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刀会》看关汉卿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2018-06-08 10:19张为
戏剧之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关汉卿历史剧

张为

【摘 要】元杂剧《单刀会》是关汉卿笔下一部根据三国历史改编而成的历史剧,该剧体现了关汉卿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关汉卿历史剧创作的历史特点有:历史事实服从作家的立场选择、形象塑造服从作家的情感偏向、历史诠释服从作家的前定观念。

【关键词】《單刀会》;关汉卿;历史剧;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06-03

在关汉卿的戏曲剧作中,历史剧占有相当分量的比重。关汉卿创作的历史剧与历史事实相比出入不小,这种出入主要表现在关汉卿历史剧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成分与史书上的记载不一致。本文将以元代杂剧《单刀会》(又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为例,说明关汉卿历史剧与史书所呈现的历史事实之间差异的表现及其历史剧创作的基本特点。

《单刀会》通过讲述关羽应鲁肃邀请单刀赴会、慷慨陈词拒还荆州、最终全身而退的故事,表达了关汉卿对“汉家”英雄的赞颂(实即对元代胡人统治的不满)。《单刀会》剧情与相关历史事实有不小的出入,细关这种差异,人们会发现历史剧创作中的艺术修辞与价值观念表达的奥秘。

一、历史事实服从作家的立场选择

历史剧创作总是要依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同历史小说那样,中国古代的历史剧创作一般都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①。历史剧本虚构的根据,却不在历史上的“实事”,而在创作主体的心理、情感、政治或文化立场等的需要。所以,历史剧作家在创作时,虽然也会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但绝不会拘泥于历史事实,他会根据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增、删、改,在融入自我思想的同时体验人物情感,然后进行艺术抽象,塑造人物形象。《单刀会》的创作便是如此。

关汉卿杂剧《单刀会》的故事原型取自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在刘备拿下四川益州之后,鲁肃受孙权之托向蜀汉索要借用的长沙、零、桂三郡,蜀方大将关羽单刀赴鲁肃处进行外交谈判: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②

这段史实表明,历史中的蜀汉一方在做事时并不高尚,甚至可以说理亏:刘备战败,“借”东吴之地以立足,然而,在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后,却丝豪不顾东吴的利益诉求,拒绝归还对方。这段历史记述中的几处细节值得后人注意。首先,鲁肃与关羽所部互不信任,发生过几次军事纠纷,“肃常以欢好抚之”,这表明关羽并非一个宽厚君子。其次,在刘备拿下四川益州、地盘进一步扩大之后,东吴索要刘备一方借驻的三个区域时,“备不承旨”,公开地耍起无赖了;在债主方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得已归还了三郡之外的一个小地方。所以在谈判过程中,“肃因责数羽”,明确指出关羽一方理亏之处,当关羽随从之人就不归还东吴土地进行狡辩时,鲁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可见关羽为代表的蜀汉一方在道义上处于下风。再次,关羽赴鲁肃处谈判,史载“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由此可知关羽“单刀赴会”是双方的军事约定,并非其个人多么英勇神武。可见,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的形象既不丰满,也无令人可敬之处。

关羽的真实形象,还可参看裴松之对上述记载所作的引注。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③

关羽与鲁肃相会,关羽自认为蜀吴双方联合破曹,蜀方功不可没,但功不能白立,侵占吴国几块地方自属应该。鲁肃却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初抗曹时刘备兵力不值一提,借给他几块土地也只是解刘备一方无处立足的燃眉之急,是出于恻隐和怜悯。你们现在已有自己的地盘,就不能再赖着别人借驻的地方不还。借东西要还,这是老百姓也懂得的道理,难道统领一方的诸侯还不懂这种简单的道理吗?一番话说得理直气壮,关羽无言以对,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关羽的形象。

