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梅 王桂玉
摘 要:最新颁布的《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一至二年级科学知识目标中物质科学领域的目标是能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可见,一年级科学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文章以“在觀察中比较”一课教学为例,旨在探究如何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科学;观察能力
作者简介:黄其梅、王桂玉,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属小学分校教师。(福建 龙岩 364000)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0-0065-02
思考能力是学生学习及其终身发展的最基本、最首要的能力,在《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一年级科学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描述。受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家庭培养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不强,所以有针对性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所提倡的核心理念、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都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努力把小学科学课程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后期的课程学习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观察中比较”一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以及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在第一单元“植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观察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恐龙是学生非常熟悉且非常感兴趣的物体,本课采用“闯关游戏”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授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段侏罗纪公园的视频(视频里出现各种恐龙,并描述其大小),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出示书本24~25页的图片,提出问题:图中有几只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意见,这时候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逐渐意识到这样直接比较图片中恐龙的大小是不公平的。接着教师出示四只大小不同的恐龙(体积较大),提问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你们觉得这四只恐龙一样大吗?如果让你们来比较这四只恐龙的大小,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学生们认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做如图1的板书: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观看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后说出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在这个问题情境下,尤其是出现不同意见时,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接着,教师出示恐龙模型,引发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大小,这时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可以从多方面比较大小,如高矮、胖瘦、长短、轻重、脚的长短、牙齿的大小、尾巴长短、眼睛大小,等等。
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时刻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这些情境,教师提供或学生主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地展开。
在“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中,笔者设计四只恐龙来到游乐园的情境。第一个情境,它们先来到摩天轮项目,售票人员(熊大),要求它们按从高到矮排序才能进去玩,于是4只恐龙求助于我们,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动手操作。学生给恐龙排好高矮顺序之后,教师让学生带上自己的四只恐龙和小组的记录单,到讲台上展示给同学看,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他们排得是否公平。接着,进入第二个情境,4只恐龙来到旋转木马项目,售票员(熊二)要求他们从长到短排序才能进去。按照情境一的方式,学生开始给小恐龙按长短排队,展示自己的结果,让其他学生认真观察,选出最公平的方法。第三个情境,四只恐龙来到大摆锤项目,售票员(光头强)要求四只恐龙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排序。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通过上述操作,观察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懂得借用工具。如在比较胖瘦的时候,学生知道借用尺子和橡皮擦搭建成一个小天平,有的学生还会借用两个尺子把排成一竖列的恐龙夹紧进行比较。
三、坚持以观察探究为主,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新课标在科学探究目标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探究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师一定要好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在教师的指导下,已经明确这节课的任务主要是比较恐龙的大小。但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如何比较才公平?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出指导,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操作,以及对其他小组同学的比较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最公平的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总结。这样的探究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察、探究行为。
四、加强科学语言表达,形成科学习惯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是观察结果的呈现方式。加强一年级科学语言的训练,特别是规范的科学语言表达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己观察的结果进行再加工,养成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中,学生纷纷对恐龙的大小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特别强调学生要用规范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由。 为了使学生表达得更完整,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来表达。通过组织语言,学生尝试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合乎逻辑、有根有据的阐述;通过表达,学生对恐龙大小的比较又进行新的观察,从而得出新的发现和认识。
五、学以致用,把观察能力扩展到课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在观察比较时如何做到公平。在“在观察中比较”一课中完成了大量的观察比较研究之后,教师先总结出如下结论: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在观察中比较恐龙的大小,知道恐龙的大小可以从高矮、胖瘦、长短、轻重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时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所以在观察时单纯用眼睛看可能是不够的,可以尝试借助生活中的工具,使观察比较的结果更真实可靠。这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游戏环节,把学到的观察比较方法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公平、准确地比较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小,如苹果、玻璃杯、橡皮擦、手机、碗筷等,学生的观察兴趣再次被激发。此时,教师无需作过多的讲解分析,只需提醒学生学有所用,留心身边的事物,对它们进行认真地观察,公平地进行比较。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而观察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用心设计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教基二〔2017〕2号.
[2] 欧文平.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J].文理导航,2015,(3),87.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5,(6).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