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江
【摘 要】传承人是非物质遗产知识与技艺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作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的传承人很少以文本形式记录他们的艺术生涯, 因此,运用“口述”研究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日益受到学者的青睐。本文以“口述”研究方法对淮剧传承人曹阳的学艺、演艺、授艺等情况进行研究,以期为淮剧传承人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淮剧艺术;传承人;曹阳;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18-03
采访时间:2018年1月23日
采访地点:滨海县淮剧团
曹阳简介:男,1957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盐城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淮剧团团长。曹阳同志主演的小戏《三请石爷》曾获国际小戏艺术节剧目、导演和表演三项金奖,也是全国唯一获三项金奖的演员;曹阳创作的大型淮剧《唢呐声声》获第31届国际戏剧节剧目创新奖,现代大戏《苍茫大地》获江苏全国京剧现代戏剧本创作大赛三等奖(第三名)。他主演的淮剧《三秀才》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获优秀演出奖和贡献奖,并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百场奖、双百场奖,同时多次获省戏剧节、淮剧节、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优秀导演奖和盐城市政府文艺奖,被省文化厅表彰为省文化先进工作者。
一、淮剧世家,三代传承
曹阳是江苏淮剧届鲜有的三代传承人,他出生淮剧世家。家庭的浓厚艺术熏染,自身的天赋与勤奋,一种天然生成的淮剧艺术情愫与内在的艺术追求在曹阳的艺术血液中凝聚、流淌、升华,造就了淮剧界著名的演员与导演于一身的淮剧表演艺术名家。
在我们江苏淮剧界三代传承的唯独我一个,像好多淮剧名家最多是两代。爷爷曹月红是当时淮剧有名的四小名旦之一,他是淮剧曹家班的班主。解放后,曹家班响应政府号召并接受政府管理,改为射阳淮剧团。奶奶是当时有名的淮剧施家班的施雨兰,是演小花脸的。父亲曹彬和母亲郭玉蓉都是当时著名的淮剧表演艺术家。我的舅舅是解放前有名的淮剧郭家班的。我们这三代都是在淮剧界有一定影响的淮剧世家。
虽然曹阳的爷爷奶奶和父母亲都是淮剧名家,但曹阳一开始接触并学会很多唱段的戏曲不是淮剧,而是京剧。在当时特定的年代中,即文革时期,京剧样板戏成了戏曲的主要呈现形式,那个年代的人基本都受到京剧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的熏染。曹阳真正走上淮剧之路是滨海成立淮剧团并招收学员的机遇,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这个职业受到很多青少年的青睐。
父亲在文革期间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商店工作,平反后调到射阳淮剧团工作。1973年,滨海成立淮剧团,父亲从射阳淮剧团调至滨海淮剧团并担任筹建工作。我当时在初中二年级读书,16岁招进滨海淮剧团。当时考滨海淮剧团时唱的不是淮剧,是京剧。当时我不会唱淮剧,因为文革期间父母亲被下放,对唱戏失去希望,当时就不让我唱淮剧。但那时流行京剧样板戏,在这种社会艺术文化氛围中,我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很多京剧唱段。后来我就凭借着我的京剧唱段考进了滨海县淮剧团,开启了我的戏曲之路。
二、随团学艺,崭露头角
16岁的曹阳被招进滨海淮剧团后进行了艰苦地学习与训练。戏曲的基本功与唱腔训练成了每日必修功课。随着技艺的增长,每一个淮剧演员都想演主要角色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地训练和用心地体悟,曹阳成了当时那一批学员中最早登台演主角的演员,从此,演艺道路逐渐走向成熟。
随团学艺学了四年,刚进剧团时每天的任务就是练功,当时的教学是口传心授,有专门的老师带着我们训练。这样持续了四年。记得是1977年,我们这一批学员可以跟团演出了。经常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并体验农村生活。我是我们那一批学员最早上台演戏的,当时演的第一部戏是《小店新风》,还有《两张发票》。真正担任主角是《小刀会》中的刘丽川这个角色,当时我是C主角。后因主演徐彩魁老师嗓子出了问题需要治疗,这时团里就让我来主演。我接收《小刀会》演出任务后排练了一次就顺利过关了。当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主演。后来古装戏解禁,剧团开始排练古装戏。由于主演《小刀会》的成功,当时剧团排练《秦香莲》时我就担任主演韩奇的角色。这部戏到上海挂牌演出三个月,挂牌名单中就有我,当时非常兴奋。
三、 敢挑重担,大胆创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地方政府将将更多精力投放在经济发展方面,以致于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发展态势。面临这种局势,曹阳临危受命,1985年担任滨海淮剧團副团长,1987年担任滨海淮剧团团长,为淮剧艺术及淮剧团的发展呕心沥血,大胆创新,为滨海淮剧团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1987年担任滨海淮剧团团长时,淮剧演出市场已严重滑坡,,当时剧团财政非常紧张,全团七十余人要生活,工资无法按时按月发出,演出设备也陈旧破烂,剧团人员人心惶惶。我是当时剧团的希望,大家都盯着我曹阳。当时我真是一筹莫展,陷入人生中的最大困境。为了淮剧发展,为了剧团发展,我别无选择,只能担当。就这样,我带领全团人员,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风雨交加的春秋岁月。
身为淮剧团团长的曹阳不仅在管理上负责全团的日常各种繁琐的工作,还要在业务上思考和提升剧团的演出活动和质量。为了淮剧团的生存与发展,曹阳重点在打造精品剧目上下足了功夫。在这个过程中,曹阳不仅要参与创作,还要参与表演,更重要的是担任导演任务。
