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明,黎军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东 广州510060)
宜昌市将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实现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宜昌提升区域影响力,解决城市发展和交通问题,强化与周边城镇的联系,提高路网效率、承载力和可达性。
宜昌市为典型的带状城市,规划[1,2]为“以江为轴,双边拓展”多组团空间拓展模式。宜昌各组团之间功能互补度高,需要高效、快速的交通联系:一是顺江方向城市发展带需要快速联系通道,提供区域中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二是江南、江北需要快速过江通道进行衔接,加强组团功能互补。
宜昌城市快速路网为“四纵五横”架构[3,4],外围高速路网为“U”形结构,点军、西陵、夷陵3个组团之间及对外衔接不便,亟需一条横向联系快速通道,分担发展大道过境交通压力。
港窑路位于长江北岸,是宜昌市中心城区“四纵五横”城市快速路网的“第二横”。 图1为港窑快速路区位图。
港窑快速路的主要功能是承担点军组团、西陵组团与夷陵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实现与翻坝高速、宜巴高速的对接,以客运功能为主。港窑快速路也是中心城区向北延伸的快速出入城通道,有利于缓解主城区发展大道、夷兴大道的过境交通压力,缩短夷陵北部乡镇、产业组团等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加快构建宜昌半小时经济圈[5]。
图1 港窑快速路区位图
港窑路线位位于山岭重丘区,地势起伏较大,其中峡州大道—东方大道段位于西陵后山,海拔为90~260 m。区域生态敏感度较高,不宜进行大规模城市土地开发。根据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西陵后山属于生态保护区,道路选线尽量结合地形布置,避免造成对山体、农田和水体的破坏,并减少对水库的影响。
东方大道—宜黄公路段位于夷陵产业园边缘,地势较开阔,沿线主要控制点为陈埫坪安置区、爆破厂、净水厂等。
宜昌市为“沿江带状多组团”空间结构,各组团之间交通需求总量较大,组团之间及进出城通道总体通行能力不足,缺乏快速路连接,导致中心城区对外主要干道,尤其是北部出城通道拥堵严重。
港窑路作为宜昌市北部出城的快速通道,也是规划宜昌北站重要的疏散通道。建成后,近期为客货通道,服务于西陵组团和小溪塔组团,分担发展大道部分客流及货运交通,远期江北翻坝高速建成后,可作为入城客运主通道。
据《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 129—2009)[6],快速路设计时应采用三级服务水平(稳定流状态),设计车速为80 km/h时,饱和度应为0.83。城市主干路也应按照三级服务水平设计(稳定流状态),饱和度为0.8。
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交通量预测,远期(2039年)主要断面流量见表1。
表1 远期路段流量预测一览表
根据测算:港窑路(峡州大道—东方大道段)、港窑路(姜平路连接线—宜黄公路段)需双向6车道;港窑路(东方大道—姜平路连接线段)需双向6车道+双向2车道以上辅道,具体辅道设置情况可结合道路沿线实际进出需求确定。
结合宜巴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条件,港窑路有2个路线走向:一是通过宜黄公路接既有宜昌北收费站;二是在官庄新建收费站接宜巴高速公路。图2为路线走向比选图。
花溪路是宜昌市中心城区“四纵五横”城市快速路网的“第三横”,也是宜昌东环,南起江城大道,经伍家岗长江大桥,串联伍家岗片区、宜昌东站与宜昌北站。规划花溪路在官庄附近接入宜巴高速,服务伍家岗组团和龙泉组团,是宜昌市东北部重要的货运通道。
图2 路线走向比选图
综合分析,花溪路在官庄与宜巴高速公路连接,港窑路利用宜黄公路接宜昌北收费站,形成“双廊并进”格局,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目标。图3为港窑路与花溪路区位图。
图3 港窑路与花溪路区位图
该项目总体走向为南北走向,通过现场踏勘并结合收集资料的研究分析,对项目路线走廊方案影响较大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现状地形地貌、沿线规划、产业布局、现状路网、地质条件、水文等。进行分析后提出K线、B线、C线、G线等有价值的线位,分段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推荐线位。图4为港窑路线位比选总图。
图4 港窑路线位比选总图
港窑快速路南起峡州大道,该节点设置全互通立交,沿西陵后山北行,在李家冲设置短隧道,穿越山体后,于叶家湾设置喇叭立交与东城大道南延线衔接,沿山沟北行,下穿东方大道后在主线两侧设置辅道,在小鸦公路陈埫坪附近设置主线上跨型全互通立交,继续沿夷陵产业园规划用地边缘北行,在东城大道和姜平路连接线相交处均设置主线上跨型菱形立交,继续北行至青龙咀附近时设置宜黄公路立交,港窑路主线接入宜黄公路,利用宜黄公路接入宜昌北收费站。推荐线位全长12.70 km。图5为港窑快速路沿线规划用地图。
图5 港窑快速路沿线规划用地图
根据沿线地形地貌、规划用地属性等因素,分段确定道路横断面方案。
(1)峡州大道—东方大道
该路段长约6.2 km,位于西陵后山,道路两侧无开发用地,道路红线宽30 m,双向6车道。
