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融网”为战略抓手建设网络强国,迎接太空时代

2018-06-09 05:32天津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张佑任
网信军民融合 2018年5期
关键词:太空人类空间

◎天津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张佑任

当前,陆海天网空融合一体的太空时代将加速到来,星融网系统工程打造以通信卫星为主的天基网络,融入空基、地基网络,建立“天地融合”的全域通信网,是太空时代重要的战略抓手,宏大的工程构想,有益的创新探索。这一构想,将信息革命、网络强国建设与太空革命融为一体,为太空时代我国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具体方法和路径。星融网从规划变为现实需要精心设计、稳步实施,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共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指出技术创新对于中华民族的驱动作用。信息革命大幕初启,面对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要实现核心技术的“弯道超车”,必须要深刻理解“历史机遇”的内涵。如何把握人类科技发展的趋势,守正出奇,预判趋势,前瞻布局,另辟赛道,变跟跑为领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知道从哪里来,方知向何处去。梳理人类历史发展,我们发现: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空间开拓史。工业革命让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天空,信息革命为人类更高效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工具,为开拓更广袤的太空提供了可能。以太空为高点,陆海天网空融合一体的太空时代将加速降临。

智库的使命在于预判未来,提出对策。早在 1935 年,钱学森先生就提出:“我们必须征服宇宙”。80年后,钱学森智库传承钱学森系统论思想,提前应对太空时代的到来,按照通信先行的发展逻辑,针对当前互联网以“地面为主”的架构缺陷,提出建设“星融网”系统工程,打造以通信卫星为主的天基网络,融入空基、地基网络,建立“天地融合”的全域通信网,为我们进入太空时代提供保障。这一宏伟构想,将信息革命、网络强国建设与太空革命融为一体,为太空时代我国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弯 道超车”, 提供了具体方法和路径。

一、趋势:太空时代将成为人类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革命和空间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二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从几万年的陆权时代,到近代海权时代、空权时代,人类借助产业革命,开疆辟土,走向深远。当地球一览无余,我们必然走向太空。在信息革命的初级阶段,互联网如同工业时代的“电”,很快会从我们的语境中消失。太空空间发展将成为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发动机。网络空间将发挥联通、 融合、拉动、承载的作用,汇聚陆海天的力量,为太空开拓提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当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 让太空时代的开拓,不再是充满硝烟和血泪的殖民史,而成为增进人类福祉,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工程。

(一)时间加速:信息革命助推太空时代到来

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人类走向太空时代的征程。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推动了历史发展。人类用数百万年探索大陆;以1492 年哥伦布跨海为始,探索海洋;以 1903 年莱特兄弟驾机首飞为始,探索天空。下一步,人类必然将目光指向广袤、神秘的太空。众多知名学者均高度关注太空空间拓展,纷纷预言太空时代的来临。钱学森认为:“实现宇宙航行,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此以前,人类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来研究自然和宇宙”。著名未来学家、在《第三次浪潮》中预测了信息社会的托夫勒于2001年指出:“第四次浪潮”将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到来,届时人类将进入太空时代。人类始终在不断增强探索太空的能力。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人类真正触及太空。经过60年的发展,世界科技大国均将太空科技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曾经举国之力方能完成的火箭发射,今天已经可以由私人企业独力承担。信息革命的发展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逐步成为现实,如果说过去只能造出太空舢板,今天已经具备巨舰出海的基础。距离以人类移居太空为标志的太空时代,我们已近在咫尺。

(二)空间融合:网络联通物理空间,陆海天网空一体发展

有学者认为,信息革命引发空间革命,网络空间成为与现实空间并存的新空间。笔者认为,互联网是信息革命的“史前阶段”,它如同工业时期的“蒸汽”和“电”,会迅速消失在我们的语境中,成为泛在的基础资源。当前互联网的承载、传输能力,仍受限于工业文明,是否构成哲学和物理意义上的独立空间,尚有待商榷,但人类可以通过它来管窥未来的特征。今天互联网的革命意义在于产业革命的工具价值和空间联通的融合价值。从工具价值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稿)中认为,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对于社会革命具有重大影响。互联网正处于改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初级阶段,对于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治理的影响方显端倪。互联网将人类文明创新的基础平台拉高到新的阶段,将成为一切科技、经济、社会创新的底层工具和智慧之“基”。从融合价值来看,互联网对于人类思想最大的颠覆在于打破了物理距离的束缚,“一切可被联接”、“一切近在咫尺”成为现实。互联网将成为打通物理空间的“链接器”和“粘合剂”,让陆海天空因网络而融合。基于网络思维,未来对于空间,不会再人为将其割裂,而是作为虚拟和现实交融的整体来看待。太空作为物理空间的高地,也是人类认知的高地,只有通过网络汇聚陆海天的资源,人类才有可能打破束缚,进入这个高地。而通过对太空的探索,人类终将实现对传统物理的认知飞跃,引发新一轮的信息革命创新。因此,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叠、螺旋上升的状态,这就是互联网对于太空时代的价值贡献。

(三)理念升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太空开拓的人类共识

世界各主要大国先后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空间探索和技术开发。继美、俄之后,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纷纷进入太空大国行列。但是在太空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弥漫着冷战思维和战争阴云。美国作为头号太空强国,早期将太空科技作为提升核威慑能力的手段,将谋求太空控制和太空霸权作为保证其单方安全的砝码。2018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太空战略》中, 指出太空探索具有产业经济、尖端技术、国家安全三重价值,柔化了其太空控制的口号。但从其呼吁建立“太空部队”等实际举动来看,美国将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的步伐更加坚定。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人类对太空的开发必然走上军备竞赛、冷战对抗、零和博弈的老路,太空拓展将又成为一部强食弱肉、充满硝烟和血泪的殖民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各民族交往和融合增多,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中国适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共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技术发展将推动人类文明再上一个台阶,极大缓解资源和空间困境,国家间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技术的突破和空间拓展则需要各国的深度合作,面临的未知风险也大大增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共识推动太空拓展,将帮助国家间建立互信,走出安全博弈的“囚徒困境”,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技术进步,最大程度地让太空拓展造福人类社会。

