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
【摘 要】我曾驱车采访了东北三省二人转专家王肯、王兆一、那炳晨、马力、靳蕾、耿瑛与二人转老艺人王忠堂。采访中普遍被专家们提到的一个重点,就是二人转的活“化石”——艺谚。
【关键词】二人转;艺谚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40-01
我们先谈谈被二人转专家与艺人经常提起的“宁唱欢了,别唱蔫了”。二人转剧作家王肯在《土野的美学》一书中曾写到:什么是戏?艺人说“留住观众就是戏”、“宁可唱欢了,不可唱蔫了,你蔫观众也就跟着蔫,留不住观众,戏也就留不住”。可见,“宁可唱欢了,不可唱蔫了”这句艺谚在二人转表演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要想作,得心眼活;心眼不活,是瞎作
著名二人轉艺人李青山在谈论二人转表演时曾说,“要想作,得心眼活;心眼不活,就是瞎作”。心眼活,就是要动脑筋琢磨,用心去演。
1955年春天,李青山给长春地方戏队排练拉场戏《马前泼水》。在排练过程中,李青山总是对扮演朱买臣的男演员不太满意,觉得他没有把角色的穷酸劲表演出来,经过几次亲自示范还是不见起色。于是李青山就坐下来给大家讲朱买臣打柴获得温凉盏的故事。接着他又讲了两个穷书生落榜后经常愿意发脾气的故事。还没等李青山讲完,那个男演员忙抓住李德胳膊说:“李老师这回我懂了,朱买臣本身就穷得直上火,这时又来个崔氏女,他就更上火了。”李青山点点头,“不这么琢磨戏,你就演不好。”
二、不下苦功,难得好艺
学艺,就是“嘴勤点,眼勤点,手勤点,身勤点”。很多观众都说刘士德的《浔阳楼》唱的好,可当年他学唱这出戏时,着实吃了很多的苦。
刘士德二十三岁那年,有一次在农村唱屯场。观众点戏,非要他唱《浔阳楼》,可当时刘士德还没学这出戏,于是连忙出去道歉。这时,就听班上有人说:“连一出《浔阳楼》都没有,还想兜单!”刘士德一听,脸上虽然没动声色,但心里却很着急。暗自下决心:三个月内,非学到手不可!刘士德经打听得知,离那二百里的大榆屯艺人“瞎苞米”会这出戏。于是他背起行李,追去学艺。瞎苞米一天演三场,刘士德就天天晚间预备酒,下了戏请他喝两盅,他喝完酒,一高兴,就躺在被窝里给刘士德念戏。每天念完戏,已经是半夜一两点了。可刘士德还是舍不得睡,用被蒙住头,自己叨咕词,连做梦都在背词,常常是睡着睡着,冷不丁就醒过来,这时的天才蒙蒙亮。他摸索着套上棉裤,刘士德又去外面喊嗓了。
数九寒风,有一天刘士德刚一张嘴,就觉得嘴边上一阵麻。当时他也没在意,仍然继续喊嗓。太阳出来了,到了吃饭的时间,“瞎苞米”喊刘士德回屋吃饭,刘士德一进屋,大家看他愣了,都问他腮帮子怎么了,刘士德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摸,才发现脸上冻起了一层泡。吃完饭,冻僵的脸渐渐缓和过来。即使这样,他也没耽误学戏,照样早起练嗓。仅仅十六天,刘士德把《浔阳楼》全学完。辞别了“瞎苞米”,回到他原来的班,晚上唱时,大家全都惊呆了,看着刘士德脸上累掉的肉,腮帮子上冻起的泡,都说:“你啊,真是见艺不要命啊!”
三、跑观众,走一条道
艺人们常说:“唱要与观众走一条道。”这样观众才能爱看,二人转才不会被“唱蔫了”。所以艺人们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
场上观众多,口味就不一样,有爱听说的,有爱听唱的,有爱看扭的,还有来凑热闹的。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开唱,需要靠艺人们上台前对观众进行观察,下场后用心总结,摸清大多数观众心理,对症下药。艺人刘长条子谈艺时说,“江湖不叫江湖,叫‘奸猾,这虽然是贬低我们的词语,但其中也有一定的道理。江湖人若像个木头桩子,早饿死了。”
刘士德二十四岁那年在舒兰县小城北的朝鲜屯唱过一次。那天刘士德刚上台唱了两句,下面看戏的一个老乡就开始喊:“别唱了别唱了,来扭达①的!没有扭达的不好看!”朝鲜族老乡最不喜欢二人转的唱,他们喜欢舞。于是刘士德就开始跳三场舞,他刚一上场,刚才那位喊不让唱的老乡就坐不住了,拉着旁边的人开始学刘士德的动作扭了起来,不多一阵,场下一大半的人都开始跟着扭,有学一男一女二人扭的,也有扭朝鲜舞的,还有连喊带唱乱比划一气的,当时的场面别提多热闹了。这可把刘士德和别的艺人高兴坏了,一个个捂着肚子乐。
还有说口。朝鲜族老乡喜欢说口,越有笑料的说口越受欢迎。所以当时刘士德一合计,既然到朝鲜屯了,就应该给乡亲们整个朝鲜族风味的说口,于是白天的时候他就找了个朝鲜族老乡,学了几句朝鲜族话,晚上表演的时候即兴加在了一段“口”里。因为学的时间短不熟练,再加上语调天南海北,刘士德说的这段口把那些朝鲜族老乡乐坏了,嗷嗷喊好。这是老乡们自己的语言,他们觉得刘士德学他们说的话,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十亩地,不换一出戏。”这是观众热爱二人转的态度。只有勤学、苦练、与观众走一条道,戏才能做到“宁唱欢了,别唱蔫了”。
注释:
①指二人转中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