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云
提前接到通知,到广东河源参加支教活动,上一节写后指导课。我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龙川培英學校的学生先写作文。“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或无可挽回地逝去,或短暂离我们而去,却给我们留下了刻骨的体验和深深的思考。请以《————去哪了》为题,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第二,批阅作文,诊断问题,然后基于主要问题设计有效的写后指导课。
当时正好在看《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在批阅作文时,参照王荣生教授的作文批阅表格,我制作了本次作文批阅表,表格如下:
逐篇批阅后,再按项目进行汇总,亮点是卷面整洁,结构完整,语言朴实;不足之处是作文写不长。全班44份作文,28份作文字数不足500字;选材范围窄;素材陈旧、模式化。在初步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判断:两个问题相比,解决第一个问题容易一些,效果会好一些。
为什么作文写不长?我对全班作文特别是那28份作文进行二次诊断,发现问题在于:1.空发议论、空洞抒情,没有写“事”,或缺乏写事的意识,或缺少素材的积累。2.写了“事”,但事情没展开,缺细节,不具体。3.审题不清,题目暗含“过去有,但现在没有”的意味,但作文略写过去,再转折过渡的学生寥寥无几。
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我拿出写后指导课教学设计第一稿。如下:
怎样把记叙文写长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叙“事”的意识,避免空泛“抒情”“议论”;指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使叙事“具体”;指导学生通过“审题”明确“过渡点”,补写“过渡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批阅作文,发现本次作文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作文写不长”。44份作文,有28份作文字数不足500字,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把作文写长”。
二、自读例文,诊断病因
要解决作文写不长的问题,首先要找到作文写不长的原因。
1.默读例文。
例文一:
信任去哪儿了
在生活中,信任是快乐的歌声,是美丽的图画,是温暖的春风,但就是因为有人的不屑,歌声被打破,图画被撕碎,春风也变成了凉飕飕的寒风。
现实中,信任又去哪了呢?
在你心中,我是一名差生,我是一个惹事的学生,我是一点进步也没有的学生。在那个时候,我在班上的排名突然从最后几名跃升到了二十几名,而你却不相信这是我的真才实学。我努力地向你辩解,而你却从不相信我,说我这是“水分”。“水分”这两个字对我的打击是多么得大,仿佛我之前的每一个不眠之夜,都化成了泡影。你可知道对于你的不信任,我有多么伤心和痛苦,为了收获这个名次,我整天勤奋苦读。难道你就这么不相信我吗?我辛辛苦苦换来的成绩不对我说“加油”“继续努力”之类的话,却还对我不信任。我们差生并不差,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一步步地赶上优等生了。
信任,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只要你给我们一点鼓励、微笑,就可以让我们前进得更快。
例文二:
信任去哪儿了
信任去哪了呢?我没有得到,因为在老师的心中,我是一个整天惹事的大草包,一点上进心都没有的差生。
老师,您知道吗?为什么每次上课坐在后排的同学都不愿听,会睡觉,会讲话吗?因为他们知道,您的课是不可能叫他们回答问题的,所以即使他们知道正确的答案,也不愿意举手。如果说用“爬山”来形容一个班的话,您就站在山顶,用鼓励的目光看着那些快爬上去的尖子生,而全然不顾那些还留在山脚的差生。其实他们并不笨,他们也爬过山,也尝试过要爬上山尖,但当他们爬上山腰后,却猛然发现,那里并没有您鼓励的目光。他们失望了,他们没有了爬上山顶的勇气。老师,您知道吗?或许他们只是需要您的一声“加油”,需要您给的一根拐杖,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老师,我想对您说,其实那些差生并没有那么差,他们只是比别人“爬”得慢一些,或许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您的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暖暖的目光,一个小小的信任。
2.讨论交流,诊断病因。
明确:例文一简单叙事,不够具体;例文二泛泛而谈,没有写事。
三、细节描写,扩写“叙事段”
1.再读例文一,找到要修改的段落。
2.修改例文一第四段,细节描写补充内容。
四、审清题意,补写“过渡段”
1.审题,明确题意中“转折”的意味。
2.补写,选择合适的位置写“过渡段”。
五、方法总结,作业布置
1.总结方法,交流分享。
2.运用方法,修改例文二。
我在自己班上试讲,请区教研员刘小华老师指导。一堂课下来,我汗流浃背;走下讲台,感觉很“累”:为了完成教学设计,一路不停地赶进度。课后马上收集学案,发现学生要么无从下笔,要么只能写出寥寥数笔。很明显,这是一堂失败 的课。
研课时,刘老师指出三个问题:第一,习作诊断不到位。写不长是表象,写不具体是原因,但为什么写不具体,要进一步深入诊断。第二,教学目标不集中。写作指导课要“一课一得”,这节课又抓“描写”,又抓“审题”,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第三,方法指导不充分。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但“在哪儿进行细节描写,怎么进行细节描写”缺少必要指导。
研课后,我再读学生作文,并根据习作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读写作教学类著作。《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中《怎样把文章写长》一文给了我启发和灵感。文章指出:“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帮学生找到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抓住这句话来设计教学,我生成了写后指导课第二稿。如下:
怎样把记叙文写长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描写“细节”,把记叙文写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例文,诊断病因
三、选点描写,升格例文
1.選点。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说,“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找到作文中“没说清”或“没展开”的地方。例文一第四段有哪些地方“没说清”“没展开”呢?
