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前早期电影流派中心理描写美学

2018-06-08 10:19余芊
戏剧之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先锋派印象派

余芊

【摘 要】电影是梦,是幻觉,它在很大程度上对心理的表现不亚于对客观现实的重现。在电影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各个国家、各个学派的发展,在较早期的电影发展中,不乏对电影中心理表现进行的种种探索。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同的电影流派在电影心理描写方面,已经将技法与美学表达运用得比较完善。本文在世界电影史背景下,以不同电影流派中有关电影心理描写的叙述为基础,旨在探寻早期各学派中电影人物心理表现的手段。

【关键词】电影心理描写;印象派;先锋派;蒙太奇学派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13-03

电影从诞生至今,作为一种艺术,其表现形式与表达内容都经历了极大的发展。从一开始卢米埃尔兄弟运用极简的手法对于现实片段的短暂呈现,到现在创作者们运用各种电影语言、电影技法进行叙事或表意的电影艺术创作,电影的美学发展毫无疑问经历了一个具体的演变过程。自从电影开始运用特有的语言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刻画,也就意味着电影自身的表达内容开始变得丰富,表达技法也由此得到了发展。如果说电影是梦,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注重心理或者说是思维、意识的描写。在早期电影发展形成的各个流派中,许多流派都对电影人物心理描写的美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法国印象派到先锋派、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学派,对于人物心理描写有较多关注,各个学派交叉影响,后人融会貫通,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诞生了“意识流电影”“心理惊悚片”等将心理描写发挥到极致的影片。

本文从电影史的角度出发,截取早期电影各学派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典型美学表达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探寻电影中的心理描写在早期电影史上的发展脉络。

一、心理描写作为美学表达

在世界电影史中,心理描写通常作为一个偶尔出现的名词出现在电影史学家的著作中,并没有史学家以心理描写作为切入口,系统阐述其发展历史。以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为例,乔治·萨杜尔在这部著作中零星提到了不少关于电影语言的发展问题。关于人物心理描写,“心理电影”“心理分析电影”这样的字眼也时不时出现在文章中。通过对这些散落的信息进行整合,可以窥见早期电影中心理描写手段的发展过程。

在最初的喜剧电影中,心理刻画已有了雏形。“第特的噱头表演比追逐表演要用得多,1905年,他去意大利以后,代替他的位置的麦克斯·林黛放弃了噱头,采用了心理刻画和表现可笑的情境的方法。”可以看出,麦克斯·林戴这位法国喜剧演员,已经用心理刻画的方式去塑造形象,传递情感。在格里菲斯的影片开始流行的好莱坞初期,乔治·萨杜尔提到了“格里菲斯对影片主人公心理的描写仍有过于简单的缺点。”此时心理描写成功与否,开始成为评判一部电影优劣的标准。到了法国印象派先锋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时期,对于心理描写相关问题的关注开始进入展开期。

随后在苏联学派的章节中,心理描写也作为重头戏出现,他认为普多夫金的作品在形式上属于心理学作品,同样注意心理描写的苏联导演还有艾尔姆列尔,乔治·萨杜尔将他的影片直接称为“心理电影”。在心理描写手法已经发展更为完善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美国好莱坞“黑色片”和希区柯克作品为代表的电影,则将这一手法成熟运用到了整体的影片表达中,开辟出了悬疑片这样的类型片,电影中的心理描写发展到此,已经具备了非常完整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来表现以及解释影片的深层次主题:心理分析也应用于“黑色片”。在它们曲折离奇的情节中,心理变态代替了过去影片中母亲内心的隐痛,儿童时期受到心理打击被用来解释强盗的行为。就象事业被用来解释社会运动一样。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清理出一条关于心理描写作为美学表达的发展脉络。通过以上对资料的梳理,心理描写在早期电影中的发展脉络如下。

心理描写在电影史上经历了由最初喜剧片中作为元素运用,到蒙太奇发展初期有意识地运用,再到法国印象派先锋派,德国表现主义作为重要表现方式的运用,变成了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段并且具有各种表现方式,最后由好莱坞的导演将其融入类型片的创作中,诠释主题。本文将选取代表性流派深入阐述。

二、印象派电影先锋派电影中的心理描写

受印象派绘画影响,法国兴起印象派电影,具有独特的摄影手法。在印象派电影中,迷人的风景作为画面衬托,好似文学中的环境描写,而主观主义在印象派电影中的盛行,犹如叙事中的主观视点,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印象派电影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开始注重描写影片人物的主观感受,也就是心理描写。印象派电影开始运用一些电影特有的语言关注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心理,电影技巧成为一种为了达到目的的表现手段。这些表现手法直到现在也常常运用于各类电影中,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印象派电影的创作者们努力探索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各种可能性,由于他们将艺术看成一种传达艺术家个人观念的表达方式,对于电影中情绪、观念、心理的表现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传达人物的主观性,印象派电影开发了许多电影技巧。“这种主观性包括想象中的画面,如幻想、梦或回忆;光学的视点(POV)镜头,以及人物对未经POV镜头渲染的事件的感知。”莱皮埃德的《黄金国》便是主观主义的代表影片。

