变化。经费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需要通过立法来保障教育公平,当优质资源都向中心城市、县市“重点高中”集中时,“非重点高中”、农村高中,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引起连锁反应,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在有足够投入的前提下,学校发展生态会完全不同。学校将可能拥有高端、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成立学术委员会,成立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机构,如课程开发研究中心、学生生涯规划研究指导中心、选课走班管理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既有专家指导,又有一线管理人员和富有经验的教师团队;研究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教育教学实践支撑。融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和学术研究于一体,才能建设与当前国家、社会、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教研团队。还可以建立学科研究基地,开发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科学术水平,打造一批优势学科,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科课程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有强大的经济与物质支持,才能将“互联网+”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教育云等大数据平台,整合当前的教育网络空间,开展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一线教师的各种不同需求的远程培训,进行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教研,突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研修水平。

有了以上变化,在走班教学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才能建立新的教学与教研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当前年级组管理模式下造成的教研组弱化格局,真正提升教研组地位,适应新的变革。

2. 完善教研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应该制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激励,在关注人文与情感的当今社会,激励是一种常用的管理策略。学校要完善教研组建设与工作成果、教师专业成长成果的奖励制度。

虽然各校制定的教研制度较为齐全,但在教研组教研活动开展、教师个人参与教研活动这两方面难以形成全面而具体的量化评价体系。有些学校虽然有量化评价制度,但实际操作困难,落实不力,无法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不能内化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加上一般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被动参与教研活动,多因行政指令和职称压力完成教研培训和教研任务,对教研活动应付差事,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完成质量不高,缺乏创新。

笔者认为,应开发出统一的功能强大的教研管理网络平台,及时采集所有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信息,定期汇总公布,自动进行量化考评,加强过程管理。通过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教科研积分客观、动态、全面地反映教研组和教师的教研活动状态,并根据教科研制度将教师的绩效待遇、职评、晋级、评先、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等与教研积分直接挂钩,以促进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

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有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愿景,并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引领各学科教研组形成健康向上、有自身特色的组文化,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为教师的生涯规划和教师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在优秀文化的驱动下,学校教研组建设才更具内在动力,发展才更为持久。

3. 转变教研形式,提高教研实效。新课程校本教研理论认为,学校应发动和组织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教学反思、集体研讨、反复实践、同伴互助、经验交流等活动,依靠本校教师的智慧和合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深耕课堂教学,精研三尺讲台,采用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1)开展多种常规教研活动。活动是教研组的存在形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引领教研组各成员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活动,促进教研组成员教育理论素养的成长。教研组应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新高考的要求,通过聘请专家或教育模范人物作学术讲座,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组织理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一本专业书籍,举办读书交流会,积极参加各类线下培训和线上网络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从认识上和观念上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体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共同讨论设计不同的教案、学案和练案,采用同课异构形式进行磨课,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和总结,找到教学的最佳方案,以此来提高教师独立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以小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反思,开展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借鉴和学习他人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实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通过开展专业知识竞赛、专项技能竞赛、课堂教学竞赛、综合素质竞赛及才艺竞赛等活动来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通过培训和实践演练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聘请教育技术人员或本校教育技术水平较高的老师,组织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专题讲座,通过组织相關的表演或竞赛活动来提高教研组成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水平和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

(2)积极创新教研方式。学校教研形式应积极创新,活动方式应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提高教研实效性。

创新教研方式的基本思路有建立新的备课制度,从备课到备学,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有效对话;建立专业的听评课制度,从评课到议课,实现组内成员之间的理念互通;建立新的课例研究制度,从一课多案到一案多课,实现梯队教师多维重建、再现重建、修改重建、创新重建;建立新的活动模式,由指派变为申报,实现教研活动的群体日常化;研究由即时转向长效,实现教研活动效率最大化;建立新的研究成果交流与积累方式,从网上论坛到教学随笔,实现教学科研的零存整取。

创新教研活动方式的两种方法:课例研究和专题研究。课例式的集体备课——以某节典型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备课组成员有备而来(事先认真备课)到每个人有感而备(在集体讨论、思辨过程中形成新的方案),将个体智慧融入集体智慧之中,使集体智慧最大化。专题式的教研活动——将教师教学中(或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从实践中生发出“草根课题”,让教师带着研究的体验与感悟参与专题研讨。例如,围绕“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专题,教研组以一年级的某课为课例展开专题研讨。以专题研究、“草根课题”为抓手,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以课后练习为支点分层落实单元目标的研究,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学科作业的研究,以小组学习的课堂形式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利用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开展“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等。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学校也要弘扬优秀文化,完善教研制度,以广大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研方式,创办优势学科,建设学科基地,开发学校课程体系。这样,学校教研组建设才能适应新高考改革,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大贵. 教研组建设及校本教研活动调查报告[J].内蒙古教育,2015, (20) :5.

[2] 贾霞萍.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32).

[3] 庞非.新课程改革下的学校教研组建设新探[Z].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3.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教研组教研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