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说理散文起步构建议论文 写作章法训练小序列

2018-06-11 09:54杨小川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章法议论文观点

杨小川

近日,教育部介绍高中课标修订情况,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其中文言文推荐篇目为32篇,这其中不少篇目属于古代优秀的说理散文,且与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不少文言篇目吻合,故在现行文言文中选择古代优秀说理散文来建构议论文写作章法训练小序列,不但可以为尚未进入新高考改革地区的议论文教学提供帮助,还可为即将全面铺开的高考改革提供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建构的范例,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高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存在一些困惑,这些困惑使得教学现状堪忧:(1)初中学生写议论文时,形式上遇到的话题与命题作文居多,对分数的追求导致模式化趋势严重,对所立中心论点进行较充分解读的针对性训练也相对较少。进入高中后,高二年级学生学习必修三时开始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但学业繁重,很快面对各种考试,缺少训练周期。(2)初中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候,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文章法训练显得笼统。高中阶段,特别是教师在处理必修三教材的阅读与写作之时,阅读鉴赏教学与写作训练如果没有寻找到较好的契合点,会导致阅读与写作两张皮,读写一体化教学流于口号,罔顾学生写作实际,使其写作水平普遍低下。(3)教师以高考满分作文为噱头,名为吸引学生,实则让学生鹦鹉学舌,重仿写而不重思维,重文采而不重逻辑,重句读而不重章法。

面对堪忧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梳理高中必修教材中的议论文,我们发现,古代说理散文给了我们极大的写作启示。如果在古代灿若星辰的论说类文本中,找到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契合点,探寻高中议论文写作章法训练小序列,将会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探寻出一条“守正”而又“出新”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

一、从文言文单元和表达交流中探寻融合点

梳理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文言文,找出说理散文单元;梳理人教版必修教材的表达交流部分,寻找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融合点。

探求读写一体化的契合路径,思考并构建议论文写作章法训练小序列的路径。

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二单元:古代叙事单元。

必修一表达交流: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训练记叙文写作。

必修二阅读鉴赏第三单元:古代抒情散文。

必修二表达交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训练记叙文写作。

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

必修三表达交流: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 写作。

必修四阅读鉴赏第四单元:古代传记作品。

必修四表达交流: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

必修五阅读鉴赏:古代抒情散文。

必修五表达交流:主要从写作的更高要求进行训练。

从以上文言文阅读单元与表达交流部分的对应程度来看,最适合构建议论文读写一体化小序列的教材为必修三。

二、古代说理散文的阅读鉴赏与议论文章法训练“点”对“点”的契合

1.在对必修三《劝学》进行阅读鉴赏时,可进行分论点拟写练习,并引申:训练学生产生多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的思维意识,同时呼应表达交流一: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2.从必修三《师说》的阅读鉴赏,引申到学生对命题议论文与话题议论文写作时进行的章法训练中去,同时呼应表达交流二、三: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

3.在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进行阅读鉴赏时,可进行文体改写练习,同时与表达交流四整合: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

4.在对必修三《过秦论》进行阅读鉴赏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的章法训练。

三、古代说理散文的阅读鉴赏与议论文章法训练的深度融合

(一)示例一

将《寡人之于国也》改为规范议论文。

训练点:1.文体:由对话体转换为议论文文体。2.结构:由事到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改写后范文:

论“王道”

梁惠王在治国过程中发现他的做法收效甚微:每当河内遇到荒年,他就把河内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然后把河东的粮食拿去赈济河内的灾民。其他地方遇到此情况也如此处理,他感觉自己比邻国的国君更用心,而自己国内的情况并不比邻国有起色,于是产生了困惑(叙)。

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为什么呢?(析)因为梁惠王的“王道”思想与孟子的“王道”大相径庭。惠王的王道思想着眼于开拓疆土,没有施行仁政,没有防患于未然,只是在国内政务出现问题时候裨补缺漏。事后弥补,顾此失彼,煞费苦心也收效甚微。正如战场上“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况,即使梁惠王苦心经营却不能对症下药,与那些无心政务的国君又有多大区别呢?

针对这种情况,孟子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为“王道”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发展生产。例如按时让老百姓进行农业生产,让渔民打渔时候注意可持续发展,让平民注意山陵林木的保护性开采。发展生产可以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这便是一国发展的开始。其次要安顿好人民的生活。让普通老百姓注意采桑养蚕,注意耕作纺织, 注意家禽家畜的畜养。老百姓生活安康,国家自然不出内乱。即使遇到灾荒年,也不至于挖东墙补西墙。第三则是要搞好学校教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才能让老百姓知书识礼,通情达理。即使到现代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第四则需要国君更新理念,提高认识,不要将天灾归于天意,天灾虽无情,但治理可有序,长期有效的治理可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长治久安。可见,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核心便是“施行仁政”,而“仁政”的核心是“民安”。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将对话体的《寡人之于国也》改写为议论文文体,其训练点首先在于语言的转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的第一方面要求便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将对话体转换为議论文文体,本身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当中运用两种表达方式,其一是记叙,其二是议论。一方面,学生要摆脱对原文的依赖,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又不能完全脱离原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度,要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去体悟,去尝试,去修改,完成要求,然后达到目的。当然,由于《寡人之于国也》中出现了“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改写的时候,还要考虑逻辑排序的问题,即发展生产、安民生活、教化民众、君王态度的前后顺序与程度轻重问题。故,此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示例二

1.议论文片段练习。

将《师说》末段改为论文收束段:

学生补写段举例:

学而知之,尊师重道,且不耻下问,师道也;学无止境,虽博学亦从师而学者,圣人也。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盖致学也。(高2019届2班王晨露)

教师补写段举例:

学者不拘于时行古道,君子有教无类复师道。学者一日千里青出于蓝,师者知行合一传道授业。学者学有所成,师者融会贯通。其乐融融,社会大同,不亦乐乎?

