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学习 促进主体发展

2018-06-09 17:15杨良春
教师·中 2018年2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导学自主学习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境导学、助力探究、深化练习、渗透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导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08

作者简介:杨良春(1963—),男,福建宁德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创境导学,在激发兴趣中促进主体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满怀兴趣地投入学习就变得极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唤醒人的学习动机,改变人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自觉参与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入境动情,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促进自身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境导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引入:“我们学了整数、小数等许多的数,那同学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我顺势演示古人结绳计数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并出示图形“ ”让学生猜是什么数,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适时揭示是数“11”,并和学生们一起回顾用小棒、计数器、图形等各种表示“11”的方法,引导温习旧知,在此基础上,出示数列:5、7、A、13……,让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学生明确是数“11”后,我继续激趣:“同样是数‘11,可以用数字表示,也可以用实物或图形表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用字母表示数中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接着开始新知教学。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温习旧知,并适时把握教学契机,过渡到新知的教学,使学生好奇心高涨:“原来用字母可表示‘数呀!”从而对新知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有效促进自身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助力探究,在有效建构中促进主体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当通过预设合理有效的实践活动、恰当的问题或者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主体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就说:“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造、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生吞活剥地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助力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将静态的教材灵活转化为动态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主体有效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发展。

如《圆的面积计算》中,我这样开展“圆的面积公式”探究活动:师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猜想:“这些图形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图形后推导出面积公式,那么圆能不能通过转化为已知图形后推导出面积公式?若能,又该转化成什么图形?”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学生经过探讨明确:圆可以通过转化推导面积公式,但无法确定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教师适时利用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割成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进而将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很好地把圆和转化后的长方形联系起来,快速有效地建构起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巧用多媒体助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圆转化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中逐步推导出面积公式,并不断加深对“形变”而“积不变”内在关系的感悟,巧妙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三、深化练习,在思维训练中促进主体发展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它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练习素材的选择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应积极联系生活,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预设形式多样、反映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有层次的生活化问题,帮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通过开展生动而高效的思维练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中,我这样开展练习活动:教师先出示4、8、6、2、0,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轴对称图形,以此巩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一教学关键点。教师接着把数字“0”和“8”组成“80”,让学生继续判断,再次巩固特征。在此基础上,继续出示交通标志:,学生判断并说明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理由。然后教师小结:“虽然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去掉数“40”后,剩下的呢?”学生判断之后,教师将图形和“80”组合成,让学生深入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之后通过旋转,不断和“80”组成新图形,如等让学生辨析,并说明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理由,不断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数字和交通标志这些熟悉的素材,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让学生在图形的动静结合中,从观察判断逐渐过渡到理解领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放飞思维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厚度与深度的和谐统一,在深度学习视野下的有效训练中,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渗透文化,在拓展视野中促进主体发展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中,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就不断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适时地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的发展史等有关资料。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不断拓展自己的数学视野,在感受欣赏数学美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数学文化的积淀,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引导学生猜想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操作验证得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后,顺势出示课件介紹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他通过分割圆得到正多边形后,进行严谨的计算,得出了精确的圆周率。学生边看边想象,在积极渗透有关圆周率探索的历史中,极大地丰富了数学文化的积累。又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之后,教师引发思考:“数对”这么好用的方法,是谁发明的呢?在学生的疑惑中,教师顺势介绍数学家笛卡尔发明“数对”的数学小故事,使学生在了解有关数学知识产生的文化中,培养起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不仅关注新知的讲授,同时还注重与新知有关的数学文化的传播、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演变发展历史,或关注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在润物无声中渗透数学文化,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促使其在文化积淀中提升数学素养。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师基础,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创境导学激趣、助力探究建构、深化练习训练、渗透数学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从而创设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有效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 慧.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教育,2016(41):31.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导学自主学习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