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理学视角下的电影剧作技巧综述

2018-06-08 10:13杜玉华
戏剧之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伯格心理学注意力

杜玉华

【摘 要】本文以中国电影观众学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焦点,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电影;观众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134-01

电影观众心理学是研究电影观众观看动机、行为及心理特性的一门学说。如果把观众心理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什么样的题材、类型和风格的电影能够吸引什么样的观众;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如何让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与电影合为一体,为剧中人而哭而笑。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覃俊香的《影视接受心理》,主要从影视题材的类型、创意方面来论述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心理,及诸多电影观众学的论著属于第一个层次的范畴。2005年余秋雨出版的《观众心理学》是一本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创作技巧的著作。因此,余秋雨的《观众心理学》和1997年出版的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是属于第二个层次的。

1916年,德国 “应用心理学之父”雨果·明斯特伯格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一书,开启了电影史上研究电影观众心理的历程。明斯特博格把这种感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与第三阶段的观众主体在电影叙事层面的主导作用很重要,它由电影观众的民族情感、时代集体记忆、人生态度、文化心理、伦理观念、情感表达方式、宣泄方式等文化学特征等决定,决定观众的共情的情绪体验。

一、注意力

明斯特伯格将注意力分为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也称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主动注意力的动机来源于人们的意识,也就是人们内在的心理需要。被动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的动力源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虽然我们去观看电影这个事情属于主动注意的范畴,但我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银幕上不断变换的画面和声音在持续地吸引我们的被动注意力。我们总是被新的意外的画面动作和声音所吸引。而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自始至终把注意力都投射到银幕上来,便成了电影创作者的首要任务。

二、记忆和想象力

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记忆时,电影可以通过闪回和闪前把剧中人的回忆和幻想呈现在银幕上。

同回忆和想象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暗示,暗示是一种微妙但强大的外部刺激,能严重影响记忆的准确性。暗示受制于联想的规律,以感知到外界的刺激为起点。是强加在审美接受者身上的,具有控制的力量。

明斯特伯格指出,观影者处于高度容易被暗示的心理状态,随时准备接受暗示。电影中一个简单的暗示叙事策略,即电影中某一行动在结束前就被截断。将既要完成的动作以暗示的方式移植于观众的意识中。

三、情感

明斯特伯格认为情感是电影的中心目的。他把观众的情感体验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剧中人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感同身受。观众随剧中人而喜而悲,并因此产生各种生理上的反应,如肌肉收缩或放松、心跳加快或者放缓、呼吸急促或者减缓等。第二种是观众依据自身生活体验对电影中表达的情感做出相反的回应。如看到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突然装出谦虚的样子,观众就会觉得很讨厌可笑。

四、悬念

电影叙事的重要技巧——悬念。明斯特伯格舉例说当一个孩子在悬崖边玩耍而意识不到自己身处险境时,观众就会感到紧张,为孩子的安全担心。

明斯特伯格认为,电影必须依赖观众的心理和智力参与才能完成其功能价值。电影制作者只是提供了观众思维活动的素材,完成影片的是观众自己。

1997年,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以观众心理学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电影故事创作的基本原理,例如,主人公至少要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观众绝不会有耐心奉陪一个不可能实现其欲望的主人公,因为没有人相信他们自身的生活中连实现愿望的最小希望都没有……我们都心怀希望,无论命运如何和我们作对。”他把电影故事分为大情节故事、小情节故事和反情节故事,大情结故事可以吸引大量观众,小情节故事次之,而反情节故事则属于小众电影。

2005年余秋雨出版了《观众心理学》。这是一本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创作技巧的著作,分析不同的情节设计所引起的观众不同反应来揭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故事结构,节奏和变化转折来持续保持观众注意力的创作技巧;悬念设置的技巧以及因为审美心理定式的差别而导致东西方观众对故事结构的不同心理需求;银幕上一切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段落都应该删除。本书的很多理论,也是适合用来指导电影剧本的创作的。

目前,观众心理学研究的误区是只注重题材和创意上的研究,而忽略了利用观众心理学来指导故事情节的设计以及视听创作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在创作上如何通过构建电影结构、设计故事情节和掌控电影节奏来控制观众的注意力,利用暗示、铺垫、悬念、反转等剧作策略与技巧吸引观众注意力,具有对理论的实际佐证及实践指导意义。我们也看到,个别学者已经开始从单个影片切入研究,如宋红岩的《<美食总动员>与观众接受心理》(2008),分析如何通过角色素质和情节设置来契合观众心理。

本文以中国电影观众学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焦点,肯定相关学术贡献,亦指出研究不足,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旨在唤起更多人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关注,弥补学科之不足。

猜你喜欢
伯格心理学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我的爸爸叫焦尼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我”来了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扎克伯格写给初生女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