2.描写。
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修改例文一第四段,把“没展开”“没说清”的地方写清楚。
四、方法总结,作业布置
1.总结方法,交流分享。
2.运用方法,修改例文二。
这次修改,教学目标集中了,在细节描写之前,先选点,搭建写作支架,解决“在哪儿进行细节描写”的问题。试讲后,整体感觉尚可,但有两处学生的思维凝滞:选点时,学生找得吃力,费时甚久;描写时,学生难于入境,描写不到位。
研课时,刘老师提出两个建议:第一,“自读例文,诊断病因”,用例文一即可,例文二不典型,不利于学生诊断病因。第二,细节描写前,选点很必要。选点时,要追问“该补充什么内容”。学生修改时,把它呈现出来作为指引。
我对教学环节三进行细化,完成第三稿,提交给省教研员冯善亮老师。冯老师建议说:“是不是先问问作者,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可不可以让他把这件事情讲一讲?在讲的过程中,听一听他哪些地方没有讲清楚。”听了他的建议,我感到很为难:“时间本来就很紧,再让学生说,哪里还有时间写呢?”带着这样的疑虑,我决定再读读他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他的《什么最重要?——对作文课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让我豁然开朗。文中说:“学生作文写的都是身边真实的事和人,老师在引导学生修改时为什么不先引导学生求证事实,不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分析?……要知道,在人的写作素养构成中,相对于写作技巧来说,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能力。”充分消化冯老师的建议后,我拿出写后指导课第四稿。如下:
唤醒还原,选点描写
【教学目标】
唤醒学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还原“场景”,使叙事“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例文,诊断病因
三、选点描写,升格例文
(一)唤醒
1.齐读第四段,概括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本文作者讲述这件事情。
3.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情形怎样?说说看。(例文作者可能不愿意讲,这作为预设的问题)
(二)还原
1.你觉得自己把这件事情讲清楚了没有?同学们都听清楚了吗?
2.老师分享一个故事,同学们听听老师把故事讲清楚了没有。
(三)选点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曾经说,“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找到作文中“没说清”或“没展开”的地方。对照现实生活场景,你认为第四段哪些地方“没说清”“没展开”?再补充什么内容才能说清?
(四)描写
请同学们使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方法,修改第四段,使这六处“没展开”“没说清”的地方变得更具体。
1.集体修改第①②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分组练习,第一、二组修改③④处,第三、四组修改⑤⑥处,然后汇报发言。
3.认真倾听,做好笔记,整合成文。
四、方法总结,作业布置
1.总结方法。
2.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
当天有200余人听课。这节课我越上越轻松,学生的表现超出想象。
课后的研讨很热烈。有的老师说“选点基于学情,注重写作过程中的指导,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有的说:“唤醒、还原、选点、描写,环环相扣,点拨结合”;还有的说:“老师在课堂上,姿态很低,和学生一起融入了课堂。”这节课,我真没想到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真实的故事,不仅没有耽误时间,反而让后面写的环节水到渠成。
这次支教活动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因为在此之前,写后我也上作文讲评课,包括“佳句集锦”“佳作赏析”“存在问题”和“修改建议”四个板块。问题分析、修改建议面面俱到,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卷面、书写一个都不落下,但个个浮在表面。这次支教活动结束之后,我不断尝试摸索,对“基于习作问题解决的记叙文写后指导课”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写后指导课教什么
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正如王荣生教授说:“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写作课程的基本要义。”写作课程如此,写后指导课亦如此。上写后指导课需要先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研究学生的写作行为和写作状态,这就需要在诊断问题时不断追问原因。以本课为例,通过全批全改,填写批阅表格,可以发现学生不足之处在于:作文写不长,选材范围窄。这些是表象,深层原因是什么?需要追问。作文写不长,多数是因为泛泛而谈;少数是因为审题不清。为什么写“事”不具体?或不知道哪些地方要具体写,或不知道怎样把事情写具体。为什么不知道哪些地方要具体写?是因为写作时缺少“读者意识”,不知道要使用细节描写来再现“场景”。为什么会不知道怎样把事情写具体?是因为不会使用细节描写来再现“场景”。
这样层层追问、剖析,既明晰了学情,明确了起点,也实现了精准选点——用细节描写来再现“场景”。然后围绕这个“选点”,选择合适的病文,合适的教学内容,实现“一课一点,一课一得”。一言以蔽之,就是“深入诊断问题,明起点,准选点,确定教学内容。”
当然,选点要依据学情而定,也要量力而行。这次作文,“选材范围狭窄”也是一个大问题,但为什么没有选这个点呢?是因为当我对“选材范围狭窄”进行层层追问时,发现这一问题的焦点在于“本区域学生的阅历有限,也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转化的能力”。考虑这个班的学情,我认为用一节写后指导课来解决“选材狭窄”的问题,不是明智之举。
二、写后指导课怎么教
怎么教,即教学环节的设计。写后指导课要立足解决问题。正如荣维东老师所说,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要填补这一落差,需要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第二次试讲,学生“选点”和“细描”时出现思维凝滞,就是因为缺少写作支架,大部分学生无法拾级而上。为什么现场授课时学生的表现超出想象呢?原因很明显:在“唤醒还原”环节,学生回忆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我不断追问讲清楚了没有,听清楚了没有。在讲的过程中,讲述者和听众都会逐渐明白,怎么讲才能讲得清楚。这次口头作文为学生搭建了支架,后面的“选点描写”环节才会精彩纷呈。
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也探索了写后指导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习作诊断,确定选点目标;精选病文,呈现主要问题;搭建支架,开发写作知识;运用知识,修改升格病文;作业布置,反馈指导效果。除“唤醒还原,口头作文”之外,“名篇引路,以读促写”也是常用的写作支架。如果学生在使用支架,逐步攀登过程中,能从自己的写作体验中开发出有用的写作知识就更好了。写后指导课怎么教?一言以蔽之,即“立足解决问题,定目标,搭支架,优化过程指导。”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中学;51810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漫画家罗素·迈尔斯系列漫画《女巫希尔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
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她的激情是不够的,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