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岚 罗英
【摘 要】一件外来乐器若要长久发展,必然要结合本土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单簧管亦是如此。中国单簧管艺术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作品的民族化;二是演奏技法的民族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学习演奏单簧管,使中国的单簧管艺术迅速发展。
【关键词】单簧管;音乐作品;演奏技法;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80-01
单簧管又称黑管,为一种木管乐器,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诞生于欧洲。随着单簧管的不断运用,它几乎成为西方作曲家的必备乐器。而单簧管在中国也是发展迅速,尽管传入中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但并不影响广大音乐爱好者对它的喜爱。不仅如此,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及演奏,更使得这一外来乐器逐渐本土化、民族化。
一、单簧管音乐作品的民族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单簧管教育主要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军乐队的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并了解单簧管。由于练习演奏的曲目教材多为外国曲目,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推广单簧管艺术的同时,也开始创作一些单簧管作品。《苏北调变奏曲》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单簧管教授张梧先生创作的我国第一首单簧管独奏曲,这也是单簧管民族化的第一个尝试。此后,更多的音乐家投身于具有中国特色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中来,如辛沪光的《草原歌声》《蒙古情歌》,牛万里的《秋收》等。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单簧管艺术真正开始焕发光彩的时期,这些单簧管作品的创作,打破了只演奏外国作品的格局。作曲家们深入各地采风,吸收各民族特色,作品贴近百姓生活,使观众在欣赏时更能产生共鸣。
“文革”时期,许多艺术形式都遭到批判和扼杀,但是作为“样板戏”的伴奏乐器之一,单簧管在这样的形势下得以发展。音乐家们按照“样板戏”及革命歌曲的旋律,改编成单簧管曲目,如《娘子军操练舞》《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等。这些曲目虽然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但是速度快高音多,要求演奏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单簧管艺术的发展及演奏者技巧的成熟。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家们摆脱了固有音乐思维的桎梏,在创作手法上不断创新,作品规模也相对增大。《帕米尔之音》《晨歌》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将我国的单簧管艺术发展带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1年,全国高校单簧管中国作品评选会的召开,在发掘出许多优秀单簧管作品的同时,也使其创作更加成熟。此后,中国单簧管作品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反映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还有改编于戏曲的作品,如我国第一首以民族调式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故乡的云》,就是孟昭侠以河南地方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而成。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单簧管演奏的大家庭中,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演奏单簧管人数最多的国家。
二、对民族化演奏技法的探索
中国的单簧管作曲家、演奏家们深知只有单簧管艺术的民族化,才能深入到老百姓的音乐生活中,使单簧管艺术在我国长久传承与发展。单独的作品创作只是民族化的第一步,而如何对作品进行演绎则是我们需要长期探索的重中之重。
最开始进行尝试的是演奏家倪耀池先生,他使用装饰音来使单簧管发出近似“腔音”的声音,而且在演奏民族风格的作品时,多采用国人喜爱的中高音区。不仅如此,他还将许多民歌改编为单簧管演奏曲目,并且将他多年来改编、创作的作品汇集出版了《中国单簧管曲集19首》,其中有17首独奏曲及两首重奏曲,包括了我国汉、蒙、苗等多个民族的音乐,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倪耀池对于单簧管的民族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单簧管独奏家陶旭光先生也对其演奏技法进行了改革。在演奏孟昭侠的《故乡的云》时,不仅使“腔音”更加自然,而且借鉴了唢呐、管子“咔戏”的方法,令单簧管也能体现出河南戏曲独有的唱腔,更加能反映出河南的风俗人情。陶旭光先生在探寻民族化演奏技法的同时,为了使单簧管能够演奏出清透的音色,他将单簧管进行了改装,使单簧管更能传神地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另外,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也采用单簧管的传统演奏技法,如改编自京剧的四重奏《智取威虎山》选曲,就运用循环换气、双吐来表现京剧中的紧打慢唱。
随着我国单簧管专业队伍的不断扩大,单簧管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艺术。单簧管艺术的民族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这门艺术发展得更加久远。我们要不断提高创作水平、演奏能力,建立合理的教学系统,在推广单簧管艺术的同时,更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音乐。
参考文献:
[1]曾光.探寻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之路[J].黄河之声,2015(08).
[2]郭华.对单簧管中国作品创作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2(07).
[3]孙迪.从单簧管演奏历史浅谈技巧与音乐的融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