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莲
语文日记:我的作文教学实践
我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91年至2008年的语文老师阶段,这是我的作文教学实践阶段,历时17年;二是从2008年开始的语文教研员阶段,迄今为止已经十年,这是我的作文教学思考阶段。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要从落实这个环节的一个“抓手”说起,最为清晰明了。这个“抓手”就是“语文日记”。说起来,语文日记应当是语文教与学的“抓手”,不单单用于作文。当然,作文在其中是占了半壁甚至大半江山的。
什么是“语文日记”呢?每次接受一个新的班级,我便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厚实的笔记本,并告诉学生们,我们初中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会体现在上面,课堂笔记啦、测试纠错啦、日常积累啦、日记小结啦等。她的名字叫“语文日记”,多年以后,这个“语文日记”就凝成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成了我们一辈子不可割舍的珍藏!
语文日记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的,二是 日记。
一、先说“语文的”
语文日记是一个语文的“大拼盘”:有课堂笔记,有系列训练,有归纳小结,有心得体会,有知识积累,有激情创造……总之,她是观察、思考、积累等一切形式的语文学习的结晶。作为一个语文学习的平台,语文日记主要有三个显著的 特点。
(一)讲究层次
七年级每天写作100字以上,八年级200字以上,九年级300字以上,由少到多。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重在习惯的养成。督促学生们每天都必须记,引导学生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学做“熟人档案”;观察身边的事,学做“校园写真”系列;观察蓝天白云、朝霞夕照、村庄田野、四季变换,学做“自然景观”系列。第二阶段(三、四、五学期)重在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读系列的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炼要义,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指导他们了解系列“新生事物”。在阅读、调查的基础上养成思索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第三阶段(第六学期)重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总结阶段,以往对人和自然的单一观察要上升到对人和自然所组成的综合观察,做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从而引导他们做“十大热门话题报道”“国际风云评述”,引导他们做“小说人物图谱”20张、“精彩细节品析”30例等。
1992年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是我刚参加工作时使用的教材。这套教材共安排记叙文训练14次,12次集中在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以说明文体为训练重点,下学期以议论文体为训练重点,初中三年级则以应用文写作为训练重点。教材每册八个单元,读写并重,兼顾听说训练,每单元阅读教学后是作文训练或听说训练。语文日记中有层次的配套,一方面成了教材中作文训练真正落实的保证,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面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2009年3月第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目录看线条更简明,分单元排列,每单元分“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就作文序列而言,较之以前使用的教材,本套教材的作文训练没有明晰的训练体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材设计呈“一勺烩”的模式,教师的操作难度较大。从一线课堂来看,许多教师特别是资源有限的农村教师,对于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个板块的目标,过程和方法难于定位,无从着手,所以他们大多只是热闹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训练中。在这个阶段,语文日记中有层次的安排,便担当了校本作文教材的角色。因为操作简便,实用高效,确实解决了当时作文教学的痛点,“语文日记”成了区域内行业的“热点”,得到许多同行的认可,我也因此能跨出校门,到各个兄弟学校做“经验介绍”。这也正是我打开自己,提升自己的开始。
可以这么说,语文日记有层次的内容安排,明面上看起来是一次次的语文练习、语文活动,深层次上更像是学生们历练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的台阶。
(二)形成系列
一个系列就是一个知识板块或者训练主题。这些系列涵盖了我们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实践创造。
系列有的是从内容的角度设计,有的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设计。从内容角度来设计的系列如记叙文训练,我分为三个系列: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在写人系列中又有三个子系列:“熟人档案”“方法指津”“写作实践”。这三个方面按先观察了解、建立感性认识,再传授知识、建立理性认识,最后实践运用找茬思路进行,效果往往很好。从形式角度来设计的训练如日记“小结”,它是日记写作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的系列,主要有周小结、月小结、期中小结、期末小结、寒暑假小结和突发事件小结。小结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核心词小结、关键句小结、图片式小结等等。当然,主流形式还是文字小结,主要能养成小结的思维,形式无须过于 讲究。
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使用“语文日记”的教师和学生们與时俱进、更新迭代,开创了许多喜闻乐见的 “系列”:
以金字塔原理为核心的结构化思维训练系列。它成了学生们提高归纳和表达能力、提升沟通效能的利器。更有意思的是,学生们掌握这些语言和思维的“密码”后欣喜不已,做起案例积累和分享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每次语文日记评展,总有让人欣喜的亮点。
以“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为宗旨的读书会。它推动了阅读,让学生学会积累,是语文日记的一个主要系列。适应各种媒介的阅读,努力提升阅读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是设计这个系列的初衷。各种形式的阅读依据课程推进、季节时令、生活背景、学生喜好等灵活有序地安排,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以教材为主线的“读写结合”系列。它是语文日记中的一个经典系列。我所在的地区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近三十年来,教材有四次较大的改版,但无论哪一个版本的教材,课后练习都会有十多次近二十次的“写”的安排。用好、用足这个“系列”,实现阅读和写作的互惠共享,对写作来说是高效且大有裨益的。
“大视野”系列。它是最能体现学生们旺盛求知欲的系列。有些学生的视角早就触及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平台、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如数家珍。他们憧憬着人类探索的美好明天,他们脚踏实地,自信昂扬。教师也是兴奋、骄傲的:新技术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在许多方面让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的学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啊!
