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微电影研究

2018-06-09 03:39常卓瑶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表征微电影

常卓瑶

【摘 要】新媒体视域下,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达加速进入多屏时代进程,在web3.0时代由视觉文化主导的影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数字化设备普及、网络平台播放场所等为微电影制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对文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青年亚文化语境之中。本文立足于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中的表征到嬗变,从而揭示青年亚文化语境下微电影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微电影;表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99-02

自网络上出现微博、微小说之后,微电影开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2010年凯迪拉克携手吴彦祖发布《一触即发》继而开启了微电影之路,此后微电影作品层出不穷,产生了《老男孩》、《爱疯时代》、《我爸》、《青春不散场》、《回家的路》等优秀作品。青年群体作为微电影的最大受众群也参与到微电影制作,其创作大多都是关于青春成长的书写,如《李雷和韩梅梅》、《成人记》、《11度青春》等,青年亚文化在这些微电影的创作中都有体现,从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中的表征到嬗变,再到揭示青年亚文化语境下微电影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一、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中的表征

从早期《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微电影因其极富后现代文化与草根文化特征,而引起网友关注。随着我国网民数据井喷式发展,新媒体的受众也随之而增长,微电影因其时间较短的特征而备受关注,且因制作门槛较低,受到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青睐。

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对亚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即亚文化是在社会上处于边缘地位或从属地位的群体所接受和倡导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从亚文化最初的社会学定义来看,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处于边缘地位的一种文化。而在多元化社会文化体系中,既有主导性文化,又有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青年成为使用这些新兴技术的主要群体,他们容易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有一定程度的消解。

微电影成为其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个场域中也体现其文化观念,是青年亚文化的表征。以大学生群体为例,青年亚文化脱胎于亚文化,与青少年的生活、思维、行为、精神及价值观念等密切联系,往往具有一种与主流相抵抗的色彩,也反映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在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困扰。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借以新媒体的平台,为其在与社会秩序、自我建构中对主流价值的反思与抵抗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场所,以此来对抗同质化。青年的这种抵抗,是基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批评的视角,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电视创作者与电影创作者犬儒主义者的一种抵抗。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自被关注以来就居于对立状态,亚文化所影射的非主流、边缘化的文化价值观,青年人所处于一种追求自我表达与自我实现,在新型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面临的生活状态与前代人迥然不同,于是反叛、不羁、无畏、个性、自我等便成为区别这代人的标签,也正因为他们不同于前代人的表现,推动了微电影的发展。

二、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中的嬗变

随着微电影在本土的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类型化特征,例如商业微电影、公益微电影、励志微电影、表现廉洁题材等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等。与此同时,各大微电影的赛事盛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新媒体受众以青年群体为主,大多赛事以大学生微电影节、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创意微电影大赛、各类国际微电影大赛为主题。而微电影奖项设置的分类愈发细化,诸如公益类、纪实类、品牌类、网络剧榜、电影榜等。微电影的范畴也逐渐扩大,有些网络微型剧甚至也混杂于微电影内。

在微电影的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到青年亚文化的嬗变,首先,中国微电影网的活动类目中出现致力于拍摄女性类视频或微电影的影视作品,由此可见女性主义对青年亚文化的渗透;再次,随着201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微电影创作群体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渗入,同时在受到各类微电影赛事的激励,青年群体更趋向于创作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微电影,例如公益类、励志类题材等;另外,微电影创作体现出青年亚文化的延异,如杰斗文化的出现等,不再将青年亚文化突出特征局限于青少年群体,成年人拥有如孩子般的童心与好奇心也是其生活与处世态度。微电影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青年专业群体,其文化壁垒逐渐被消解,出现平面化的特征,在后工业时代中消费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

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中的嬗变印证了一种文化维度的审美融合,也反映出文化是流动的。戴维·英格利斯在界定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多变的:“文化主要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全部是‘本性的产物。它既不完全是‘本性的,也不是必然产生的方式。如果群体的条件发生变化,它与这种方式会稍有不同。”①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的创作中,随着新媒体环境中异质群体的变化而发生流变。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对受众的研究中提出三种模式,即以霸权为主导、协商式、对抗式的解读,基于此,青年亚文化在微电影的阵地中在这三种模式中均有所体现,如公益类、励志类题材等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微电影创作,是典型的以霸权为主导的创作;再如,如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微电影是一种对抗式的表达;而类于杰斗文化的出现,则是一种协商式的表现。

三、青年亚文化折射出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微电影中所反映出的青年亚文化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虽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措施来规整微电影创作与传播,但其审查制度仍较宽松,微电影创作良莠不齐的状态仍未得到解决。微电影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传播平台,对其制作的要求应当提升,低水准、恶俗内容表达不利于微电影的长效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且付诸相关监管行动的方向。

如何理性地看待青年亚文化中微电影所表达的反叛精神与娱乐精神,也是需要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之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着陆点是非常必要的。青年亚文化并不尽然都是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加以合理引导,对微电影的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微電影的艺术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相反其商业价值却成倍增长。许多微电影因其篇幅的短小而不具备叙事性、创作者因专业水准欠缺导致影视语言的运用也差强人意,导致很多微电影的艺术性较弱、缺乏审美性,在创作水准参差不齐的影响下,大部分微电影均体现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反映出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失范。

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与多屏时代的发展,制作粗糙、同质化倾向的微电影作品已然遭遇受众的诟病,长远来看,人们日益增长的较高审美需求会推动微电影的发展。与此同时,只有微电影产量与质量同步提高,建立一种长效发展机制,才能够使得其艺术创作具有历史价值与意义,于青年亚文化的视阈中丰富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注释:

①[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3.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遏止野火[M].河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表征微电影
“定篇”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表征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