此训练是将《师说》末段“贻文李蟠”的目的改为议论文的总结段。这种改写让议论文结构完整,同时为下面的议论文章法训练埋下伏笔。

2.议论文章法建构。

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开篇提出观点,第二段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种摆出论点即进行例证的方法,一般是针对论点没有审题难度的 情况。

思路为:点(观点、话题、题目)——联(事例)——析(分析)——结(结论),而实际上以之为参照范文让学生进行写作并不困难,但高中教材中《师说》这篇文章耐人寻味,在阅读教学时候如能够归纳出写作思路,则对议论文写作教学更有帮助。

思路为:点(观点)——对比——事例——结论——补充。如果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将《师说》改写的最后一段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思路进行对照,那么可以细化、强化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章法意识,写作基本章法就可定型为:点(观点)——释(阐释)——联析(事例对比)——结(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师说》都是要求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如果能够记住“点释联析结”五字章法,然后将《得》《师》两篇文章相关文句进行对照,在写作时候就有了可参照的文句或文段,胸有成竹,也就信心倍增了。例如想到“点”即观点,马上联系《得》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也可联系《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学生写到“释”部分,即刻可以联想《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阐释性文句,从而能对自己所写文章的中心观点进行充分阐释,让观文者知道自己文章的基本倾向。其他部分以此类推,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得》文章法简化为“点联析结”四个字,《师说》章法简化为“点释联析结”五个字,两篇范文,由初中到高中,章法虽一字之差,但以此来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时思维的缜密,观点的完备,思考的深入,颇见效果。

(三)深度融合之推理示例

近几年高考出现了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趋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似乎难以找出教材范文提供于材料作文,但如果我们能将高初中教材进行梳理,其实可以发现,以教材课文为范文的思想依然可以落实,高初中写作知识的衔接也可以实现。

初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材料作文的训练范本。因为其写作思路为:事例——推论(分析阐释)——观点,这种思路完全符合材料作文的“立意”训练要求。因为材料作文的观点是在阅读材料之后,从对材料的解析中建构起来的。这个建构包括思维中的推理与判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颇似材料作文中题干所提供的材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国恒亡”这个部分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正是由事例(材料)到观点的桥梁,有了这个过程,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提出就水到渠成了。

高中如《过秦论》(指人教版教材课文,下同),前四段叙述了秦国由兴起到强盛再到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不妨把它当作材料作文题干中提供的篇幅较长的文字材料,我们需要透过几百字的文字材料来建构自己的观点。贾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操作性强的范本,即第五段文字,具体内容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推演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在《过秦论》第五段寻找到“史实——推理——观点”的思维过程。其对应关系如下:史实复述部分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非及向时之士也。”推理部分为“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中心观点部分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在对材料作文进行写作训练时,通过以上两个范本的学习,基本上可以教给学生一个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引述材料——推理分析——得出观点。至于后半部分的写作,可以参照前面命题作文的章法“联析结”来展开并收束。

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由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事例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国恒亡”这个部分推演过程相对简单,“苦其心志,老其筋骨”等话语相对直白,“人恒过……国恒亡”这一串文字中的原因分析和对比分析也不复杂。而《过秦论》末段的推理部分“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包含了三种势力的实力与结果的对比分析,其比较过程相对复杂——秦国实力不及九国,而秦灭了九国,陈涉之流实力不及秦与九国,陈涉之流却灭了秦,推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顺理成章了。

更为有利的是,上述举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师说》《过秦论》等说理散文,在初高中新旧课标或者教材中都有背诵要求。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教师指导议论文写作,比较容易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从写作角度对作者见识进行思辨认知,剖析探究,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句字义的求实翻译上,停留在对文本主旨的平面复写上。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完全可以从教材说理散文起步,构建起议论文写作章法训练小序列——由分论点的拟写到文段的补写改写,由局部文段的写作到整篇文章的构思立意与写作,由命题、话题作文的写作到材料作文的写作。同时如果能够注意高初中语文知识的衔接,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原有认知,也可以引起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深入思考,在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作者情感、文本的审美价值,并用于语言实际。而如果能够从阅读说理散文起步搭起议论文写作的桥梁,也同样可以避免教学的重复与泛化。被人诟病的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也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勾连与建構,衔接与深化来消释。

(四川省成都市铁路中学校;610081)

猜你喜欢
章法议论文观点
议论文阅读专练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观点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