(2)东方大道—姜平路连接线
该路段长约5.2 km,位于夷陵产业园外围,道路两侧为城市规划区。考虑港窑路的服务功能,在快速路两侧设置辅道,道路红线宽50 m,主线双向6车道,辅道双向4车道。
(3)姜平路连接线—宜黄公路
该路段长约1.3 km,参考宜黄公路断面布置,道路红线宽36 m,双向6车道。
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港窑路全线设置连续的慢行系统。
根据沿线城镇分布及路网布局,结合区域路网交通量和道路规划、用地规划,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充分发挥该项目功能作用,解决与各相交道路的交通转换,获得良好社会效益,该项目共设置7座互通立交。图6为港窑快速路立交布置示意图。
从港窑快速路立交布置示意图可以看出:港窑路主线12.720 km共设置7座立交,立交间距986~3 295 m,平均间距2.12 km。其中:西陵后山段(峡州大道—东方大道)路线长6.221 km,立交平均间距3.11 km;夷陵产业园段(东方大道—宜黄公路)路线长6.5 km,立交平均间距1.63 km。
东方大道立交与小鸦公路立交间距仅986 m,不能满足《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7.2.2条出入口最小距离要求,须综合考虑。
图6 港窑快速路立交布置示意图
峡州大道是宜昌市“四纵五横”快速路网的第二纵,立交节点距隧道洞口500 m,南临中南路菱形立交700 m,地势北高南低。
该节点主要转向为主城区与峡州大道北的转换。推荐方案采用对角象限双环式变形苜蓿叶立交(见图 7)。
图7 峡州大道立交方案图
该方案匝道布局紧凑,转向顺畅,造型美观,隧道出口与立交的距离满足要求;比选方案采用对称双环式变形苜蓿叶立交,在港窑路东侧布置匝道,优点是立交距离隧道口距离较大,但主流向线形指标较低。
东城大道平行港窑路走向,为完善区域路网,在东城大道南延段设置互通立交,解决夷陵产业园与港窑路的交通转换。
设计结合地形提出单喇叭互通立交方案和T型互通立交方案(见图8),立交方案比选见表2。
经综合比选,考虑到该节点交通量不大,推荐采用单喇叭互通立交方案。
东方大道为夷陵区双向6车道主干路,在该节点设置菱形立交,主要解决东方大道与港窑路的交通转换。
图8 东城大道南延线立交方案图
表2 东城大道南延线立交比选表
设计结合地形和纵断面设计,分别提出港窑路下穿和港窑路上跨东方大道的菱形立交方案。立交方案比选见表3。
表3 东方大道立交比选表
由于上跨和下穿方案用地和拆迁一致,不进行比选。综合考虑经济、景观以及主线分合流等影响,推荐港窑路主线下穿东方大道方案。
小鸦公路枢纽立交位于宜昌西北部,是小鸦公路与港窑路两条城市快速路进行交通转换的重要枢纽立交。
现状小鸦公路为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 km/h,双向4车道,路基宽度为24.5 m。规划小鸦公路为城市快速路,主线双向6车道,红线宽度控制50~60 m,预留辅路、人行与非机动车道建设条件。小鸦公路枢纽立交将加强夷陵区与城区外围高速公路系统衔接,分流过境交通,构建主城区交通保护壳。
设计结合地形提出对称双环式变形苜蓿叶立交方案和完全苜蓿叶立交方案。立交方案比选见表4。图9为小鸦公路立交方案图。
表4 小鸦公路立交比选表
综合考虑表4的各项因素,推荐采用对陈埫坪安置区影响较小的变形苜蓿叶立交方案。
由于东方大道立交与小鸦公路立交间距仅986 m,设计根据规范要求[7-9]设置集散车道,并自东方大道起设置双向4车道辅道。
东城大道北段与港窑路交叉口设置冷水口菱形立交,解决东城大道与港窑路的交通转换,解决夷陵产业园片区的出行。
在杨家场设置港窑路上跨姜平路连接线的菱形立交,解决港窑路与姜平路、晨光路、夷兴大道的交通转换。
图9 小鸦公路立交方案图
宜黄公路立交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姜家湾村,是宜黄公路与港窑路进行交通转换的重要立交,也是港窑路往返宜巴高速公路的重要节点。
宜黄公路是夷陵区及宜昌主城区连接宜巴高速、沪蓉高速宜昌北互通以及宜秭、宜保两条省道通往兴山、神农架、保康等地的重要通道。宜黄公路正在进行拓宽改造,由双向2车道改造为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为80 km/h。设计提出港窑路从两侧接入和中间接入宜黄公路两个方案,方案比选见表5。图10为宜黄公路立交方案图。
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等因素,推荐采用对在建宜黄公路影响较小的两侧接入方案。宜黄公路与港窑路交通转换采用双车道匝道,匝道设计速度60 km/h。经验算,两侧接入方案通行能力满足要求。
港窑路的建设将完善宜昌市“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建设一个“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新宜昌。
表5 宜黄公路立交比选表
图10 宜黄公路立交方案图
本文分析了港窑路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条件,结合路网进行了交通分析和交通量预测,为总体路线走向的确定指明方向。通过对总体线位研究,重点结合规划路网对沿线7个节点进行了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了合理方案。可为类似的城市快速路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