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刘岚
摘 要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的重点,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探讨是地方普通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基于课群知识体系、课外创新活动,依托云技术和工业价值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双师双能”师资建设和校内保障条件建设,共同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了应用技术类院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了衡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會对高技能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而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效果却不理想。这种现象表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存在着脱节和不适应。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各类高校都纷纷提出了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办出专业特色,从强化实践教学入手,提高教学质量的构思,并力行实践。在国际上,德国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立的应用科学大学(Fae Hoehule,简称FH)成为了“企业主导型”和“实践教学模式”的典范。FH对学生进行了一种建立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不一定要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的、强化实践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在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后,即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战后的日本大力开展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后来日本的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目前全球的整个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由教育部门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等应用型人才,换言之,具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国家无不以其雄厚的高等教育为依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围绕着实践教学已展现了一系列的改革策略和运行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和构建适宜于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这意味着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急需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科技竞赛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是地方普通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首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应用型”特点拟采用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两依托三模块”体系,即依托面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这一物质基础,以及实践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这一思想基础,构建课程实验体系、实验教学平台、工程实践体系三大模块。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组成应体现课程实验、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结构,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并积极探索课外实践活动新内容、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建立激励学生课外主动探究、主动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一个多样性的、以育人为本的、注重个性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途径课外实践机会,把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与课内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其次,以课群的知识体系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依附和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这种状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大力改革。按照“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三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特色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特色实验以若干门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形成的课群构建实验子平台。按课群的知识体系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按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平台,除必要的实验仍然在理论课内完成外,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主要按课群单独开设实验课。该实验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相互衔接、整体统一”模式,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加大与硬件环境相配套的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减少单元验证实验,扩大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此外,在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基础上,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各类学科竞赛实训基地,组建创新研究中心,将开放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专业学科竞赛实训结合起来,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再次,以课外创新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新平台的构建和实施。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理论教学改革和实验平台建设,构建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各学科专业应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的途径。可结合各专业要求,考虑与国内外在这些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以达到引进先进仪器设备、更新实验技术与实验内容的目的,并进一步拓展到课程教学、项目研究以及认证培训等方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并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构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的平台,它的建设应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主线,以相关实验室为基础。结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观念的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以及实验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开放实验室、开设创新性设计实验、组织并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计划,把普及性的创新活动与专业性的学术竞赛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学科竞赛,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
第四,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实施。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基于学科逻辑、以教师为中心地位和知识传授为价值指向的传统培养模式,而是以项目完成、问题解决为逻辑,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及其能力培养。通过创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并鼓励与其他学院跨学科协同合作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途径,构成面授和在线学习等多种混合学习方式,通过各种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潜能,发展分析、综合、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核心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强化他们适应和驾驭变化的核心素养,并强调综合学习和应用学习,以适应新工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挑战和需求,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挑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第五,基于云技术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并实施。结合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形势、新发展、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从而化解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资源匮乏的现实矛盾,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活动网络化、模拟化,克服大规模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指导教师等教学资源的不足,通过开放型、交互型网络教学及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实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选择,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教学,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在积累足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放并推广该项目的新型综合教学体系,实现不同高校、不同区域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降低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浪费现象,全面均衡我省高水平教学资源,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开放我省高水平教学资源体系。
第六,“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有效促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师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良好的师资和积极科学的教学组织是构建高效的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相比传统的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具有更为广泛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应该通过校外培训、企业挂职、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创新式教育。只有自身掌握丰富知识,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研究问题。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知识和经验相互渗透与补充,使得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同学生一起得到快速提高。还有在指导过程中,教師应该起到学习推进者的作用,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融合在一起。借助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创新活动的平台,逐步打造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双能型”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够有效促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
第七,长效稳定的校内保障机制有利于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组织机制:学校及学院领导要充分重视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负责学生科技竞赛的组织、规划和协调,分年级、分阶段保证学生科技竞赛的持续发展。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应成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的引导,通过入学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会、专业导论课等途径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报选各类学科竞赛训练课程,积极投身到学科竞赛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实验室开放机制:各类学科竞赛以及课外各类学科活动训练时间较为集中,尤其对于项目调试和装配,更是需要较长连续的时间,所以必须设立开放实验室,保证在任何时间学生们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开展学习和训练内容。在竞赛准备期间,学院还应提供专门的实验室场地和设备,供参赛的学生使用。
奖励和评价机制: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报选各类学科竞赛训练课程并积极参加到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当中,应对在各类比赛获奖的同学在评奖评优、实习生推荐等方面采取加分和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在竞赛训练课程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加分。同时,在上述奖励的基础上,还应给予教师和学生一定数量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 刘艳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育,2014(11):35-37.
[3] 杜永红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7-41.
[4] 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 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76-79.
[6] 李稳国,崔治,邓曙光,肖卫初.探讨电子设计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0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