我作为淮剧团团长,由于剧团人员流失严重,行当难以凑齐,一个新戏排演,人物行当总是不全,怎么办呢?我就说我来演吧。我从小生、老生、小丑一直演到黑脸的包拯。演出中,有的戏比较适合我的戏路,这样我很顺手。有的戏完全不适合我的戏路,我只能大胆创新,凭借扎实的表演基础,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一闯救活了淮剧团,同时也拓宽了我的戏路。记得当初计划排演由我、徐红珠、宋道林作为主演的《包公探阴山》这出戏时我四处筹资,后来在我们努力下,这部戏演出非常成功。正是这部戏救活了我们这个困境中发展的剧团,后面三年的日子对于我们这个淮剧团来说日子好过一些了。
经过曹阳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大胆创新,滨海淮剧团始终在前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全省众多的淮剧表演团体中,滨海县淮剧团在人才、设备、经费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不占任何优势。但这个剧团不甘落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一直存活于这个团队中。尤其是为了淮剧事业、为了淮剧团的生存与发展而敢想敢干并大胆创新的的曹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各级领导和群众,人们称曹阳为“拼命三郎”。在曹阳担任淮剧团团长期间,省市举办的各种赛事活动他都是积极响应和踊跃参加,并都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在历届的淮剧节更为突出。
1986年,曹阳既当演员又当导演的现代大戏《哆来咪》参加江苏省首届淮剧节,荣获演出、编剧、表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五项大奖,并拍成电视戏曲片在全国发行上映引起反响。
1992年由曹阳导演的现代大戏《还春记》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淮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及剧本、导演、伴奏等多项奖励。
1998年由曹阳主演的现代大戏《三秀才》参加江苏省第三届淮剧节,荣获演出、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九项大奖。该剧同年被选拔赴南京参加江苏省建国五十周年国庆优秀剧目展览演出,2001年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览演出。时任中国剧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何孝充看了此剧称赞《三秀才》演员刻画人物最成功。时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戴英禄看后称赞该剧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逗人的喜剧风格、感人的戏剧情节、深刻的主题思想。
2002年由曹阳主演的现代大戏《咚咚哐》参加江苏省第四届淮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主演优秀表演奖及舞美、表演等单项奖。
2006年,该团又编创了现代大戏《芦花湾》参加江苏省第五届淮剧节,荣获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及导演、表演、音乐设计等多种单项奖。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级淮剧团在戏曲事业发展严重滑坡和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维持剧团正常运转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地编创排练各种大型和小型剧目以参加省、市重大艺术赛事活动,并能够取得满意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曹阳,这位为滨海淮剧团争得荣誉,为江苏省、盐城市戏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集演员与导演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家已成为淮剧艺术界众人瞩目的新星、能人。盐城市文化局曾于2000年多次动议调他担任江苏省淮剧团团长,终因滨海县委、县政府惜才不放而未能成行。尽管如此,曹阳仍然在不遗余力地传播和传承着淮剧表演艺术。
四、导演淮剧,处处传承
曹阳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曹阳的导演天赋受其父亲,著名的淮剧表演艺术家曹彬先生直接影响。曹阳父亲曹彬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戏曲导演。淮剧团因经济困难,排戏没钱外请导演,作为剧团团长的曹阳只能自己上,加之天赋聪明,由他执导的戏,如现代大戏《哆来咪》《迎春记》、小戏《吞金记》等,参加省、市艺术赛事活动均荣获过导演奖和优秀导演奖。
其实,我的导演天赋在随团学艺时就已显现了。当时我学艺时学得最快,这样我就教别人表演,这就是当时最初的导演,然后再慢慢过渡到导演整部戏。我在2000-2002年就读了南京大学首届编导专业方向研究生班。此前1989年我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函授班学习三年。我不仅导演过多部淮剧,还导演过扬剧、淮海戏、柳琴戏、沪剧、丹剧等许多江苏地方戏曲剧种,很多经过我导演过的戏都获得奖。我现在可以说是淮剧届年龄最小的导演了。导演需要表演基础的,没有表演基础,导演就是纯理论知识。2003年由我导演的小戏《三请石爷》在首届小戏艺术节获得全国唯一导演金奖、表演金奖。2015年我导演的《鸟归巢》参加全国小戏艺术节获得全国唯一的编、导、演金奖。
集演员与导演于一身的曹阳在传承淮剧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作为导演要研究和熟悉淮剧各个门派的表演风格,并能够将这些表演风格融会贯通,根据剧本、人物、情节、情绪需要灵活运用。所以说,曹阳的淮剧传承不是仅仅传授某一流派的表演风格,而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承,真可谓导演淮剧,处处传承。
