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柱 吴跃华
【摘 要】本文就针对《小燕子》儿歌不当评论展开批评,认为指责《小燕子》过时观点属于不懂音乐教育的行为。
【关键词】《小燕子》;儿歌;早教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75-01
现在,常见到媒体批评儿童歌曲缺失报道。特别是临近与儿童有关的节日时,许多媒体几乎年年老一套报道,不是拿《一分钱》说事,就是拿《丢手绢》说事。确实,儿童歌曲相较成人歌曲数量少,这方面创作应该加强。但一些批评理由有时非常拙劣。为了更具体讨论问题,本文拟就何勇海发表在《音乐周报》上文章《拿什么破解老儿歌遇到的新问题》为例来说明。之所以选这个对象进行分析,是因为该文还又以《儿歌需要荡起时代的双桨》为题重复发表在《大连日报》上。显然,该文被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因此,分析此话题具有意义。
何文从某早教机构教学中对孩子不知道所唱《小燕子》“是什么”,批评“这些老儿歌实在太老”,理由是“小燕子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笔者认为,类似这样许多批评只能说明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最基本认识。孩子“不知道”不正是需要音乐教师教育吗?就因为孩子找不到真实小燕子就来否定儿童,那孩子也只能唱其它歌,孩子要是想唱企鹅的歌那必须生活在南极才行。《两只老虎》也不能唱,因为老虎更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事实上,就笔者本人而言,直至自己孩子几岁后带她去动物园,她才看到过真实老虎,以前只能通过图片了解,但唱《两只老虎》没有难度,我们那时连电视都没有,而现在媒体很发达,想看什么动物网上搜不到呢?老师让孩子回家“看看燕子”并非一定要看到真实燕子。如在央视赛事中获称“超级小歌手”的五岁童星李美妙最新儿歌《太阳星星一起玩》,也并没有真的要“太阳和星星一起玩”。如果老师非要让孩子找到真实燕子,只能说该教师教学水平差,跟儿歌“太老”没有任何关系。有学者指出,《两只老虎》的旋律来自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17世纪作为儿歌传唱欧洲,在法国改填词后的歌名叫《雅克兄弟》,1926年传入我国改词成了《北伐军歌》,曹聚仁《蒋经国论》中提到1943年已出现改填词后《两只老虎》。这种被长期传唱的歌曲不能简单用“太老”进行否定。音乐教学内容应囊括古今中外,学习经典儿歌。
何文还从“孩子没见过真实燕子”推测“传唱欲望难以激发,情感熏陶难以达到”。如是,那摇篮曲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睡在摇篮中孩子既没法唱也更不懂歌词,泰戈尔在《我的童年》中说他“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很有力量是假话吗?如是,那胎教音乐就更没有意义。事实上,我国从汉代就认识到音乐胎教重要性,因此,摇篮曲在世界各国都存在,音乐胎教还是当下最热门实用音乐。周海宏《音乐何须懂》正是针对何君这种仅从语言角度来线性理解音乐思维批评。《小燕子》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歌词很有童趣,更主要是,歌曲旋律多以小三度上行五声音阶式进行,且节奏、乐曲结构规整。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特别强调这样音程、音阶旋律进行,认为这最符合儿童特点。因此,不同时代孩子才都喜欢这首歌。
即使侧重于理解歌词,我们也不能如何君所说,因孩子现在都用卫生纸而不用手绢就不能唱《丢手绢》了,“手绢”承载着文化,东北二人转中的“手绢”还是绝活,传递传统文化是音乐教育基本职能。不能因为“一分钱”少见,就忽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中所传递的拾金不昧精神價值。如果非要把歌词当成真实来理解的话,即使孩子常见的《小白兔白又白》也不能唱。笔者就曾遇到这样一件事。因买了只带点白斑黑兔养,有一天带黑兔下楼放风,有个老奶奶抱着两岁的孙子看到后立马奔来,不失时机地拿着孩子的手指着黑兔嘴里唱到:“小白兔白又白……”笔者听后立即劝阻,指出这是“黑兔”,老奶奶理都不理便继续教唱着她的孙子。笔者后来还对歌词中唱的“爱吃萝卜爱吃菜”进行验证,实验发现,在萝卜和菜同在的时候,兔子最爱吃菜,如果有“草”在的时候最爱吃草,后又拿几根“挂面”,兔子迅速奔过来抢吃。多次实验证明,兔子在没有东西可吃的情况下才爱吃“萝卜”,可见所谓兔子爱吃“萝卜”是人为强加概念,但笔者这实验报告发到网上,许多人留言到:“不必较真,我现在仍然这样唱给我的孩子听,没有问题的”!对于这样现象产生原因,刘小波的《不必用生活的真实强迫艺术的真实》真可谓是一语中的!
其实,现在儿歌并不少,指挥家杨鸿年说每年至少有1000首儿歌诞生,这么多歌孩子唱的完吗?许多文章称那些歌都不流行。笔者请问,只有流行的歌才能进课堂吗?既然小燕子、手绢这点生活常识内容都不能教给孩子,流行歌还需要老师来教什么呢?其实,这些都是不懂音乐教育的人胡乱抱怨,著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倡导即兴音乐学习,那课堂的歌更谈不上流行。
儿歌创作确实不繁荣,但也不能曲解、批评儿歌创作,请尊重音乐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何勇海.拿什么破解老儿歌遇到的新问题[N].音乐周报,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