钱学森论坛展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二、对策:星融网是迎接太空时代的战略抓手

实力决定话语权。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到今天发射能力位居前列、空间站等计划稳步推进,我国已经跑步进入太空大国行列。但与太空强国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太空科技发展有三点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在传统技术领域跟跑、并跑多,差距逐步缩小,但颠覆性创新较少,新领域的领跑能力尚不足。二是在最关键的空间安全保障能力方面,特别是信息传输、 态势感知等领域能力尚不匹配。三是太空技术的军民转化效率、对信息技术的融合拉动作用发挥不充分。钱学森智库提出的“星融网”体系,以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为统领,作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系统应用,立足信息技术和太空技术的聚焦领域,针对上述差距,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

(一)通信先行,新道赛跑

人类开疆拓土,必须通信先行,太空空间也是如此。民用通信能力和军事领域空间态势感知能力是通信的重要组成。星融网的构想在于利用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快速增长的优势,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充分发挥天、空、地信息技术的各自优势,通过星间、星地链路将地、海、空和深空的用户以及通信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大容量的信息网络,组建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域的态势感知体系。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太空大国都在调动军民力量,加快卫星发射,部署天基系统,谋求卫星互联网络布局和发展,赛道刚刚形成。星融网借助我方优势,适时提出中国方案,具备了领跑的可能。

(二)反对霸权,保障安全

互联网由于其核心架构缺陷,已经不能胜任太空通信保障的功能。首先是架构陈旧,互联网最早作为地面通信系统,受地面条件限制大,面对超远距离传输,带宽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兼容延迟中断的能力不足。其次是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的核心中枢、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由少数大国掌控,网络监听和攻击事件不断发生,全球陷入“不得不用,用而不安”的尴尬境地。“星融网”力求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对互联网的替代,建立一套自主的设施、协议、系统,解决传播时延、中断、误差、安全性差等诸多挑战,逐渐建立打破“大国中心”的世界信息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保障。

(三)系统思维,工程拉动

“星融网”以钱学森系统工程为指引,统筹总体设计,注重空、天、地、网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打造一套自主运行灵活拓展统筹共建的融合网络,实现全域资源的统筹优化和效率优化。

太空时代的空间探索,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领域、多空间的高度复杂巨系统。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科学思维和系统方法,特别是要首先解决顶层设计问题。中国航天领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航天系统工程理论的支撑。钱学森在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基础上,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形成系统思维,致力于推广这套方法应用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星融网”以钱学森系统工程为指引,统筹总体设计,注重空、天、地、网的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打造一套自主运行灵活拓展统筹共建的融合网络,实现全域资源的统筹优化和效率优化。这一工程不仅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同时兼顾军民需求,为多领域用户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

三、建议: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 造良好创新生态

星融网是太空时代重要的战略抓手,宏大的工程构想,有益的创新探索。从规划变为现实,需要精心设计,稳步实施。互联网从1968年的阿帕网发展到拥有全球40亿用户的基础设施,总结其发展经验,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共建,形成生态;问题在于单边优势,安全性差。星融网的发展路径,应当取其精华,不走老路。

(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共识,提供太空公共产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转化为全球共识,重要一点在于我们不断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以“一带一路”为例,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8108亿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144亿美元,在基础设施、民心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公共产品,形成了互利共赢的格局。太空空间仍然是一片荒原,基础设施建设是开拓的第一步。星融网应当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加强与各国开展国际合作,以提供太空公共产品的格局来进行网络建设,向国际社会发出清晰的信号:中国将本着促进人类福祉的愿景进行太空开发。这应当成为中国走向太空强国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与合作国家积极探索相关规则建立,设立合理有序的制度,包括成立国际组织、签订多边协议,让星融网的参与者合理共享收益、共担责任,避免“公地悲剧”,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信星融网将促进更多国家参与太空开发,推动太空区域合作,增进国家间交流和互信机制。

(二)形成安全开放、多元共建的良好创新生态

创新的最高标准,是形成生态。星融网的建设,相当于在太空通信领域放弃了落后的“柏油路”,错开其他“高速路”,要新修一条自主创新的高速公路。铺设网络、“修路”是前提,“用起来”是关键。必须引导原本行驶在其他道路上的“汽车”归流到我们自己的路上来,成为川流不息的“国际高速”,否则就成了“局 域网”、“县 乡路”,发展空间有限。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把握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安全可控和开放共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立足开放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博弈,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星融网的安全目标应当是动态开放的,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创新要素,构建一个兼容、开放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迭代来保证相对安全。其次是国家主导和多元参与的关系。在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重大技术自主创新领域,国家主导和市场力量在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投入资源大、开发周期长、研究失败风险高,应当由国家主导,研究院所和智库参与,有助于减少研究的外部性。基础研究成果应当加强成果转化,及时与市场分享成果。在应用领域则应当由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良好的结构。星融网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这一路径,形成国家、智库、企业多元参与共建的格局,有效分配国家和市场力量,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猜你喜欢
太空人类空间
上太空,安个“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太空遇险
畅游太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