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玲
【摘 要】歌剧艺术是具有综合性特质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中国民族歌剧从无到有,经历了从贫瘠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族歌剧创作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时代发展特点,并准确把握歌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在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美设计和表演等多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感情、艺术情感和思想价值,
【关键词】中国民族格局;音乐;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71-02
歌剧艺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特质的表演艺术形式,兼具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并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有效借鉴和融合,从而形成了歌剧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特点,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艺术美感。中国民族歌剧从无到有,经历了从贫瘠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表演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在19世纪末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思潮影响下,中国的艺术家在歌剧创作中立足于本土戏剧创作经验,积极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特点,同时也进一步融合中国民族文学、曲艺等艺术形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歌剧表演新形式,从演唱中的呼吸、节奏、音色、音调,到表达的情感、故事的情节等,无不体现出民族特点。20世纪初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歌剧创作者和代表剧目,如黎锦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拓荒者。
(二)成型期
我国歌剧成型期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因为历史原因,这个年代抗日题材和革命题材的歌剧屡见不鲜,并呈现出多种形式。1934年聂耳和田汉创作了《扬子江暴风雨》,采用“话剧加唱”的做法,这种形式后来成为一种较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重庆和上海等地也开始探索民族歌剧的不同形式,出现了《秋子》(黄源洛)、《西施》(陈歌辛)、《桃花源》(陈田鹤)、《上海之歌》(张昊)、《大地之歌》(钱仁康)、《沙漠之歌》(王洛宾)等作品,这些作品借鉴西方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求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此外,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还产生了秧歌剧、广场歌舞剧等形式,并孕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
(三)解放后发展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歌剧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方法,同时融入我国传统民族戏曲、民间歌舞剧、小调剧等创作经验,创作了《小二黑结婚》《刘三姐》《窦娥冤》《王贵与李香香》《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歌剧作品,使得中国民族歌剧进一步被大众所接受。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化复兴,又涌现出一批优秀民族歌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原野》,该剧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1987年7月由中国歌舞剧院首演,1992年1月在美国华盛顿的艾森豪威尔剧院上演,成为第一部走向国际的中国歌剧。
二、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定位
(一)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与西方歌剧相比,中国民族歌剧首先要体现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社会价值导向,要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因为历史与文化的原因,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频率及观众的接受度还不够高,即使有专业团队进行精彩的演出,但大多数演出的票价并不亲民。华丽的舞台设计和服饰、灯光过分的投入,导致歌剧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制约了其创作和推广,也就阻碍了其政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了让民族歌剧更好地走进群众生活,离不开政府在创作方向和演出组织方面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应加强民族歌剧的创作扶持和宣传普及,多举办惠民甚至免费的歌剧展演,组织歌剧团体进校园或下乡演出。
(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因此,要发展民族歌剧,需要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审美的优秀作品。歌剧的创作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大众,因此创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人民大众的需要,创作出贴近生活、接地气的作品才能树立良好的口碑。当前有些作品一味追求“高大上”,从题材到形式刻意求新求变,以为曲高和寡就是“高端”“前沿”,以为舞台灯光道具华丽、人数众多就是“大气”“精良”,这种抱着功利或炫技心态的为打造精品而刻意创作精品的作品实际上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不具备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三)加强对民族歌剧人才的培养
当前,国家对打造民族歌剧高度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族歌剧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都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我国当前戏剧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歌剧创作不仅需要专业的演员,也需要导演、编剧、舞美、音乐人才,还需要经营、运营、宣传等多方面人才,但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院团,主要培养精力都放在表演、导演等容易“出彩”的岗位,一些冷门却又不可缺少的岗位没有充分的后备力量。因此,应该鼓励在专业高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多开设民族歌剧创作、表演等各类相关必修或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对民族歌剧的兴趣,提升各种相关能力,增强各方面人才储备。
三、打造中国民族歌剧特色方法
(一)突出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歌剧要打造自己的特色,首先必須坚持自己民族文化和语言特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文学著作,还有多种多样的戏曲形式、民歌民俗,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都值得民族歌剧创作者吸收。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髓,可以丰富创作手法,无论是融入戏曲元素,还是融合民间歌舞,抑或加入话剧加唱的形式,再或者兼容西方歌剧手法和板腔手法等,都可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作道路,并受到熟知或喜爱这些艺术形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突出时代特色
每种艺术形式都无法脱离其所在时代的影响,民族歌剧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史上,就涌现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歌剧作品,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这些作品回应时代的召唤,关注时代的命题,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精神,因此才能在当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样的歌剧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并具有发展性,同时与以往传统观念的歌剧不同,对当前的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都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崭新局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新生活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核心价值内容之一。
(三)把握歌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歌剧作为世界范围内深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本质特征,这是歌剧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色,也是歌剧创作需遵循的普遍规律,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亦如此。从歌剧功能的基本特征来说,有宣叙调(如《小二黑结婚》中《他们不同意不能办》)、咏叹调(如《刘胡兰》中《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重唱(如《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合唱(如《白毛女》中《太阳出来了》)等,从表演来讲需要注重声音的控制,情感的表达以及声音、情感和人物形象的结合,这些均是民族歌剧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结论
要打造中国民族歌剧的特色,需要深刻了解、细致分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和创作特点,在创作中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时代发展特点,并把握歌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要在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美设计和表演等多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情感、艺术情怀和思想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让中国歌剧闪耀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尹明.歌剧《悲怆的黎明》女性人物角色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周娜.试析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艺术特色[D].山西大学,2008.
[3]王晓茜.论民族歌剧《江姐》的艺术特色[D].青岛大学,2016.
[4]袁培.解析民族歌剧《第一百个新娘》[D].河南大学,2007.
[5]曹雅男.中国民族歌剧对传统戏曲元素的吸收运用[D].郑州大学,2016.