……
“系列”是语文日记的基本特征,它使学生看得更宽、学得更深、想得更远,产生了学习语言的规模效应。同一个系列,不同的学生做出来的东西不同。教师作为这个学习社区的首席,首要具备的是胸襟和眼光。简单地说,就是在评价学生的系列时,既要善于给那些传统习惯的学生点赞,又要敢于给离经叛道的学生打call。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只要注重个性特征的张扬,交流讨论的组织,便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真正得到落实,从而让学生们乐学善学。
(三)注重创造性
语文日记中有许多“创造系列”。我让七年级的学生们每周写两篇日记,八年级的每周写三篇日记,九年级的每周写一篇日记。要求是“说真话,诉真情”,多写感受、感悟、感情。学生们在做的时候往往又变成了这样一些系列:“青春絮语”“心灵酒吧”“秘密岛”“写真集”……这也是一个个系列。在学习课文以后,把其中的外貌描写摘录起来,形成一个“人物素描”系列。学生们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人物素描”以后,就会发现一些窍门,将人物分类,从而提炼出写人的诀窍,这也是一种创造吧!
创造是语文日记的本质特征。它是教师将课堂植根于生活,引导学生们快乐地学习语言并时时闪现出的火花;它是教师将生活视作语文的大课堂,指导学生们精心地追随语言所留下的足迹。当表达成为一种需要,当表达自然而然,表达就成了一眼清泉,灵感随时随地都在汩汩地往外冒……
二、再说“日记”
这里的日记其实是两个词——每日记录,不完全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日记”。所以,这里的“日记”强调的是对学习状态的坚持,是养成观察、思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学生甚至有部分家长会有疑虑:每天都坚持,是不是太绝对了?谁还没有个特殊情况呀?这样做给学生的负担是不是太重了?面对这些疑惑,每次接手新生,我的第一节语文课都是“只要课”。
关键词:只要
核心句:只要做起来,一点不难,负担不重;只要做起来,语文能力一定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提升。
我的课一贯是非常民主的。“只要课”最后的互动环节,有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总会被学生们 发现:
老师,假如我病倒了,躺着床上动不了怎么办?
老师,大年三十也要完成语文日记吗?
老师,要是哪天我确实懒经发了,不想做,怎 么办?
……
学生们的想法其实只有两类:一是担心特殊时候做不了,二是想到有些时候确实不想做。
“做不了”是我们对什么是语文了解不够深。假如真的病了,读懂药品说明书,是一种语文学习;学会和医生护士顺畅沟通是一种语文学习;躺在病床上感受和梳理家人的呵护、老师学生们的关心,是一种语文学习;解读出院记录,并思考这个病是如何生的,今后如何避免,是一种语文学习……只要我们在运用语言文字时意识到自己是在“刻意练习”,摆脱随性的“舒适区”,那么这些随时随地的观察思考、沟通表达都是有效的语文学习!
“不想做”是我们对怎么学语文了解得还不够深。在校期间,课堂笔记、课堂练习、课堂反思都是我们语文日记的主流。她要求我们在课堂中真正参与了,要求我们养成思考和积累的习惯,这难道不是必须的吗?假期,我们的兴趣爱好就是语文日记的主要内容,运动类也好,益智类也罢,不都应该留下文字的足迹吗……
课堂上,我还笑吟吟地告诉学生们,我并不歧视那些喜欢“偷懒”的学生。我还传授给他们许多“偷懒”的办法:摘抄法、涂鸦法、粘贴法、天窗玄想法……
摘抄一个序列:古诗词也好,现代诗歌也好,好词好句也好,名言警句也好,摘抄成一个自己喜欢的系列,一个阶段之后小结喜欢的理由。
涂鸦一个序列:书法爱好者、漫画爱好者、思维结构图爱好者,语文日记是你们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粘贴一个序列:语修逻文的知识、大报小报的新闻、收藏品鉴的积累,跨学科、多视角、养情趣,粘贴也能“粘”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天窗玄想法:写一个主题词,开一扇天窗,告诉世界,我在玄想;告诉自己,我要等等我的身体,让我的身体跟得上我灵魂的脚步。
……
事实证明,后来许多学生用这些“偷懒”的办法也做出了许多“精品”!
