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阳
【摘要】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经济上要强大,文化方面同样也要强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韩国文字,了解韩民族的文化,理解韩国人的思考方式及韩国社会的走向。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无论在历史还是在现在都进行着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交流中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认识和了解韩国文字也是了解韩国人及韩国文化的必要手段。文化交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我们要学会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接受。目前,对于中韩两国文化关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关于韩国文字和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关键词】汉文化;训民正音;宋理学;韩国文字
一、中国与韩国地理和历史交流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唐之前,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两国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文化传统相近使两国国民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更容易“寻求友谊、繁荣文化”。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文化领域,韩国歌曲、韩国影视剧、韩式服装、韩国料理等早已为国人所熟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韩流”是中国当今社会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青少年价值选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韩流”得以广泛流行,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认同。青少年崇尚“韩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对“韩流”现象的接受和认可,实际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多元化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也体现了今天中国青少年个性化的要求,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韩国和韩民族的友好、相互开展文化交流的意愿。“韩流“能博得国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具有一种异国文化的韵味,更在于国人对这种文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因为韩国的传统文化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其中也包括韩国文字。
目前,对于中韩两国文化关系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关于韩国文字和汉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韩国学者李奎泰(2004)对韩中文化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详细的整理和阐述。在我国,有关韩国文字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很少,相关的研究有,李炬(1993)对训民正音受汉文化的影响因素作了简要阐释;金泰完(1998)具体的将训民正音与汉语复辅音声母做了比较;朴钟锦(1999)对汉语言文字的传播及其对韩国语言文字的影响作了阐述;高静(2006)概括性地介绍了韩文的历史,但只限于对韩文发展史的整理。上述研究虽涉及韩国文字或者汉文化,但都没有从韩国文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正面进行具体、直接、深入的阐述。本文将着重分析韩国文字在产生之前与创制、发展阶段中与汉文化发生的密切关联。
二、韩国文字的创制阶段
目前,全世界共有4000多种语言,而文字才60多种,在世界文字史上,训民正音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新型文字。这套文字以少而精的笔画及其有规律的组合形式准确表达了一个语言的语音系统,其正字法的内容也简单、明确、容易掌握,充分体现了韩国文字的科学性。韩文在创制过程中参照了多个民族的文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汉字造字原理的参照和对汉文化的应用。
中國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一思想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人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然后传人百济和新罗。1392年,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改国号为朝鲜,朝鲜王朝以由儒家思想演化而来的宋理学为基础确立了新的国家体制,以儒家文化道德为立国教民之本。在世宗大王统治时期,朝鲜王朝的国力有所增强,却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只能采用汉字记录。当时,只有少数贵族才认识汉字,普通平民无法用文字互相传递信息,也就无法学习道德准则,社会秩序混乱。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矣”。这段文字是《训民正音》的序文,它充分体现了世宗创制《训民正音》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化百姓,让百姓在习得文字之后,懂得忠孝廉耻,伸其情,守其律。由此可见,韩国文字创制的目的不是针对熟知韩文的知识阶层,而是给一般民众提供一种新的文字。其次,当时与韩国相邻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有了自己的文字,具有民族自主意识的世宗王也必定从周边民族的语文政策中得到了启示,迫切希望创制出一种能精确标记口语的民族文字,因而组织集贤殿学者郑麟趾、申书舟、成三问、姜希颜、李善老等人创制了本民族的表音文字。
三、韩国文字与汉文化的关联
韩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同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将以韩国文字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为节点深入分析韩国文字与汉文化之间的关联。
韩国文字产生之前。韩国语很早就有文字记录,它是朝鲜半岛所有人共同使用的母语,但在韩文产生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韩国人只能依靠汉字来记录韩国语。由于秦汉文化的先进,不同种族频繁与我国交往,尤其是汉字文化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及越南产生了巨大影响。韩国借用汉字的历史很久,公元前后相继建立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都先后使用汉字为书面交际工具。韩国学者认为,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2世纪,随着位于半岛北部的卫满朝鲜的建立而传人的。日本姬路独协大学余焕睿在《汉字与日本文化》中指出:“3世纪至6世纪,先后有汉人和朝鲜人进入日本从事汉字、汉语的教学、翻译、记录工作……”这基本证实了韩国学者的推断。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情况,根据借用的方法,大体可分为固有名词标记、吏读、口诀和乡札等四种。固有名词的标记有地名、人名、官名。例如,新罗、夫馀(地名);百残王(人名);上大等(官名)。新罗时期的国语诗歌借助汉字的音、义标记才得以保存至今。统一新罗王朝的神文王时期,鸿儒薛聪对这些汉字借助法加以归纳整理,使之趋向正规化、统一化,从而…现了吏读法。三国时期的一些国语诗歌就靠着这种标记法记录下来,保存于《三国遗事》之中。从三国到朝鲜王朝的每个时期,汉文诗都在韩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聪延.汉、唐、清时期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兵团党校学报,2010( 03)
[2]卫霞.汉文化在丝路明珠莎车的传播述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3]王浩宇.“汉化”研究及其思考[J].民族论坛,2011(22)
[4]孙启祥.“汉文化”概念及其相关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