自班固在《汉书》中明确把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则概括为“实录”后,“实录”就成为历史著述中最为重要的准则。《三国志》作为一部史书,必然受以“实录”作为最大特点的史传传统的影响。“实录”也就是要求作史之人真实客现地叙述历史事件,不因个人的主现好恶来随意增删历史、夸饰贬低人物。因此,在“实录”这一史学传统的影响下,陈寿在撰写“鲁肃传”中的鲁、关相会时,其所描写的关羽形象具有很大程度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然而,在杂剧《单刀会》中,关羽的形象与《三国志》中的记载完全相反。关汉卿不满蒙元的政治统治,他要借戏剧表达其汉族政权为“正统”,以此影射蒙元政治的不合法性。为此,关汉卿在创作时只保留了关羽“单刀赴会”的事实,而把鲁、关会中的人物言行及角色表现来了个颠倒,把关羽刻画成正面人物形象,鲁肃作为陪衬出现。对历史经过一番增删添改,将“历史事实”谈成了一个“艺术故事”。原本是刘备集团借占荆州不还,鲁肃以理服人,以至于关羽“无以答”;而在杂剧《单刀会》中,面对鲁肃的问责,关羽的回答却铿锵有力,通过第四折一套曲牌连唱,压制得鲁肃无言以对。

就艺术情节而论,《单刀会》的矛盾冲突在此被推向极致。面对东吴索地的要求,关羽以汉室正统为由对东吴进行反驳,否认东吴对荆州所有权的合法性,后又以武力威逼,让鲁肃为代表的东吴一方放弃了索地的要求。《单刀会》中关羽的作为虽然与《三国志》中的史实明显不符,但是关羽的唱词与事件中人物身份及心理相符,与关汉卿所处时代汉人对蒙元政权排斥的心理一致,故而在历史上为人們所接受。

《单刀会》的内容向人们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历史剧改编是戏剧作家“六经注我”的艺术体现,是作者借历史发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企图的艺术话语之所,在历史剧领域里,没有历史事实,只有艺术表现。

二、形象塑造服从作家的情感偏向

在历史剧创作中,作家倾向首先表现塑造人物时的情感。一般说来,作家会对他所喜爱的人物尽量往好处塑造,哪怕这一人物的性格、语言等因素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因为他明白自己是在“写戏”而不是“写史”。为了剧情和人物形象发展的需要,戏剧作品中的人物与剧情可以与史载历史不一致,甚至可以完全相反。

为使关羽形象高大、性格丰满,关汉卿在“单刀会”的剧情设计上,删去“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的史实,以及鲁肃舌战关羽时所提到的刘备一方“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的狼狈状态,而让鲁肃围绕“信用”纠缠关羽,这样就使得刘备集团形象得以美化,使得关羽能够在道义上站稳立场,留有足够的反击余地。

在做了上述的铺垫以后,关羽便可以在道义上对鲁肃进行精神反击。关羽作为“匡扶汉室”的忠义之士、叱咤乱世的英雄人物,面对鲁肃设下的鸿门宴,自当表现出英勇正义、无所畏惧的一面:

(甲士拥上科。)(鲁云:)埋伏了者。(正击案,怒云:)有埋伏也无埋伏?(鲁云:)并无埋伏。(正云:)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段。(做击案科。)(鲁云:)你击碎菱花。(正云:)我特来破镜。④

一段明场上的争斗,打破了讨还荆州的僵局;杀机四伏的凶险气氛,使人感同身受。无论是言语交锋上的咄咄逼人,还是拔剑而起的豪情万丈,无不表现出关羽光辉正义的神威形象,无愧于第三折“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⑤的夫子自道。

在全剧结尾,关羽唱道:

【离亭宴带歇拍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⑥

江头辞别,关汉卿选用“凉风冷”“芦花谢”“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云帆扯”“江心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以“心中喜悦”反衬孤胆英雄单刀赴会的无惧无畏。结尾一句“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讴歌了英雄关羽的气节与忠义。

同一个人物,戏曲表现与史书记载反差如此之大,表明艺术人物塑造并不取决于历史事实,而是取决于作家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情感诉求。《单刀会》所体现的作家的艺术情感是双向的:既要顾及剧中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内心情感,又要将作家自身的社会情感移入剧中人物身上,此所谓源于史实又要高于史实。史实中的关羽在借地不还之事上自知理亏,因而与鲁肃辩论时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杂剧《单刀会》中的关羽在行为表现上就突破了历史事实的局限,他单刀赴会进行判断不仅不觉理曲,还觉理直气壮: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⑦

