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伟
【摘 要】作为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批判心理学也是文学理论新范式,在文学作品人物和创作心理解读方面得到了运用,以展现作品的真实意图和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文学理论与批判心理学的关系展开了分析,然后对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进行了深入解读,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学理论;新范式;批判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235-01
文学家在对文学作品展开批评的过程中,过去总是习惯于进行人物和作品价值的简单批评,无法更好地揭示作品。而批判心理学的提出,为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范式,可以立足人物心理和作家心理角度进行无意识动机的查找,因此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一、文学理论与批判心理学
在文学历史上,人们总是尝试从理论上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和文学心理作用展开分析。所以在文学理论中,总是掺杂着各种心理学因素,使文学理论与心理学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而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成为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也对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发了文学理论的变革,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引入了“情结”的概念。所谓的“情结”,其实就是潜意识的复合体,为人类世代心理经验积累后的产物。而在文学理论中,“原型”这一心理学理论的引入,则为文学批判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
(一)文学理论新范式的诞生。在文学理论中,文学批判最早采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学批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学批评的独断论遭到打破,文学创新的心理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坛上开始出现“创作心境”和“情绪记忆”两个理念。其中,前者是对素材主体情感体验的心理美学归纳,后者为作者以情绪、情感为对象在创作活动中实现对情绪、情感记忆的保持和复呈。“情绪记忆”这一概念的提出,超越了文学理论中的认知心理学“表象”,对作家心灵情感维度给予了肯定,使作家在素材积累上获得了特色审美素质[1]。从这一角度来看,素材不再是文学家的理性认识和反映,而是带有强烈感性意味的昔日印象。在该理念的基础上,批判心理学得以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出现,并在文学领域得到了运用。上世纪80年底,开始有文学家运用批判心理学解读文学对象。例如,在阿Q这一人物的研究上,一些学者从变态心理视角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心理为一种变态的反抗,反映了阿Q在剥削阶级的剥削下,逐步丧失自我意识而做出的反抗。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当时引发的阿Q阶级性和思想性矛盾的争论得到了平息,使人们认识文学世界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反映出的道理也更接近文艺创作的本质。
(二)文学批判心理学的解读。文学批判心理学发展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直至我国更多文学家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才逐步上升至文学理论新范式的高度被更多的文学家所接受。在借鉴西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国内文学批评家开始运用无意识理论研究文学人物,侧重进行作家心理无意识层面的挖掘,如老舍、贾平凹和张贤亮等新时期的批评家都开始运用该种理论剖析作家的经历、情感体验和创作活动,以了解作家意识与文本间的关系。对于文学研究来讲,采用该种理论范式进行创作研究,显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文学活动,从而进一步把握美学意蕴。而直至“原型”批判理论的引入,才使得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得以发展成熟。在文学创作方面,一些人甚至认为文学从本质上就是神话传说,可以反映出人们古老的思维方式和构造文学的原型心理图式。受这种图式的影响,人们在描写秋天时,习惯构造悲伤的故事。而在描写冬天时,习惯构造讽刺类文体。运用这种批判心理学理论,一些文学批评家在解读《小鲍庄》时指出,小鲍庄人在受到解放、仇恨等概念冲击的同时,也受制于“仁义”这一集体无意识,导致小鲍庄人对待小翠子、武疯子等外来人或革命等外来思想,都容易受“仁义”支配。在过去,人们在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时,往往运用理性的文学理论范式进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派别文学作品的解读,导致作品中的人物和世界遭到了简单化,无法体现文学创作的真实性[2]。而运用批判心理学这一文学理论新范式,则能使人的心理背后的神秘面纱得到揭示,使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尽管当今文学批评家们对批判心理学仍抱有怀疑态度,仍然处在尝试性的研讨阶段,但是相信随着这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能更好地激发批评家的热情。因此在新时期文学研究中,批判心理学无疑是具有不可估量意义的文学理论新范式。
三、結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文学理论中,批判心理学作为新范式,在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文学领域开始流行开来,直至发展成熟才得到了文学批评家的重视,在文学解读中得到了运用。而运用文学批判心理学对文学人物和作品进行解读,能够更进一步揭示人物的复杂心理和作品的创作情绪。因此相信在文学研究方面,批判心理学在未来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段吉方.反思批判与价值重构——文化研究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及其范式构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6-60+163.
[2]宋伟.“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如何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13,33(05):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