归纳起来,印象派电影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都有所运用。第一,摄影机手法;第二,剪辑手法;第三,场面调度手法;第四,电影叙事手法。扭曲的镜面拍摄,让镜头失去焦点,运用光学技巧增强画面表现力,运用滤光器的叠加,都使得人物的思想记忆以及心理通过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手法得以表现。另外,快速的剪辑也被用于探索人物心理,比如冈斯的《铁路的白蔷薇》,短镜头和快速有节奏的剪辑表现了人物激动的情绪。场面调度则对应布景的设置,不仅有迷人的风景,布景的装饰性也同样在印象派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段。至于叙事手法,则是体现在故事样式的创新上,通过故事使得人物的主观主义、人物的心理成为影片的基础要素。

随后诞生的先锋派电影在心理、梦境、幻觉层面上的表达更进了一步,迈向了达达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范畴,从之前简单的人物心理刻画转为对无意识心理的挖掘,人物的心理往往用了更加抽象、无规律且充满隐喻的手法进行刻画。

逻辑性的弱化更加强化了先锋派电影对于心理的表现,先锋派对于电影心理描写的美学意义是对影片整体心理氛围刻画的登峰造极。从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抽象的画面和夸张、非现实、非线性的情节,使得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成为了唯一的可感知对象。比如法国先锋派电影《一条安达鲁狗》,乔治·萨杜尔说“有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整个剧情可以用心理分析来解释。”虽然路易斯布努埃尔拒绝对《一条安达鲁狗》中出现的各种画面进行意义诠释,但是这部影片的诞生毫无疑问促进了电影精神分析,意象研究的兴起。超现实的魅力使得创作者和观众都沉浸在对影片人物心理的各种诠释里,两者甚至都不用实现完全对等的意义连接——影片逻辑是费解的,影片人物的心理是多义的,不追求叙事的合理性以及意义的精准传达,只为探索电影艺术表达与人物精神和心理的完美融合,这已经实现了先锋派电影对于心理电影的深入思考,也是最重要的美学意义。

三、表现主义中的心理表现

德国表现主义与法国印象派几乎同一时间诞生,在19世纪20年代初期兴起,

是反对现实主义的几大潮流之一。“表现主义的践行者热衷于以极端的扭曲表现内在的情感真实而非外在表面。”在表現内在情感真实、人物心理这一点上,德国表现主义与法国印象派一样,都是运用了一些特有的电影技巧,将电影语言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以此来表现人物心理。

“表现主义在德国以对立于刘别谦式场面宏大的故事片的姿态出现,具有更多的独创性和典型的民族性。”表现主义第一部重要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就创造出了一个典型人物的典型心理状态,同时被认为是了解德国精神的关键作品,由此看来,除了对于心理状态的塑造,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相较于法国印象派电影,多了一层民族性隐喻,这种由个体心理折射民族心理的方式,使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心理描写具有了一种现实意义,除了艺术方面的探索外,还有对人文性的现实思考。

同样是受绘画流派的影响,表现主义的美学基础很大程度体现在“活的图画”在电影中的表现上。基于这一思想,表现主义电影中的世界常常是一个变态的世界,影片中的景象是以一种异于常态的方式出现,比如变形的长凳,演员奇形怪状的服装。这些奇异的景象和人物,构成了表现主义电影刻画内容的主体。而对奇异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也成为了表现主义电影心理描写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主角常常具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恐怖、幻想和犯罪的元素经常出现。从这点来看,表现主义电影中的心理描写为日后被称为“心理惊悚片”的影片提供了参考。

另外,与印象派电影相同的是,表现主义电影同样具有主观主义。“法国印象派最典型的特征在于摄影手法方面,德国表现主义的独特之处则是场面调度的运用。”场面调度强调导演对于画面中一切人和物的安排,以及各种电影手法的综合运用,表现主义电影在布景、服装、照明、人物动作上的安排都独具匠心。

除上述提到的布景服装和人物动作外,照明也就是光影运用也格外突出,具有很强的风格化特征,巨大黑影在银幕上形成的明暗对比,用来创造人物的环境氛围,增添恐怖气氛。形状怪异的、尖锐的建筑物以及其他布景也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心理描写这一方面,表现主义电影是在除了人物之外的部分,利用画面背景来创造绝佳的怪异氛围。