这两段雄浑壮阔的连唱所表现的关羽的豪情和胆气,让听者只觉得荡气回肠、热血上涌。凡有历史感者皆知:此唱段表达的根本不是三国时关羽的情感,而是关汉卿本人的历史和社会情感:怀恋汉邦旧权、渴望斗争与反抗。这种情感在下面一段唱词中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⑧

这段唱词慷慨激越而又苍凉、悲壮,一连串五个“汉”字连用,表达了作者在“汉家陵阙”后的满腔悲愤。在剧本结尾【离亭宴带歇指煞】唱段中,“急且里倒不了俺汉家节”一句,可谓画龙点睛,为全剧暗含的不畏蒙元强权的主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此剧中的关羽分明就是关汉卿自己,所言、所唱皆是关汉卿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在此意义上,戏曲作品是中国古代作家表达自身情感的艺术话语,是戏剧领域中作家的“情语”。

三、历史诠释服从作家的前定观念

中国古代的史传历史虽然追求“实录”,但也讲究“微言大义”,通过特定的叙事方式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褒贬。关汉卿吸收、借鉴史传历史著作的写法,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中,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念融入作品之中,对历史进行艺术化的诠释。

戏剧家诠释历史的前提是他在虚构历史前已经有了前定的观念,前定观念决定着戏剧作品的“主脑”亦即“作者立言之本意”⑨,如《西厢记》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牡丹亭》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观念。从中国戏曲史的情况来看,戏曲作品作者立言之本意,其实就是作者前定的观念,尤其是作者政治观、社会观与历史观在历史剧作品中的体现。

戏剧作家的前定观念受其社会身份和处境的影响。关汉卿所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之一,在蒙元王朝野蛮的统治和民族压迫下,汉族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关汉卿以笔为旗,借历史上蜀汉与东吴间的土地纷争,影射蒙元政权政治统治的不合法性。关汉卿创作《单刀会》的前定观念就是“汉家政权是正统”、“政统具有正义性且必战胜非正统的强权一方”,在此观念下,作为“汉家”代表的关羽虽处弱势(单刀赴会),却以自身的勇猛与大义,战胜了重兵包围之的东吴一方。

《单刀会》是如何植入作者前定的思想观念呢?关汉卿采取了如下两种方法:首先,他对刘备集团占据荆州不还的史实加以掩饰,从而否定了“羽无以答”的历史真实;其次,剧中虽然提到刘备集团占据荆州的事实,却对之避而不谈,只在正统性上做文章,使得刘备集团占据荆州的合法性得以成立。通过上述叙事手段,《单刀会》剧情得以沿关汉卿的前定观念前进和发展。《单刀会》之所以如此立意,是因为关汉卿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或还原历史,而是通过戏曲作品表达自己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其内容虽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甚至相反,却符合作家的情感、愿望,也符合蒙元时代汉族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广大被压迫者的精神诉求。

在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剧作家在创作时所持的前定观念意义重大,因为它将主导作家通过艺术叙事对真实的历史进行修正与更改,并通过艺术传播的方式改变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改写了真实的历史。例如,在杨家将戏剧故事中,潘仁美残害忠良的奸臣形象为人熟知,大多数人误以为“潘杨斗”就是北宋初年真实的历史,以致在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中的“潘美”是北宋开国时的能臣干将。《单刀会》也属于这样的作品。关汉卿在剧中人物角色的安排上,反历史事实而行之,让关羽反客为主,面对鲁肃的质问不是无言以对,而是据理力争,甚至对鲁肃咄咄相逼,这虽然与史书记载的事实不符,却合乎人们情感和愿望的情理。

注释:

①章学诚:《丙辰札记》,《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页。

②③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753~754、754页。

④⑤⑥⑦⑧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汉卿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96、87、96-97、91-92、94-95页。

⑨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年,第7页。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关汉卿历史剧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关汉卿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戏词救命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