我的传承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敢于创新。在传承过程中,根据人物需要研究表演动作,突破一些传统的不合当下生活和审美趣味的程式化表演。我在保持传统特色内容之外加入和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欣赏习惯的新元素,这样淮剧的普及率会很高,因为这样做观众喜欢啊。我其实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淮剧传承者,很多淮剧团请我去导演,这个过程我就根据演员特点进行传授淮剧表演艺术。我的传授方法就是口传心授,很多剧团和戏校经常请我去授课,其主要原因是我传授的东西较为新颖,学员很容易接受并很快能够掌握相关表演技术。我在传承中尽量让学员了解各个淮剧表演流派的基本特色,我研究和揣摩淮剧名家的表演风格及唱腔特点。在导演过程中就可以融会贯通,而不至于只教一个流派,因为艺术表演就是在博采众长和融会贯通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淮剧艺术表演的发展。
在传承淮剧过程中,曹阳一直在思考人们对淮剧认识的误区,这种误区往往会影响着特定的观众群,当人们固守传统而墨守成规时,人们就不愿意接触淮剧,当人们用一种新的观念和态度去认知淮剧时就会主动去接触,逐渐慢慢喜欢淮剧。因此,任何地方戏曲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接受者,接受者对地方戏曲的认知至关重要,淮剧如何在丰富和多元的文化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关乎淮剧的命运与前途。
人们常说淮剧“土”,我很喜欢淮剧的“土”,淮剧的珍贵之处就是“土”,这种“土”接地气,“土”中有“雅”,“雅”中有“土”,这才是淮剧的真正特色。还有就是人们一听淮剧就说“哭腔”。其实,我们淮剧有三百多个曲调,很多曲调是非常优美的,不全是“哭腔”,这就需要淮剧工作者去挖掘,因此,我在排戏时在保持淮剧本土特色时经常融入很多新的元素在里面,让不同年龄的人慢慢接受和喜欢淮剧艺术,这是淮剧传承的关键问题。淮剧的发展要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以前老艺人唱戏时吐字很重,这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有关,现在扩音设备这么发达,这就需要改变过去的吐字发音。淮剧的表演形式也要有所创新,传统戏曲的程式如何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戏中,新编的古装戏及老戏新排都要考虑当今社会的观众的审美趣味。还有淮剧的唱腔要多元化,淮剧的流派要百花齐放。时代发展了,条件改变了,淮剧的创新是必然。因此,淮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大胆创新并给予纠正,我们淮剧要有一些有识之士在保持淮剧本真特色同时要敢于改革和创新。继承是必需的,创新是必要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的。
地方戏曲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理论研究者,也需要表演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要有观眾群体。观众乐于接受和喜欢,经常去剧院看戏、品戏,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是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舞台与观众是一枚银币的两面。我们既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作为演员,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淮剧,才能不忘初心;作为剧团,只有坚持不懈地打磨经典,结合地方文化及观众审美需求创排新戏,才能让更过的人关注淮剧,了解淮剧,走进剧院欣赏淮剧。因此,观众看戏是淮剧传承的根本所在。现在国家对地方戏曲的扶持力度很大,盐城的各个淮剧团都有“惠民演出”,这是培养观众的利好举措。但现在观众群年龄主要以五十岁以上为主,年龄偏大。如何培养新的观众很重要。看戏首先是兴趣很重要,这个兴趣最好从娃娃抓起,因此,淮剧进课堂很有必要,但淮剧进校园不能曲高和寡。我最近在酝酿一个计划,就是做一个“唐诗变淮剧”的计划,将唐诗以淮剧音调来演唱,这样既学习了唐诗,又普及了淮剧,在中小学生中慢慢渗透淮剧的音调和音感,让中小学生对淮剧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审美心理和欣赏特点选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淮剧曲调进行普及,不要到中小学校演出整段难懂晦涩的唱段,这样他们不感兴趣。如何慢慢调动中小学生对淮剧的兴趣不能一蹴而成,要长期慢慢地渗透,关键是孩子对淮剧的兴趣培养很重要。目前正在与教育局酝酿淮剧进课堂事宜。
五、结语
集演员与导演于一身的淮剧名家曹阳先生从一个普通演员到破格的县级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从初中学历到南大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从普通职工到淮剧团团长再到文化局副局长,人生旅途足迹熠熠闪光,但伴随他的始终是“德艺双馨”的艺术目标和做人准则。作为淮剧演员,曹阳从未放弃过对淮剧艺术的钻研与热爱;作为剧团领导者,曹阳敢想敢做敢创新;作为导演,曹阳处处在传承着淮剧的表演艺术,曹阳导戏是触类旁通、博采众长,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很多剧团的年轻演员,每到一处就是曹阳对淮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之处。如今,曹阳又担负着重振滨海淮剧团的重任,面临着剧团发展的不景气,人才的流失,如何重振滨海淮剧团并将淮剧艺术发扬光大是曹阳的又一个艰巨任务。我们相信在集演员与导演于一身的“拼命三郎”曹阳的组织和带领下,滨海淮剧团一定能够重振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