表现主义电影中的心理描写在电影史进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除了提供一种从背景入手创造心理状态的表现方式,题材的选取也为日后的心理惊悚片提供了借鉴。在表现主义电影之后诞生的德国“室内剧”,依然保留了一些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在心理描写上,由于减弱了对于奇观的关注,室内剧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同样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表现力上没有表现主义那么极端尖锐,而是以一种缓和的浸入方式流露出人物的心理。不管是表现主义还是室内剧,德国早期电影流派中对于心理描写的运用,在电影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与心理描写

蒙太奇之于电影艺术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印象派电影和表现主义电影中的心理描写是运用电影技巧来进行的,那么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对电影中的心理描写则是从电影的思维方式即蒙太奇的角度来进行创造。

在目前的蒙太奇分类中,表现蒙太奇门类下的心理蒙太奇则明显说明了蒙太奇之于心理描写的作用。心理蒙太奇指的是通过镜头组接或声画的有机组合,直接而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如回忆、幻想),在剪接技巧上多用穿插交叉手法。特点是节奏跳跃,叙述不连贯,声画形象具有片段性和主观性。在早期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已经有了心理蒙太奇的种种雏形。

最擅长心理描写的蒙太奇理论家是普多夫金,这位多以“思想觉悟”作为影片主题的导演,在其执导的影片中多次应用蒙太奇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乔治·萨杜尔更是判定普多夫金的作品在形式上属于心理学作品,并且对其影片中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少量阐述,“‘室内剧对心理的描写始终局限在唯一的一个地点,这个地点也是被用来象征不可避免的命运。普多夫金的作品则与此相反,他和格里菲斯一样,几乎经常应用多数地点……心理的分析是和影片中的环境——如《母亲》中的郊区、《圣彼得堡的末日》中的交易所和工人区、《成吉思汗的后代》中东方蒙古的奇特风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由此可以看出,普多夫金的影片不仅运用了蒙太奇手法进行比喻,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与德国电影学派“室内剧”不同,他将心理描写所运用的画面地点进行了拓展,不局限于同一地点,而是运用更多地点、场景中的元素与人物心理进行对应,以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这一形式在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女主人公看着日本男人的手时,下一个镜头跳到了回忆中另一个地点的德国士兵的手。

另外,心理描写与环境的密切结合也不同于表现主义中夸张的布景,普多夫金运用了更加现实主义的方式来使人物心理与环境进行对应。普多夫金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抒情,使影片中人物心理有了更加灵活的表现方式,可能性也变得更多,经由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的叙事,在隐喻的语境下,电影由此可以直接展现人物的所思所想与心理状态了。

苏联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具有民族性,使得其在心理描写方面具有同德国表现主义相似的特征,即通过个人心理折射民族心理。在乔治·萨杜尔的观点下,特意提到的苏联导演是艾尔姆列尔,称其影片为“描写新的社会主义的心理电影”,并且将他的影片直接称为“心理电影”,比如影片《伟大的公民》。可以看出,苏联蒙太奇學派中的心理描写,不仅局限于通过蒙太奇进行的意义创造,而且心理描写对于影片的主题表达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苏联蒙太奇学派中的心理描写所具有的最大意义,便是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探索,直接影响了日后心理蒙太奇理论的形成。从电影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说,这一美学形式更加具有思想性,与法国印象派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中的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完整组成了心理描写在电影史上的美学手法。

五、结语

心理描写经由早期喜剧片中稚嫩的展现,到印象派首次对电影作为艺术进行探索时,对心理描写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展现,再到后来其他流派中对心理描写的不同美学展现,这个发展与积累的过程为后来的不管是好莱坞式类型片,还是欧洲式文艺片等,都提供了基础性的美学表达工具。

法国印象派首先从电影技巧与电影语言方面开始描写人物心理,于是成为了电影心理描写电影语言的奠基者,随后诞生的先锋派则是从之前简单的人物心理刻画转为了对无意识心理的挖掘,同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提供了一种从背景入手创造心理状态的表现方式,题材的选取也为日后的心理惊悚片提供了借鉴。

苏联蒙太奇学派更加现实主义的方式使人物心理与环境进行对应,将心理描写所运用的画面地点进行了拓展。如果说印象派对于心理描写的关键词是技巧性,那么先锋派则是梦幻性,表现主义是突出环境,而苏联蒙太奇学派则是思想性的体现,四者对电影心理描写的美学手法进行了从技巧到思想的探索,组成了二战前电影中关于心理描写的完整美学手法,并且为后来的各种心理电影开辟了艺术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周欢.幻觉—关于电影心理学问题的研究[J].电影艺术,1989,(11):9-13+55.

[6]魏锦蓉.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类别的分析研究[J].电影文学,2012,(02):30-31.

猜你喜欢
先锋派印象派
「印象派画家」金农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浅探欧洲先锋电影的美学特征及其影响
制作印象派风光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