在路上:我的作文教学思考
对于学界的作文教与学研究,我把目光聚焦在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
2008年4月,《中学语文教与学》转载了程少堂的《光荣与遗憾:近30年作文教学改革再反思》(原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日第5版)。这是一個里程碑似的概述,程少堂先生把1978至2008年近30年的作文教学提炼成四个流派: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2015年12月,《中学语文教与学》转载了敖峰、唐春红的《三十年来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这篇文章提炼出三十年来我国语文写作教学研究发生的三大变化:一是从经验性的就事论事走向理论性的问题研究,二是从整体性研究走向细节性研究,三是从政治中心到政治分离。研习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写作涵义及写作教学本质、写作教学价值取向、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教学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一线语文教师的痛点:我应该怎么办、我的学生应该怎么办?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继续前行,到前辈大腕、我辈大咖中去寻觅。
叶圣陶的《怎样写作》,夏丏尊、叶圣陶的《文章讲话》,夏丏尊、刘薰宇的《文章作法》,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章熊译的《提高写作技能》,于漪的《教你学作文》,刘淼的《作文心理学》,马正平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彭小明、刘婷玉等的《写作教学模式论》,魏小娜的《真实写作教学研究》,荣维东的《交际语境写作》……
这是一条河流,撷取其中两朵浪花。
彭小明在《写作教学模式评述(代序)》中对我们中小学典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做了精到的分类(其中有许多和程少堂先生的论述重合的地方):一是基于“语言·思维”的写作教学模式,比如刘朏朏老师和高原教授的“观察→分析→表达”教学模式、章熊先生的“语言与思维结合”模式和常青老师的“分格作文”教学模式;二是基于“文体·过程”的写作教学模式,比如钱梦龙老师的“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周蕴玉老师和于漪老师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的教学模式,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模式;三是基于“动力·兴趣”的写作教学模式,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景作文”教学模式,李白坚教授的“现场演示”作文教学法和一度广为流行的“话题作文”模式;四是基于“做人·作文”的写作教学模式,比如赵谦翔老师的“绿色作文”教学模式,李元昌老师的“生活作文”教学模式和《萌芽》杂志社“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的“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等。
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中为我们勾勒了四十年来作文教學研究发展的全景图:
经过这样的梳理,结合对语文日记的思考,我有如下一些分享:
什么是语文日记?语文日记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语文学习平台,她将我们的语文学习落到了实处。语文日记为什么一直深受教师学生们喜爱?因为语文日记是着眼于“怎么做”的设计,她天生带有一些让我们不可抗拒的“基因”:综合性、个性化、微型化、及时反馈、动态生成……
语文日记的操作要领是什么?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主流上、大面积上属于“工业教育”。语文日记作为“自由博雅教育”的入口,像一阵清风,与我们的主流教育形成及时的良性互补。换句话说,我们的主流课堂都是用一个教师(一个办法、一本教材)教五十个学生,如果我们能用五十个方法来教一个学生,让学生找出最合适自己的那一款,那该是多么理想的教育!语文日记就是这样一个探索发现的平台,语文日记的要义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
关于作文教与学,我也有如下一些思考。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那种寄希望于依据一套“完美作文教材”或者某神人的“完美模式”即可按图索骥、求取真经的梦该醒了!这一点,王佑军老师在《敲开作文教学的果壳》(本刊2016年第4期)中论述得比较详尽,本人深以为然。
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个“铁三角”的单项研究已是卷帙浩繁,如何摆弄这三者关系的各种“模式”也是丰富多彩,但是业界理论与实践似乎还是油水分离,难以融合和突破。
愚以为,这其中的瓶颈还是“工业化教育” 模式。
要突破桎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做起来”为基础,把学生、教师和教材整合到“大背景”的平台上,自动生成适应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操作系统”。我们的语文日记,就是这样一个简便易行的“操作系统”。这里的“大背景”既指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的时代,又指教师和学生的地域、文化、家庭、喜好等个性“背景”。这也就是荣维东教授所说的“交际 语境”。
走起来,越走越宽阔。如果我们同行,世界将会更美好!
(湖北省公安县教学研究室;4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